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

为了得到《兰亭序》,皇帝也做了“偷盗”的勾当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为了得到《兰亭序》,皇帝也做了“偷盗”的勾当
收藏 0 0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天气晴朗,正是踏春游春,欣赏江南好风景的日子。兰亭,是会稽山阴的一处古老名胜;那里有祟山峻岭,茂林修竹,兰亭左右有弯弯的曲水,自古游人颇多。王羲之遥集谢安等41人,到兰f i N /亭过楔节,饮酒赋诗。彼此相约,以觞盛酒,y I I n h C x f置于孜孜b o F的曲水之上,任其顺势漂流,各人分列曲水之旁,依石而坐,’觞流至谁面前,谁就当即赋诗一首,若/ + l % ( P作不出,’则罚酒三觞。那天,曲水流疡,”一觞一饮”,共得佳作四十余篇,编为一集,王羲之为之作序并亲自书写了该序,故称 《兰亭序》,又叫《 & P M g O D g e兰亭集序》,或 《临河序》、《楔序》、《楔帖》。

为了得到《兰亭序》,皇帝也做了“偷盗”的勾当

《兰亭序》是用鼠须笔、蚕茧m ! T T纸,王羲之在半醒半醉的状态下书写而成的。全贴共28行、324字。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 ^ @ ) 6 之情,抒发作者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这贴是王羲之信手写来,字体潇洒流畅,气象万千,其中二十多个“之”,千变万化,无一雷同,成为中国行书Q y 3 H P @ Y的绝代佳作,后人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相传,王羲之后来又写了几遍,但都不及第一遍好f ` J 7 9 。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王羲之死后,《兰亭序》一直由其子孙收藏。

  东晋以后,《兰亭序》为王羲之七世孙僧智永和尚所有。智永,名法极,姓王,善书法,尤工草书。他是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后代。在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剃度出家,人称“永禅法师”。永欣寺的前身本为王献之的旧宅,相传是王献之隐居练字之所。智永将《兰亭序》收藏在永欣t { 8 ` _ s寺方丈屋的梁上,世人难得见到。相传,智永禅师曾经居住在阁智永上临书30年,所退废笔头满五大竹簏,埋之成冢,称之为“退笔S P n C^ 2 / x”。由于智永勤学苦练,便成为声名卓著的书法家,以至求墨宝者络绎不绝,踏破门槛,不得不用铁皮裹上,这就是“铁门槛”典故的由来。唐初政治家、书法家虞世南(557 l [ 6 ; } A L (8—63/ X I 8 [8年)以及智永的+ V E ` [ s 5 E p弟子辨才. @ 4 b a ? D都是智永书法的得意门生。智永临终前又交付给其弟子辩才@ = w v } e收藏,并千叮) ? H b a d s咛、万嘱咐,务必好好保管,不要丢失。辨才和尚得序后如获至宝,在梁上凿了个; H c ( P =暗槛,把它珍藏起来。

为了得到《兰亭序》,皇帝也做了“偷盗”的勾当

  到了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的书法。经过多方探询、寻找,得知这份名帖现在江南越州高僧辨才手中。于是s Q [ L r派人带着他亲手写的敕书去江南越中召请辨才进京,在宫内为他设置诵经修行的道场来供养他。太宗皇帝给予他特殊的礼遇,除了日常用度优厚外,还赏赐给他许多贵重物品。几天以后,一次谈到书法时,问辨才和尚知不知道《兰亭序》b 9 2 [ k ] F ~ n的下落。虽经多方劝诱,辨才只是说他在侍奉师父智永惮师过世后,几经丧乱,不J ) } r O b *知道遗失到哪里去了。太宗并没有从辨才口中得到什么结果,不久辩才假托有病,便回到永欣寺。

后来,进一步探究推断,唐太宗认为《兰亭序》还是在辨才手中。于是又j q – F敕命辨才进京入宫,重新追问他《兰亭序》的下落。反复三次,辨才和尚都拒不承认在他手中。为此,唐太宗太宗不得宝帖,寝食无味,苦思冥想,却不知如何才能得到。唐太宗对左右的侍臣说:“王羲之的书法,是我偏爱的至宝。但是他` } ~ , %M y n z *留下来的全部书帖中V K l &,没有象《兰亭序》这样好的。为了得到它让我一观,使得我经常睡不着觉吃不下去饭。这个辨才和尚年事已高,这本《兰亭序》真o – _ J W J 7迹留在他手中也没有什么大用处。如果能得到一位足智多谋的人,! & ? # # , u想出g J = I O | –一个计谋智取,必能从辨才和尚手中将它弄出来。”

