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

返回地球失败的苏联宇航员 科马洛夫 错了一个小数点的代价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返回地球失败的苏联宇航员 科马洛夫 错了一个小数点的代价
收藏 0 0
返回地球失败的苏联宇航员 科马洛夫 错了一个小数点的代价

返回地球失败的苏联宇航员 科马洛夫 错了一个小数点的代价

返回地球失败的苏联宇航员 科马洛夫 错了一个小数点的代价

返回地球失败的苏联宇航员 科马洛夫 错了一个小数点的代价

返回地球失败的苏联宇航员 科马洛夫 错了一个小数点的代价

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将在4月出版的新书《星球人》,披露了苏联宇航员弗拉基米尔科马洛夫之死的内幕。科马洛夫乘坐的“联盟一号”飞船发生降落伞K n $ R : f 7 T故障,于1967年4月24日凌晨6时24分坠毁。

根据《星球人》一书的描述X P } f e ~ a,“联盟一号”飞船在升空前,就被查出问题多多,但当时的苏联领4 * 9 8 7 K导人为了在与美国的太空竞争中占得先机,没有理会这些安全隐患,最终导& 2 0 y致科马洛夫死于非命。

科马洛夫和加加林是好朋友

科马洛夫1927年3月16日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普通家庭R y | u,从小对数E { #学、航空等知识感兴趣,为他成为一名宇航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60年代,美苏太空竞赛如火如荼。1961年4月: W ? C 2 Z | !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红一号”飞船进入地球轨道,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进O ] L W j i入太空的宇航员。

1967年,苏联在筹备一次新的载人航天行动,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提出,要在太空中让两艘苏联飞船进行对接,以在太空竞赛中压倒美国,向十月革命胜利50周年献礼。

按照计划,当年4月23日发射“联盟一号”太空飞船,载着科马洛夫进入太空;次I 2 { , Z G =日发射另一艘飞船“联盟二号”,载着另5 ; l % u | r !外两名宇航员进入太空。两艘飞船将在太空中相遇并对接,科3 q L h马洛夫进入“联盟二号”飞船,和一名宇航员互换位9 / S ;置,并乘坐“联盟二号”飞船返回地球。

根据即将出版的新书《星球人》的内容,首位进入太空的尤里加加林被选中参与这次行动,作为科马洛1 8 N夫的替补,万一科马洛夫在m 8 u G i n W出发前发2 w X d w J生异常,加加林将代他出征。科m l 3 c马洛夫与加加林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经常一起打猎、喝酒……

《星球人》一书写道,出发前,加8 i ( Z E q a加林和其他一些高级技术人员仔细检查了“联盟一号”飞船,发现了203个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让飞船在太空中的飞行变得很危险。鉴于问题严重,加加林提议推迟这次任务。

不想让加加林替自己冒险

检查出“联盟一号”存在的许多问题并非难事,难就难在没人敢向勃列日涅夫说明情况。

加加林把检查结果写成了一份10页的备忘录,交给了他在克格勃的好友温雅明伊万诺维奇卢萨耶夫。卢萨耶夫犹豫了好久,一直不敢把 a u G T H U C T它上交。

不过事情还是走漏了风声,看过这份备忘录的人,包括卢萨耶夫,不是被降职,就是被开除。此时距离发射只有不到一h x p v N ) R n |个月。

科马洛夫意识到,推迟发射根本不可能。他找到被降职的卢萨耶夫,和他进行了一次谈话。科马洛夫说:“这次A % R C飞行我不可能活着V , C f * p回来了!”

卢萨耶夫问:“你为什么不拒绝这次飞行任务呢?”

按照《星球人》一书的说法,科马洛夫答道:“如果我不去,他们就会让尤里去。”科马洛夫泪流满面。

《真理报》记者雅洛斯拉弗戈洛瓦诺夫的报道显示,1967年4月2) G S [3日发射当天,加加林也在发射现场——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尽管这次执行飞行任务的并不是加加林,但他还是要求工作人员给他穿上太空服。戈洛瓦诺夫的报道称,加加林的这一行为是“一次突发的任性行为”。但后来有分析人士认为,当时加加林想执行这次任务,以便挽救好友的生命。

但加加林的想法没能实现。凌s W : N a ) G晨3时35分,“联盟一号”飞船在一片欢呼声中,载着科马洛夫准时升空。

灾难之旅

这注定是一场灾难之旅。

当飞船绕地球飞行到第二圈时,科马洛夫向地面报告说:飞船左边的太阳能# 8 k 9 N电池帆板没有打开,无线电短波发射机没有工作,飞船处于不规则运行中。此后,i ? S t G L飞船的故障进一步加剧。

这时,地面上的科学家、工程师们忙个不停,一方面密9 1 D n a切监视“联盟一号”的. v : [ b 1情况,指挥科马洛夫排除故障,另一方面还要决定是否按计划5 9 o E $发射“联盟二号”飞船。最后,地面指挥中心决定,中止“联盟二号”飞船的发射计划,“联盟一号”飞船在绕地球飞行第17圈时返回地h q / X F f l球。

但飞船在飞行的第17圈因调整姿势失败未能返回,直到第19圈,科马洛夫采用手动控制,才让飞船进入返回轨道。然而,当飞船离地{ V N面还有10公里,该打开主降落伞时,地面指挥人员却听到科马洛夫说:“降落伞没有打开!”

