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为什么在清代不可以人人都当奴才?原来如此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为什么在清代不可以人人都当奴才?原来如此
收藏 0 0

奴才,指侍奉主子的奴仆,一般又叫做包衣,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据北魏文人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漾水》中记载:“故李特至劒阁而叹曰:‘ 刘氏,有如此地而面缚於人,岂不奴才也!’在唐代赵璘的《因话录·商上》中写道“伊不赏父之都虞候,而惜母之阿嬭儿,非奴材而何?”,还有明代的陶宗仪所写的《辍耕录·奴材》:“世之鄙人之不肖者为奴材。”中也出现过。

为什么在清代不可以人人都当奴才?原来如此

在明朝时期,奴才还不是经常使用的称谓,在故宫里,太监一般都会称之为“厂臣”或“内臣”,朝中的大臣们统统的称之为“臣”,还没有所谓的奴才的称谓。那么奴才一词的大规模沿用是从什么时期开始的呢?

为什么在清代不可以人人都当奴才?原来如此

在满族内部,在清帝初期,刚开始推行八旗制度的时候,所有归属于本旗的旗人都是属于各旗旗主王爷的,说白了,也就是奴隶主,旗内的族人都是归属于奴隶主的努力。旗主与他们部属的旗人基本上都是“养”与“被养”的关系,在旗内,大家都习惯的称呼旗主、王爷、皇帝等人为“主子”,自称为“奴才”也能显示出对主人的誓死不渝的忠心。

为什么在清代不可以人人都当奴才?原来如此

明崇祯皇帝在景山上吊,清军入关,随之而来的也带来了满族的文化,奴才一词才被带了进来,在一开始的时候,还是一直在沿用明朝的称谓,为了加强统治,紧固老百姓的思想,大肆的推行易服易谓政策,强制性的命令老百姓改换满族服装,剃头留辫。称呼上,去除明朝的那一套,改换满人的语言文化。一开始,宫内的太监、奴才自称为奴才。以显示对皇帝、嫔妃的忠诚,无条件的服从。为了拉近关系,一些家臣也开始自称为奴才,贬低自己讨好主人,可以显得自己比别人与主人的关系更加的亲密,对主人更加的忠诚。很多汉族官员为顺应环境也开始自称奴才。 这种风气的大肆蔓延从康熙后期逐渐盛行。

为什么在清代不可以人人都当奴才?原来如此

在清朝初期,局面不稳定,为了快速的稳固统治,需要重用大量的汉臣,在称谓上也没有做明显的区分,也是相当的混乱。很多汉族官员为顺应环境自称为奴才,而满族官员为了提高逼格也开始自称为臣。随着清朝统治局面的稳定,国力的强盛,在称谓上也逐渐的开始规范,嘴上说的满汉一家,其实要真正做到还是很难的。雍正时期,开始规范称谓,规定只有满族官员可以自称为奴才,汉臣必须称之为臣。

为什么在清代不可以人人都当奴才?原来如此

雍正皇帝曾经在数个奏折中批到:“称臣得体”,“用臣字得体”,并将奏折中的奴才抹去。乾隆则专门下过一道谕旨:“非称奴才即为亲近而尽敬,称臣即为自疏而无礼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还没有拿你当自家人,你是不可以称奴才的,这种统治阶级的优越性可谓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上一篇

用火史:古人的一百种用火方法,“讲究”就俩字

下一篇

历史上廉江曾发生过的地震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