   这时,心腹大臣房玄龄早已洞悉太宗心思。他建议说:梁元帝萧绎的曾孙萧翼,现任监察御史。此人智慧超人,可遣他出使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智取《兰亭序》。太宗大喜,当下宣诣召见萧翼,萧翼似有备而来,不慌不忙地回奏道:“陛下!我如果6 b J – ; g ^作为公使去取兰亭帖是行不通的,臣以为应微服私行才行。请陛下还得给臣预备下二王的一般帖子三、四本,让我私自行动吧。”唐太宗依计,点头称是。于是,萧翼带了几件王羲之的真迹,就改头换面地骑马出发了,行至湖南湘潭时,又改坐商人的船,一路南下。

为了得到《兰亭序》,皇帝也做了“偷盗”的勾当

  到了越州后,萧翼脱下官服,改穿极其宽大的黄色长袍,模样象一位清贫潦到的山} R ( h =东书生。

  萧翼选择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进寺,缓步而行,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观看寺中的壁画。当他见到辩才时,故意停步不前。辩才见G i # m + % i ~这位气宇不凡的游客,便上前施礼问w 2 ; w P C *道:“何处施主光临寒寺?”萧翼彬彬有礼上前拜道:“弟子是北方人,卖完蚕种顺道游历圣寺,在此有幸遇上高僧大师,快哉s t 9!快哉!”当晚辩才请萧翼进房用茶O O ,两人下p ! R N L 3棋抚琴,谈天论地,评文述N ~ ; 4 c k d史,探讨书法,两人情投意合,颇有相见恨晚之感。辩才见萧翼不同常人,便心生疑窦,酒后i c ~ X 7 W x赋诗,以探虚实。萧翼为了打: ` ? e d m T o消辩才的疑虑,当场也和了诗。两人索性通晓不眠,长夜尽欢。临别时,辩才依依不舍,请萧翼方便时再次光临寒寺。

  隔了几天,萧翼带来美酒看望辩才,如此一而再,再而三,诗酒会友,不觉已是半月有余。$ d – D h } m { M接着,萧翼常来寺内与辩才一起下棋、赋诗、弹琴,友谊日益深厚,几乎到了d . f B v h L – _无话不谈的地步。辩才羡慕萧翼Z 7 ? P满腹经l , a . L 8 @ H纶,疑团也就渐渐消失了。久而久之,萧翼为了让辩才拿出《兰亭序》,故意把话题转到书法上。有一次,萧翼拿出梁元帝书写的《识贡图》书帖请辩才指教,辩才赞叹不已。从这以后辩才对萧翼更是无话` U k ! 8 ?不说。闲谈时,萧翼对辩才说:“弟子自幼喜欢临帖,现在还珍藏着几件王羲之父子的真迹。”辩才听说是王羲之父子的真迹,连{ M ^ J忙请萧翼带来看看。第二天辩才看过萧翼带来的二王的字帖后说:“真迹倒是真迹,可惜不是佳品。贫道有一王羲之的真迹,颇不平常。”萧翼追问是何帖, 辩才毫不犹豫说是《兰亭帖》。萧翼见辩才上了钩,故N G Z I S . ] X意装出若无其事地说:“数经战乱,王羲之的兰亭帖怎么还H O 0会在世呢?一定是赝品。”辩才怕萧翼不相信,连忙将藏在屋f M ] P G : M =梁槛内的《兰亭帖》拿下来给萧翼观看。萧翼面对真迹,故意吹毛求疵地说是仿制品。于a C C s r . v是,两人各抒己见,不能达成共识。自此以后,辩才放z y E { 5 0 D A松了戒心,不再把《兰亭序》藏于梁上,而是把它u : #和萧翼带来的御府二王真迹都放在几案上,每天临学数遍。

  由于| H _萧翼常常出入该寺,寺中的其他僧人也都不把萧翼视为外人,不加任何猜疑。有一天,辩才外出。萧翼单独来/ 2 N F / u R C到辩才的住处,他请小和尚打开门,谎称自己将书帖遗忘e b 8 r ^ ! B C在床上了。小和尚见是经常出没在大师房的萧翼,没加思索就开了门。萧翼将兰亭帖和和御府二王杂帖放进衣袋内,转身就扬长而去。

