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数字读史之战国七雄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数字读史之战国七雄
收藏 0 0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战国时代,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战乱”这两个字。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今陕西西安长安区)迁移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正式拉开序幕。周室的衰微,让大国之间的争夺更加明显,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造成了诸侯国的兼并,“三家分晋”后,原本属于晋国的韩、赵、魏逐渐跻身强国之列,燕、赵、魏、韩、楚、秦、齐七雄并立的格局形成。

数字读史之战国七雄

虽然除这七国之外,周王朝境内还有宋、卫等国,但和雄厚的七国相比,它们弱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却也为之后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关于“战国”这个名字的由来,可以往前追溯的文献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而关于它的开端,则可以从那个被后人广为传播的故事“赵氏孤儿”说起。

作为春秋时代的第二个霸主,晋文公的青春岁月过得并不平坦。当年,晋文公的父亲晋献公曾经因为对骊姬宠爱而改立骊姬的儿子为太子。晋文公重耳不得父亲的疼爱,更因为继母骊姬的陷害被迫流亡各国。

年轻的重耳被迫接受了逃亡的命运,但幸运的是,他曾经的好兄弟们依然对他不离不弃。赵衰、狐偃、魏犨、先轸、胥臣、介子推众多谋臣的追随鼓励重耳度过了最为危难的流亡生涯,也助他成就了最后的霸业。

成为霸主的晋文公厚待了当年一同出生入死的兄弟们,功劳最大的赵衰自然也位极人臣。就这样,赵家成为晋国最重要的政治势力,虽然这个家族没有王族的血统,算不上真正的贵族,但是“居功”就可以“自傲”。赵衰时候,他的儿子赵盾承袭了他的大夫之职,作为侍奉过晋文公之子晋襄公的元老,晋灵公时期的赵盾对朝政的把持变得理所当然。

当然,晋灵公曾经也想过刺杀赵盾,但出人意料的是,晋灵公最后却被赵盾同父异母的兄弟赵穿刺杀。就这样,晋朝迎来了新一任的君主晋成公,赵盾延续元老的身份,继续充当晋国最大的政治势力。政治上的优势和门阀的富贵似乎依延续得梳理成章,可是,七年后,晋成公的去世和晋景公的即位却给赵氏家族的命运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让自己有更大的执政空间,晋景公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剪除赵氏的势力。此时赵盾已经去世,新一任赵氏大夫是赵盾的儿子赵朔。晋景公三年晋国大夫屠岸贾,以当年赵穿刺杀晋灵公为名对赵氏家族发难。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人在这场斗争中殒命,赵朔的妻子、晋成公的姐姐当时怀有身孕,赵氏孤儿赵武在公孙杵臼、程婴等人的掩护下逃过一劫。

数字读史之战国七雄

赵武16岁时,在年高望重的晋大夫韩厥等人的协助下,当年赵氏灭门案得以平反昭雪,屠岸贾一族毁灭,赵武延续了家族的荣耀,恢复了赵氏的土地封邑,重新成为晋国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势力。

然而,事过境迁,尽管赵家再一起崛起,但当年赵盾一人独大的局面却一去不复返。晋国国公之下,专权的大夫除了赵氏,还有韩、赵、魏、智、范、中行等其他五个姓氏。这六个大夫被称为晋国“六卿”,彼此间的争斗和兼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

公元前490年,赵氏以一己之力打败了范氏和中行氏,范式和中行氏没有了权势,其土地被韩、赵、魏、智氏这四大家族瓜分。公元前457年,韩、赵、魏三大氏族又联合击败了智氏,至此,晋国成了韩、赵、魏三大政权联合执政的诸王国,晋国国君的地位因为大氏权臣的勾结变成陪衬。

公元前406年,周威烈王不得不承认既定事实,将晋国国君的土地分给韩、赵、魏三家。至此,“三家分晋”结束,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也因为这一历史事件画上了句号,战国时代的号角在三个新诸侯国成立时吹响。

