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景云之应———黄帝轩辕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景云之应———黄帝轩辕
收藏 0 0

《史记》中记载:黄帝往东到过东海(一说渤海),登上了丸山(在今山东省)和泰山。往西到过崆峒(距离甘肃省平凉市区12公里,东至西安市300多公里),登上了鸡头山(三家注:鸡头山在陇西,陇山,地处宁夏南部、陕西西部,位于宁夏、甘肃、陕西三省交界处。古代“陇”与“垄”相通,指的是田埂,古代人们看到横亘于关中平原西部的山脉如同田埂一样,就把它们称之为陇山)。往南到过长江,登上了熊山、湘山(《括地志》云:“熊耳山在商州上洛县西十里,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齐桓公登之以望江汉也。湘山一名艑山,在岳州巴陵南十八里也。在今长沙益阳)。往北驱逐了荤粥(xūnyù,)部族(三家注:匈奴别名也。唐尧、虞舜的时候称山戎,也叫熏粥,夏的时候称淳维,商朝的时候称鬼方,周朝时候称玁狁,汉朝的时候称匈奴。),来到釜山与诸侯合验了符契(感觉就像今天的全国人名代表大会),就在涿鹿山(涿鹿县隶属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地处中国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下游,与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和北京市郊区相接)的山脚下建起了都邑。

这段描述的是黄帝时代的疆域范围,那些地名是经过百度后加注的,我现在感觉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多么高的评价!别说上知天文,就现在这个时代,地名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变化,想要全部了解也着实要费一番功夫。不过那张地图对照一下大致范围还是能了解一下。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在黄帝时代我们与匈奴就好像不太对付,这也许是文明和农耕文明因价值观的不停导致的冲突吧!就像现在我们和西方的冲突!

黄帝四处迁徙,没有固定的住处,带兵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设置军营以自卫。黄帝所封官职都用云来命名,军队号称云师。他设置了左右大监,由他们督察各诸侯国。这时,万国安定,因此,自古以来,祭祀鬼神山川的要数黄帝时最多。黄帝获得上天赐给的宝鼎,于是观测太阳的运行,用占卜用的蓍(shī,师)草推算历法,预知节气日辰。他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治理民众。黄帝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讲解生死的道理,论述存与亡的原因,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蚕虫,测定日月星辰以定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身心耳目,饱受辛劳,有节度地使用水、火、木材及各种财物。他做天子有土这种属性的祥瑞征兆,土色黄,所以号称黄帝。

《史记》集解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张晏曰:“黄帝有景云之应,因以名师与官”。大家还记得传国玉玺上的八个字么“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段话的意思是黄帝在统一天下的时候天降祥瑞,这祥瑞应当是一种罕见的云象,所以称为景云之应。黄帝设置了左右大监,由他们督察各诸侯国;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治理民众,这应该就是中央集权的雏形吧,这一体制在秦始皇的时候彻底成型,可是经过了好长时间的演化。黄帝制定历法,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蚕虫可是农耕文明得以发展的基础。

《史记》正义记载:存亡犹生死也。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大意就是在黄帝之前没有房屋没有衣服,黄帝建造房屋,制作衣服,制定殡葬礼仪,让百姓知道生存之道,死后该如何安葬。

大戴礼云“宰我问于孔子曰:‘予闻荣伊曰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耶?何以至三百年?。’”孔子曰:‘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也。’”

黄帝的这些功绩值得我们每一位华夏子孙铭记!

《史记》原文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xūnyù),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筴(ce 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穀(gu 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景云之应———黄帝轩辕

上一篇

魏先生,太平广记中记载的如水镜先生一般的高人,钟情于琴乐

下一篇

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太监皇帝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