  萧翼出了寺门,来到永安驿,告诉驿长自己是本朝御史,有皇上的御旨,请驿长急告都督。都督齐善行接到传信,急忙前来拜见萧翼。齐都督看过御旨,急忙派人召辩才来见萧御史。辩才z F I f 8一见原来M m m ) r h } D B御史就是萧翼,惊奇不已。萧翼彬彬有礼对辩才讲明自己奉皇上旨意,前来取兰亭帖。现兰亭帖已到手,准备告别回京复命,并特来与大师道别。辩才听后,2 @ Q J似雷击顶,当场昏倒在地。待他醒过来时,已无可奈何——萧翼已驱车回京城去了。

为了得到《兰亭序》,皇帝也做了“偷盗”的勾当

  萧翼智取墨宝回到京城长安,唐太宗欣喜. v b f H 7 _ 1若狂,大摆宴席招待萧翼及群臣。宴席上唐太宗当众宣布:房a U r i I S ~玄龄荐人有功,赏锦彩千尺。萧翼加官五品,晋升为员外郎,并赏住房及金银宝器。对辩才犯欺君之罪,唐太宗起初很生气。后来想想《兰亭序》既然已经到手,谋财又害命,未免太不仁道了,于是赐辩才无罪,另加绸缎三千匹,稻谷三千石。辩才易物为钱,建造了一座精美的三层宝塔放? h H K c Y | K E置在永欣寺内。可是辩才因兰亭帖一事欺君受吓,身患重病H R + ` p,一年后便去世了。

  关于萧翼的结局,有两种说法,一是,萧翼把兰亭集序带回长安后,太宗予以重赏。二是萧翼因骗的《兰亭序》而内疚,出家做了辨才的徒弟。《贞观之治》用的是第二种说法,但史学界认为第一种说法更可信一些。

  唐太宗得到了《兰亭序》以后,将其视为神品,一边喜庆赏赐,一边命令当时的书法名K ! v家汤澈、赵模、冯承素、诸葛贞、等人临g R l m w摹数本,分赐给皇太子、各亲王及亲近的大臣。后来,唐朝的大书法家褚遂良和欧阳询,也都有临本。唐太宗生前对《兰亭序》爱不释手* l x 9 X s { _ 5,曾多次题跋,并且经常放在坐侧,朝夕览观。

史书记载:《兰亭集序》在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脑袋下边。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唐太宗的陵墓)。唐末五代的军阀温韬在任陕西关中北部节度使期间,把昭陵盗了。史籍记载:“在镇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昭陵自然难以幸免。盗墓o q 7 : _ L X者进入昭陵的地宫后,见其建筑及内部设施之宏丽u [ 0 Q [,简直跟长安皇城宫殿一样。墓室正中是太宗的正寝,床上放置石函,打} [ ! 1 A开石函,内藏铁匣。铁匣里尽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名贵图书字画,其中最贵重的当{ s & I e推三国时大书法家钟繇和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打开一看,二百多年前的纸张和墨迹如新。这些稀世珍藏,( 2 x 全被温韬取了出来,但迄今千余年来下落不明,谁也不知道这些宝物A n 3 X %去向何方。

但在温韬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集序》,而且此后亦从未见真迹流传和收录的任何记载。一些史X o j y学家认6 d l为,温韬盗掘匆忙草率,未作全面、仔细的N S u 7 } ` :清理,故真迹很可能仍藏于昭陵墓室某一更为隐秘之处。

史学界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兰亭集序》并没有随李世民埋藏到昭陵J T O 0 y ) L之中,而是埋在了唐高宗李p + A o 0 T i { (治的陵墓乾陵之中。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唐太宗死时,并没有提出要将《兰亭集序》随葬,而是将《兰亭集序》) c 3交给了同样喜爱传世艺术品的儿子李治。

唐代皇陵有十八座,据说被温m { – _ b p F z韬挖了十七座,唯独挖到乾陵时S ` S,风雨大作,无功而还。在唐之后,再没有人见过《兰亭集序》的真迹,这也使更多人相信《兰亭集序》随葬d b i x G G g } G乾陵的说法。

下一篇

隋唐十三猛将之“神行太保”麦铁杖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