历史故事

朱熹与岳麓书院剪不断的缘分,著名的张朱会讲就在这里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朱熹与岳麓书院剪不断的缘分,著名的张朱会讲就在这里
收藏 0 0

本文系作者梦横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朱熹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颇有影响的一位集大成者。他的很多思想观点和论著对今天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所以人们常用“致广大、尽精微、宗罗百代”来评价他的学术成就。据说在他还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天也”,没想到他竟然接着问道:“天之上何物?”父亲闻听,觉得朱熹小小年纪就很有寻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和辩证的哲学思维。朱熹后来也曾经回忆说,他在五六岁时就总是心存困惑,很想知道天是什么,天的外面又是一番什么景象。

朱熹与岳麓书院剪不断的缘分,著名的张朱会讲就在这里

朱熹雕像

十来岁时,他阅读了大量的佛教文献和儒家典籍,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禅道文章楚辞兵法,无所不学。十七八岁时,他每天早上都要朗读十遍《大学》和《中庸》。即使考取进士之后,也仍然专心研读《论语》、《孟子》等书籍,这在当时是很难能可贵的。因为在那个年代,人们读书大多是为了应付科举,一旦考试成功,踏上仕途,一般就放下书本,开始钻营官场世故;而朱熹却始终坚持潜心读书,这为他最终称为“近古文化的集大成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熹与岳麓书院剪不断的缘分,著名的张朱会讲就在这里

朱熹读儒家经典

朱熹的主要思想核心“格物致知”就是受到《大学》的影响和启发。所谓的“格物致知”就是凡事都要在不脱离原事物的前提下去探索和挖掘其之所以存在的道理。他的这种观点和当时的另一位知名学者陆九渊不同,由此还引发出一段颇为感人的故事。朱熹强调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他认为所谓的灵感悟性都是以扎实稳固的基础知识为依托的,因此要广闻博学,兼收并蓄;而陆九渊却力主灵感智慧的培养和提高源于个人本身的悟性,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没有关系。两个人各执己见,在江西鹅湖寺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朱熹与岳麓书院剪不断的缘分,著名的张朱会讲就在这里

朱陆鹅湖寺辩论

但学术主张的差异并没有影响到朱熹对陆九渊本人的尊敬,在朱熹主持白鹿洞书院时期,他曾经盛情邀请陆九渊前来讲学。据说,陆九渊当时讲的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由于言辞精准,剖析透彻,让所有听讲的学生都感觉是接受了一次儒家经典教义的洗礼,一些学生甚至因为感同身受,为演讲的精辟、严谨而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为此,朱熹命人将陆九渊所讲的内容刻在石碑上,立于院门处,显示出豁达的人品气质和公正、客观的学术理念。这段铁事一直为众文人学者所称颂,也在中国书院的历史上开创了不同学派在同一个书院内演讲的先河。

朱熹与岳麓书院剪不断的缘分,著名的张朱会讲就在这里

陆九渊雕像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不顾路途艰辛,从福建到岳麓书院讲学。当时,张拭与彪居正主讲于岳麓,他们尊崇和宣扬其老师胡宏的学术主张,逐渐在湖南发展成为以岳麓书院为基地的湖湘学派。朱熹的观点与他们不尽相同,就利用在湖南逗留的两个多月的时间,和张械广泛研讨《中庸》之义,他们在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之间轮流进行讲学和讨论,即著名的“朱张会讲”。由于两个书院仅有湘江一水之隔,朱张二人经常乘舟往返于湘江两岸,后来就有了“朱张渡”的美名。

朱熹与岳麓书院剪不断的缘分,著名的张朱会讲就在这里

朱张渡旧址

朱、张两位知名学者的会讲之地忠孝廉洁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讲堂的正中是一个高约一米的讲坛,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们自带蒲团席地坐于周围。会讲的日子里,两位老师激烈论战,有时候三天三夜也难分伯仲;学生们也纷纷加入其中,阐发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从各地赶来的听讲者“生徒云集、坐不能容”,他们骑的马把池塘里的水都喝干了,以至人们以“道林(寺)三百众,岳麓一千徒”来形容当时的盛况。会讲结束后,不但朱熹和张栻都觉得对方给予自己极大的启发,拓宽了各自的治学思路和学术视野,就连所有的听讲者,也深受其益。

朱熹与岳麓书院剪不断的缘分,著名的张朱会讲就在这里

岳麓书院一角

之后,朱、张之学被称为“岳麓”学统,这种教学相长,互为促进的模式绵延至今。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始终未易其名。清光绪年间改为高等学堂。清末对于书院的改制,为书院的历史画上了一个终止符。这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并不能由此认定书院的体系和制度都是弊端,客观地分析书院的发展,其中有很多的观点和主张都能动地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更有很多治学经验和理念是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然可以吸取和借鉴的。

参考资料

《宋史》

上一篇

海湾战争,为什么能让世界无比震撼

下一篇

《寿康宝鉴》三则(男子始乱终弃受报)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