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韩信口中的“敌国破谋臣亡”,原义竟非“敌对国家”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韩信口中的“敌国破谋臣亡”,原义竟非“敌对国家”
收藏 0 0

本文系作者你好欧派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在读这篇文章前不妨先考一考您:什么叫“敌国”?这还不简单?张口就来么——敌国,就是和本国作对的国家,要么处于战争状态,要么处于冷战之中。这个说法当然是对的,“敌国”这个词在很早就含有“敌对国家”这个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意思。《史记·淮阴侯列传》里,韩信被刘邦的武士擒获后,曾长叹:“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这里的“敌国”,自然只能有“敌对国家”一种解释。韩信自己也说这带有“敌国”二字的言语并非自己的“原创知识产权产品”,而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

韩信口中的“敌国破谋臣亡”,原义竟非“敌对国家”

韩信

这个“别人”是谁呢?是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下》在谈及越王勾践灭吴一事时,说吴国太宰伯在吴国灭亡前写信给越国大夫文种,说:“狡兔尽则良犬亨,敌国灭则谋臣亡。大夫何不释吴而患越乎?”试图说服文种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允许吴国存活下去。文种虽明知伯嚭言之有理却自感无力回天,只能在“太息而叹”后下令继续攻击吴国。《韩非子》这一部分内容通篇列举春秋、战国时谋臣“吃里扒外”的典故,力图向“目标读者”各国君主证明,“再忠实的大臣也不完全可靠、也是有私心的”,因此这句著名的谚语,很可能还有更早的出处。不过从逻辑上分析,句极富辩论色彩和特点带有一丝“煽动性”的“顺口溜”,很可能是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中游说各国、谋求一官半职的纵横家和策士们所编纂,并假托给夫差或伯等这些当年的“历史名人”的。

韩信口中的“敌国破谋臣亡”,原义竟非“敌对国家”

韩非

然而,“敌国”这个词从一开始,就并非只有“敌对国家”这一层含义,而是另有一层看上去近乎截然相反的意思,就是“势均力敌的国家”。《孟子·告子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为世人所熟知,其实,这段文章中还有一句“入则无法家拂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许多读者,甚至一部分语文专业工作者都把这句《孟子》名言中的“敌国”和“外患”相联系,认为其指“敌对国家”。实际上历代学者几乎众口一词地指出,这里的“敌国”并不是指“敌对国家”,而是指“和本国势均力敌的国家”,孟子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如果没有势均力敌的邻国和外来侵略的威胁,君主就可能因有恃无恐、高枕无忧而丧失警惕性“敌”最初的含义就是“相当”“相等”,因此才有“势均力敌等成语。

韩信口中的“敌国破谋臣亡”,原义竟非“敌对国家”

《孟子》

而“仇敌”“敌对”等如今人们所熟悉的含义,则反倒是引申义,因为在古人看来,只有势均力敌、实力差不多,才可能出现同时出自双方意志的敌对或战斗行为。从这些线索看.“势均力敌的国家”才是“敌国”的第一层含义。当然,“敌对国家”这一层含义出现得同样很早,因此也可以算是“原始含”,本文所说的“误读”,是指当代许多人将这两层含义相互混淆,从而造成了许多误会前面提到的《孟子》文章,就曾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篇名,长期被收录于中学语文课本中,且课本对此的注解是正确无误的,但“敌国”的两个意思相互混淆的国人,却仍旧不在少数。

韩信口中的“敌国破谋臣亡”,原义竟非“敌对国家”

孟子

由于“敌国”的第一层含义仅有“势均力敌”的意思,而不带有“互相仇视敌对”的色彩,因此使用时往往会带有和“敌对国家”反差强烈的含义。如从先秦一直到清代,都不断有训诂学家争论“武王伐纣前商、周是否为敌国“。如果“误读”这里的“敌国”是“敌对国家”之意,读者就会疑惑这些酸书生是不是疯了商周都开战了还怎么不是“敌国”?然而训诂学家们讨论的问题其实是另一个,即“商朝还没灭亡时周国究竟是商朝的属国,还是一个独立、与殷商平行的对等国家”。“敌国”的这第一层含义还很早就引申出相互关联的又一层含义——同样是“势均力敌”的意思。但形容对象却变成了人。

韩信口中的“敌国破谋臣亡”,原义竟非“敌对国家”

武王伐纣

《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西汉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汉景帝刘启任命周亚夫为统帅,讨伐吴、楚叛军,由于当时汉军主力集中在河南郡,周亚夫不得不乘传车(乘坐官方派出、逐站接力的特快马车)兼程赶赴河南,一路上分担心著名游侠剧孟会被叛军拉拢,给汉朝带来大麻烦。快到河南时,他忽然路遇特地来投奔他的剧孟,大喜过望,说:“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无能为已矣。”司马迁就此评价说,剧孟虽然是“草根人物”,但一旦碰上“天下骚动”的时候,“宰相得之若得一敌国云”,意思是说,剧孟有相当于一个和汉朝势均力敌的国家的实力,谁得到剧孟的帮助,谁就能在胜利的天平上添加至关重要的一块砝码。

韩信口中的“敌国破谋臣亡”,原义竟非“敌对国家”

汉景帝

这种用“敌国”指代至关重要人物的用法此后不绝于书。《后汉书·吴汉传》提到东汉开国之初常常打败仗,“诸将见战阵不利,或多惶懼,失其常度,(吴)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意思是说,在诸将中,唯有吴汉给人以宛如势均力敌国家般的威严和不可侵犯之感,算是勉强令他满意的。一些“专业网站”甚至工具书将之解读为“刘秀说吴汉沉着威重如敌对之国”,就简直误读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当时天下尚未太平,一个马上皇帝形容其大司马“如敌对之国”,不是瞎说吗?

参考资料

《史记》

上一篇

这几位皇帝,若不英年早逝,或能改写中国历史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