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

化学–构成物质的微粒 元素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化学–构成物质的微粒     元素
收藏 0 0

1.物质的构成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碳、硅等)及稀有气体由原子直接构成。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是原子得失电子后的微粒,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自然界中的许多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二氧化碳、硫酸等。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可以再分,若可以再分的是分子,而不能根据它的体积大小、质量大小、是否能保持化学性质去区分。

(2)原子半径的数量级约是10-10m。

(3)了解纳米材料及其应用前景。

1nm=10-9m。纳米材料是指由尺寸小于100nm(0.1nm~100nm)的超细颗粒构成的具有小尺寸效应的材料的总称。由于纳米材料会表现出特异的光、电、磁、热、力学、机械等性能,因而纳米技术迅速渗透到材料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当前世界科学研究的热点。纳米材料在纳米电子器件,医学和健康,航天、航空和空间探索,环境、资源和能量,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2.原子的组成

原子由原子核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质子带电,电子带电,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构成。原子不显电性。

④核外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排布与变化,决定元素的性质(③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

3.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过程

(1)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半径约为10-15m,仅是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核外电子受到原子核的吸引,并在原子核周围空旷的空间做高速运动。

(2)人类对原子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原子结构模型经历了:

道尔顿由实验事实得出的不可分实心球原子模型→汤姆逊发现电子提出“葡萄干蛋糕”模型→卢瑟福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电子云模型→量子力学模型。

4.物质由元素组成

(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 素 原 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区别

①宏观概念: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②用于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

③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

①微观概念:既论种类,又论个数。

②用于表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③化学变化中原子的原子核不变,而电子层结构改变。

联系 核电荷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原子是元素的具体表现形式

(2)知道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如H2由氢元素组成;CO2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3)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有金属单质(如铜、铁、铝等)和非金属单质(如氢气、氧气、氯气、磷、金刚石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钠、二氧化碳、氧化铜等)。

根据物质的元素组成,能区别单质和化合物。

5.组成人体、地球的主要元素,重要化肥的有效元素

宇宙中氢元素最多。地壳中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地壳中金属元素最多的是铝。空气中最多的是氮,其次是氧。组成人体的主要元素有氧、碳、氢、氮、磷、钙、硫、钾、钠、氯、镁等。植物需要大量含有氮、磷、钾等元素的无机盐,它们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如下:

元素作 用缺乏时的症状

氮是蛋白质、核酸、叶绿素和生物碱的主要成分。氮肥能促进农作物茎叶茂盛植株瘦弱,叶片发黄

磷促进农作物根系发达,增强吸收养分和抗旱抗寒能力,促进作物籽粒饱满植株特别矮小,叶片暗绿色

钾能促进光合作用,使茎秆粗壮,促进糖和淀粉的生成。增强抗病虫害的能力茎秆软弱易倒伏,叶片边缘和尖端呈褐色

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营养元素(N、P、K)的化肥称为复合肥料,如KNO3

6.元素符号

(1)常见元素符号:氢H、氧O、碳C、氮N、硫S、硅Si、钠Na、铁Fe、铜Cu、氯Cl、钙Ca、银Ag、钡Ba、铝Al、碘I、钾K、磷P。

(2)元素符号的含义:(宏观上)表示某一种元素,(微观上)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当元素符号前面有系数时,则失去了宏观的意义,只表示这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如“H”既表示氢元素,也表示一个氢原子;而“2H”只表示2个氢原子,而不能说表示2个氢元素。

上一篇

太空探索不再难!核反应堆RTG技术让我们“探火星,查土星”

下一篇

电影里的场景原来真实存在!这几个地方可能有人听过,却没去过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