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明明是蜀汉的顶梁柱,却亲手葬送了蜀汉,他到底错在哪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明明是蜀汉的顶梁柱,却亲手葬送了蜀汉,他到底错在哪
收藏 0 0

要问中国古代史哪个时期最出名,那毫无疑问是三国鼎立时代。三国英雄国人大都耳熟能详,不论三教九流都能对三国大事滔滔不绝。这一方面归功于《三国演义》这本小说的精彩绝伦,另一方面就在于三国历史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今天要说的就是这么一位英雄,他明明是蜀汉的顶梁柱,却亲手葬送了蜀汉,他到底错在哪,我们能从中吸取到什么教训呢?

明明是蜀汉的顶梁柱,却亲手葬送了蜀汉,他到底错在哪

开门见山,这里要说的是蜀汉后期顶梁柱姜维。纵观整个蜀国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蜀国一直就缺人才。尤其是夷陵之战,刘备败光家底后,蜀汉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幸亏诸葛亮呕心沥血,又从北伐中捡取了姜维,为蜀汉国祚的延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诸葛亮、蒋琬、费祎这些大牛都去世后,姜维在蜀国成为了绝对的1号牛人。

明明是蜀汉的顶梁柱,却亲手葬送了蜀汉,他到底错在哪

不论是诸葛亮还是邓艾、司马昭、钟会,他们对姜维的评价都很高。诸葛亮在与蒋琬的信中高度赞扬姜维,认为姜维之才,在马良之上;司马昭则认为蜀汉后期还能存在,完全是靠姜维一人之力;邓艾则认为当世只有姜维能够与自己相提并论;钟会也认为姜维深具大才,是不可多得的奇才。毫无疑问,姜维确实是蜀汉后期的顶梁柱,尽全力维护着蜀国。

明明是蜀汉的顶梁柱,却亲手葬送了蜀汉,他到底错在哪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奇才,被诸葛亮寄予厚望的牛人,却亲手葬送了蜀汉。这件事说来话长,这里稍微简洁一点叙述。在蜀汉后期,魏国与蜀国和吴国的差距已然拉开,蜀国复兴汉室的梦想越来越遥远。在诸葛亮死后,继任者蒋琬、费祎都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做的比诸葛亮更好,因而对于北伐并不积极。

在蒋琬主政期间,姜维仅仅能够率领偏师在羌地作战;在费祎当权后,姜维的兵力也始终被控制在万人以内。对于一心北伐,以丞相遗志为己任的姜维,这确实非常难受。在费祎死后,姜维成为了大将军,终于可以大举北伐,不必再受制约。可是蜀汉国力有限,此时的魏国边军就有5、6万。姜维在数次北伐失利后,认为兵力劣势是北伐劳而无功的主要原因。

明明是蜀汉的顶梁柱,却亲手葬送了蜀汉,他到底错在哪

因此,姜维建议削减汉中外围的防务,收缩兵力至险要的战略要地,诱敌深入,等到敌人粮尽时大举歼灭之。憋屈了太久的姜维确实需要改变现状,况且只有大举歼灭敌人才更能保证蜀汉的长久。从军事策略上考虑,姜维这一安排有很大的合理之处。然而,由于姜维更改汉中防务,使得之前固若金汤的汉中很快就被钟会攻破。邓艾偷渡阴平,直取成都,蜀汉灭亡。

如果姜维不更改汉中防务,延续魏延、王平镇守汉中的策略,那么蜀汉还能保有几年。可是姜维立功心切,急于求成,疏于考虑,晾成了大祸。姜维的初心确实是好的,然而事实是亲手葬送了蜀汉。许多史学家认为蜀汉亡于姜维,这种观点确实是有依据的。

明明是蜀汉的顶梁柱,却亲手葬送了蜀汉,他到底错在哪

那么姜维到底错在哪呢?

有些人认为姜维错在擅自修改汉中防务,这确实是原因,但并不深刻。修改汉中防务未必就会导致蜀汉灭亡,姜维的战略其实是可行的。在蜀汉灭亡的最后,汉中的汉城和乐城仍然在蜀国手中,可见固守关口并没有问题。但姜维确实是犯了很大的错误,那就是对于人心判断有极大的误差。

明明是蜀汉的顶梁柱,却亲手葬送了蜀汉,他到底错在哪

姜维“敛兵聚谷”的战略要想成功,必须依赖城戍守将的政治品质与军事素养,既要忠贞不二,又需智勇兼备,像孙吴守江陵之朱然,守濡须之朱桓;蜀汉守葭萌之霍峻,守永安之罗尚,皆能以寡胜众。但蜀汉后期政治昏暗,文武官员颇有败类,蜀国大臣有不少希望蜀汉灭亡。姜维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却冒这么大的险。阳平关守将蒋舒直接投降,导致汉中防线全线崩溃,姜维的战略彻底失败。

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充分,像诸葛武侯一生谨慎,尚且在街亭错用马谡,姜维冒这么大的险,却毫不考虑人心,岂能不败。姜维虽然一直保境安民,但最后采用的大冒险战略将之前的努力付之东流。不查人心,不考虑己方人才是否能够胜任如此大的战略,这就是姜维的失误之处。我们在做事当中,要以此为戒,任何大计划的实施一定得考虑参与人员的执行力,否则,战略再好也是枉然。

上一篇

他俩同是军事天才,都为本国立下汗马功劳,下场却一个比一个惨

下一篇

孙权夺得荆州却毫无建树,并非因为吴国弱,真正的原因在这里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