1967年4月24日凌晨6时24分,带着火光的“联盟一号”坠毁于乌拉尔地f X J 2 l e ]区奥尔斯克以东M ( =65公里处,发出猛烈的爆炸声。科马洛夫当场身亡。

美国国家安全局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空军基地附近设? q v Y D x q 4有分支机构,特工侦听到了科马( 2 U p D & C洛夫在生命最后p s L V D | B +时刻的话语。此前有报告说,美国监听人员知道苏联飞船出了事故,但无法得知具体内容。在即将出版的《星球人8 6 r M》一书中,? d c Z [ 0 g O }名叫佩里费尔沃克的美国国安局分析师称,他听到科马洛夫对地面指挥中心的官员说知道自己要死了,时_ Q q G J 6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还在视频通话中哭着称赞| B g ! + c P –科马洛夫9 2 z 2 3是个英雄。科马洛夫的妻子和他通了话,问他有什么要对孩子们说。

《星球人》一书披露了“美国特工听到科马洛夫赴死时愤怒的咆哮”。科马洛夫在最后时刻与地1 & 3 #面指挥中心的对话虽然嘈杂不清,但可以听到“害死”这个词。

科马洛夫之死让加加林产生负罪r # 2 . s q J

由于技术并不成熟,上世纪60年代的太空飞行危险重重。科马洛夫遇难两年后,美国进行登月飞行k i f / 0 F 7 q,白宫事先准备了一份演讲稿,以备在宇航员遭遇不测的情况下宣读。

但科马洛夫的死几乎是可以预见的。事故发生z ( _ / m U w 8 3数周后,加加林在接受《真理报》采访时,尖锐地批评了那些让科马6 : n 8洛夫去执行这次飞x W ; J e Q行任务的官员。

后来,加加林在和他的克格勃朋友卢萨耶夫会面时,又谈到了科马洛夫之死,《星球人》一书描述了他们的谈话:

加加林在卢萨耶夫的公寓里和他见面,但拒绝在他家的任何一间屋子里谈话,因为他. Q Q * –担心被窃听。电梯和大堂也不安全,于是两个人在公寓的楼梯间里上上下下,边走边谈。

1967年的加加林已经和1961年首次进入太f 3 O ; $ _ P %空时的那个年轻人完全不同,科马洛夫之死让) y F他背负了沉重的负罪感,他C R 4 6 T / / b为自己没能劝说勃烈日涅夫取消发射深感内疚。他说:“我必须去见那个大人物。”

加加林离开卢萨耶夫家前,已经表现出愤怒之情。“我会设法让他(勃烈日涅夫)知道,如果让我发现他明明了解所有情况,仍让这一切发生的话,那我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

卢萨耶夫说:“我不太确定尤里脑子里在想什么。也许要在他(勃烈日涅夫)脸上狠狠打一拳。”他警告加加林要谨慎行事。“我对他说,‘你做任何1 ; v j | x 8 m事情前要先和我说一下’。”

在《星球人》中,作者提到了一个从未被证实的说法——一天,加加林和勃烈日涅夫碰面,把一杯饮料泼到了勃列日涅夫脸上。

1968年,加c b C / #加林死于飞机v q Z C – = l失事。有传言称,那是勃列日涅夫授意的0 ( h _ k H谋杀b 9 3 : a f @ o

国内教j [ 8 : c k –材有关描述被指不实

遇难后的科马洛夫只剩下一点足骨,身体的其他部分化为灰7 ( t 8 : w s烬。苏联官方给他以国葬的待遇,骨灰存放在克里h | o J N姆林宫城墙下。

197l年8月2日,“阿波罗”1% ~ * X5号飞船登月时,美国宇航员带去了一块刻有已故苏美A ^ g p ? U ) ~ ^宇航员姓名的铭牌,安放在月球上,其中就有科马洛夫的名字。

在中国,科马洛夫之死引发了一场争论。2009年,有网友撰文称,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的课E h z文《悲壮的两小时》,内容并不属实。

网友称,教材中写道,科马洛夫从发现降落伞出现故障到遇难~ : $ 6 a . ],经历了两个小时,他镇定地与地面指挥中心的领导人通话,与家人告别,+ n ; e s O 苏联人民通过电视直播观看了这悲壮的一幕。

网友认为,在美苏太空争霸的背景下,“联; * I y )盟一号”飞船的飞行被视为绝密,其坠毁不可能进行现场直播。此外,从飞船进入大气层到坠毁只需十几分钟,而非两个小时。再者,科马洛夫, ) *临终前告诉女儿,“联盟一号”之所以出事故,是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实际上,“像航天器这种高科技产物……无论什么地方发生了故障,决不是短时间之内就能查出原因的”。教材中所说的科马洛夫向领导持续汇报了70分钟,也值得商榷。在大部分时间,飞船发出的信号都不在地面接收范围内。

上一篇

为什么历史上北方民族战斗力强 南方却不行

下一篇

北洋政府的战俘,高规格 高待遇 体现大国风范 国际友人纷纷称赞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