这段时间,诸侯国中再没有出现“春秋五霸”那样的绝对霸主,但各国势力的均衡却催生了众多的哲学流派,更形成了诸侯国争相改革的良好局面。历朝历代,对“百鸟争鸣”现象的主要看法还是赞许为主,但也有人对百家争鸣提出了不满。

比如,宋朝时,曾经学者对哲学家们游说各国诸侯的做法进行驳斥,认为这些知识分子既然有救国救民的抱负,就应该去周天子那里献良策,而不是周旋于不同的诸侯王之间,以此换取荣华富贵。这个说法听上去似乎有点道理,但实际上却是不了解周朝礼制的表现。

和春秋时一样,战国的谋臣也只能对诸侯王负责。对谋臣来说,诸侯就是他们唯一的“主子”,如果跳过主子直接到周天子处效忠,那便是违背宗法礼制的。所以,即便各大流派的哲学家有献策获得天子的信赖,他们也不能随便前往周天子处谏言,因为在先秦的人看来,这种行为属于“越级”,即便真的谏言成功成为名臣,背弃自己诸侯王“主子”的名声也会让他们在社会上抬不起头来。

数字读史之战国七雄

于是,诸侯国成了有志之士争取的对象,求贤若渴的诸侯王也因为谋臣们的建言献策建立起自己的政治伟业。吴起和商鞅的变法成了后世仿效的对象;张仪和苏秦的纵横捭阖精彩绝伦;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大名将的战场争锋让人望而却步;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在政治上的周旋出神入化。

数字读史之战国七雄

公元前262年,秦国和中原最后一个强敌赵国的战争在长平展开。秦军气势汹汹,赵国艰难抵抗,见廉颇守城不利,赵孝成王立刻更换了主将,以赵括为将军展开了秦军势均力敌的正面作战。白起利用赵括轻敌冒进的弱点,佯装失败,将赵军引致长平后,全力进攻,最终将四十五万赵军拦截在长平战场上。

当赵军主力断粮四十六天时,原本斗志昂扬的赵国士兵陷入相互残杀为食的困境。赵括深知局面不利,只好组织剩余的赵军兵分四路轮番突围。可惜,连续四五次的冲锋都未能改变赵军的困境,亲帅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的赵括也在屡战屡败中被秦军乱箭射死。

没有了主将,赵国军队群龙无首,四十万赵兵不得不举旗向秦将白起投降。兵法有云“穷寇莫追”,按照春秋战国时“义战”的定义,任何一个胜出的将军都应该对俘虏从宽处置。但是,以“杀神”名号著称的白起却改变了先辈们流传下来的战争规则。

在他看来,赵国士兵是反复无常的,如果不将他们全数消灭,那么回到国内,他们一定会再生事端,为患秦国。于是,在白起连哄带骗的手段下,赵国降兵被赶下巨坑,惨遭活埋,四十万士兵除了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被送回赵国,其他正值壮年的士兵最后都化成永录尸坑中的皑皑白骨,任天人永隔,也无可奈何。

从那以后,战国七雄中除了秦国以外的其他六国再也不是嬴氏的对手。秦横扫六合的统一战争势如破竹,分散了数百年的中原大地在秦兵的呐喊声和六国百姓的哭喊声中逐渐趋于一致。

数字读史之战国七雄

公元前256年,秦嬴政横扫六合的过程中直接灭了东周,存在了790年的周朝天子终于彻底从历史中消失。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王贲自燕国南下进攻齐国,齐国灭亡,战国时代结束,中国历史进入了全新的中央集权时代。

数字读史之战国七雄

战国时代是辉煌的,因为它延续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争霸的风气,也展开了百家争鸣的恢弘画卷,但和这两点相比,战国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承上启下。尽管诸侯王的风采没有闻名的臣子出众,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形成却使得中国社会在血雨腥风中迎来了向大一统封建统治王朝的过渡。而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伟业正是由此拉开帷幕。

上一篇

60万大军灭国战,两封发自战场遗书,还原一段典籍未记载的历史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