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春风又绿运河岸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春风又绿运河岸
收藏 0 0

春风又绿运河岸

文/房殿宏

春风又绿运河岸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是与长城齐名的国际文化名片。展开大运河这部古老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自然而然就会想起我们宝应与运河血脉相连的邗沟。邗沟,是古运河的前身,是人类史上第一运河,也是京杭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古代运河的宝应城区段曰宋泾河,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唐武德四年(621年),安宜县治迁入白田(即今宝应城)之前,运河从邗沟经射阳湖,沿汉陈登开筑的夹耶贯穿镇中。隋初又开通了大业邗沟。唐代的运河至宋初,宝应境内运河由湖泊连串,从北向南依次为白马湖、清水湖(今宝应湖)、氾光湖、界首湖,以湖运代替了漕运。经过宝应城的宋泾河,南接清水湖,北通白马湖。河中商船粮驳,日夜不断,两岸房屋栉比,商铺连绵,舟来人往,十分繁华。《县志》载:“至明初由白马湖入清水、氾光诸湖,不复穿城经宋泾河。”由此可见,隋炀帝所开大运河,经宋泾河穿过宝应城共经历隋、唐、宋元四朝。明清时代的大运河宝应段,河内白帆飘飘,岸畔店铺繁立,车水马龙,迎来送往的是全国的名商巨贾。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跸宝应,游泰山殿留下“天下第一名山”墨宝;观乔莱家戏班演出亲赐银项圈;留宿宝应“一宿庵”, 御封“乔家白”酒,赋诗赞戚家汪民妇尽节和龙舟停泊御码头等美谈,使得宝应声名远扬,繁华一时。大运河不仅是一部宝应厚重的漕运史,也是一部鲜活的宝应城市发展史和人文史。宝应昔日的繁华,都和运河息息相关。历经千年风雨的老街古巷北门外大街、北大街、中大街、南大街、朱家巷、乔家巷、县南街、鱼市口、东西三元巷、东西槐树巷、姜家巷等一带仍然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就是历史的最好的见证。曾任安宜尉的唐代诗人储光羲诗云:“十里次舟楫,二桥通往来。”可见当时的繁华景象。

悠悠运河水滋养了宝应数千年,为这座城市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坚实的工业基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厚重的文化积淀,让宝应拥有不断延续文明、创造辉煌的自信和底气。然而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里运河逐渐出现城区污水排放,破船、杂物拥塞河道,违章搭建林立河岸,船泊驶过,淤泥、脏物泛满河面,两岸杂草丛生、黄沙、碎石场、茅草房、鸡鸭鹅散养等脏乱差现象。一度引以自豪的母亲河成为沉重的市容负担,还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饮用水问题。

宝应县委、县政府根据省委部署,有力开展“263”行动,围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力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争做运河遗产保护、运河生态文明、运河文化产业、运河特色乡村建设和运河文化研究与国际交流的示范精神,实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把沿运河的文化遗产带、文化景观带、公共文化带、生态文化带、文化旅游及创意产业带建设和运河文化资源串联起来,放大运河文化效应,形成新经济带包括文化创意、休闲、健康、旅游、体育、科技研发等新型科技文化经济业态,促进运河文化创意品牌、科技品牌、旅游休闲产业品牌等跨界融合效应。在大运河宝应段修建了运河风光带和文化广场,构成“一带:(宝应京杭大运河生态带);二水:(南水北调、西水东输);三廊:(清水走廊、安全走廊、绿色走廊);四桥:(宝应大桥、宝应二桥、京杭宝应氾水大桥、京杭运河特大桥);五段:(运河城区风光带段、运河集镇风貌段、运河郊野公园段、运河生态修复段、运河生态保护段);六亭:(泾河至氾水设六个凉亭);七点:(泾河晚渡、运河渔舟、运河天地、东岸漫廊、运河流芳、运河人家、生态后滩)。从氾水北上至泾河,河船相映,水色共融,再现“宝应四十里生态风光”。形成“花在水边放,船在绿中行”的绿化总体格局和自然格调,融合宝应“新、绿、林”的生态绿地系统。里运河的水乡风韵,两岸迷人的风物景色,在沉寂之后,再次向世人展露出其独特风姿。

编审/黄河

主编/阿紫

责编/念一

视觉/空青

本文系晚安宝应(ID:waby2019)出品,宝应生活网经授权发布。

上一篇

唐朝高僧,深夜听闻"花和尚"讲法,一朝顿悟

下一篇

各个时期景泰蓝特点不同,怎鉴真伪?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