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官制:第二十三章【边疆官制】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古代官制:第二十三章【边疆官制】
收藏 0 0

第二十三章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边疆官制

都护作为官名,始见于西汉宜帝时期设置的西域都护。

设在乌垒的西域都护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部落。当时以郑吉为长官,驻节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总领西域诸国,设官屯田,抗击匈奴侵犯。

中国古代官制:第二十三章【边疆官制】

东汉时期也设过这个官职,班超曾经担任这个职务三十多年,魏、西晋设有西域长史府,有力地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政治经济联系。

唐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与边疆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许多部落自武德时代(618~626)起就主动内附。

自太宗年间起,唐朝先后平定了突厥、薛延陀等部,更多的边疆部族纷纷降附,唐王朝面临着如何处置众多归附民族的课题。

由于数百年民族联系的不断加强,友好往来的不断增长,以及唐初统治者胸襟开阔,民族偏见较少,为了有效行使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唐太宗将治理内地的经验推广到周边,于少数民族地区列置州县,使各部首领管理本部。

为管理这些州县,唐王朝又仿汉代西域都护府的建制在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从太宗至武后,建立了安西安东、东夷、安北、单于、北庭、昆陵、蒙池、安南九个都护府。

到玄宗开元、天宝时,只剩下安西、北庭、安北、单于、安东、安南都护府,这就是著名的六都护府。

都护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凡对周边民族之“抚慰、征讨、叙功、罚过事宜”,皆其所属。

这六大都护府像六根擎天柱石一样,守护着国家边境的安全。都护府的出现,是唐初边疆地区民族关系发展的客观需要。

安西大都护府主要管辖天山以南地区,这一带原来由西突厥控制,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军打败西突厥后,天山以南的小国纷纷归附唐朝,唐朝政府就在龟兹设立了安西都护府,统领龟兹、于阗、疏勒、鄢耆四镇,史称安西四镇。

安西四镇是唐政府控制西域的军事基地,长年驻兵,对西域的安定起着重要作用。北庭都护府设立于长安二年(702),辖境东起伊州(今哈密),西至咸海,北抵额尔齐斯河及巴尔喀什湖,南依天山。

景龙三年(709)改北庭都护府为北庭大都护府,管辖范围以天山以北和巴尔喀什湖广大地区为主,这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对于保障行旅安全,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起了很大作用。

安北大都护府设于贞观二十一年(647),管辖整个漠北地区,相当于今内蒙古乌加河以北、蒙古国全部、额尔齐斯河、叶尼塞河上游和安加拉河、贝加尔湖周围地区。治所先设在古单于台(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后来移到漠南的受降城(今内蒙古包头)。

单于大都护府管辖阴山河套一带,北距大漠,南抵黄河。治所设在云中故城(今内蒙古土城子)。

安东都护府设于总章元年(668),最初管辖地域西起辽水,南尽高丽故土,治所初在平壤。后都护府迁至辽东,治所移至新城,主要管辖东北黑龙江下游两岸地区。

调露元年(679)以交州都督府改置安南都护府,为岭南五府之一。治所在宋平(今越南河内)。辖境北抵今云南南盘江,南抵今越南河内、广平省界,东有广西那坡、靖西和龙州、宁明、防城部分地区,西界在今越南红河黑水之间。

都护由交州刺史兼任,治所在宋平(越南的河内)。

各督护府长官都是朝廷命官,品级很高,大多是从二品或者正三品的大员。都护府的主要任务是对内安抚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征讨反叛,对外维护边疆地区的政治稳定,防御外敌入侵。

都护府的政府机构设置大都护、副大都护、长史、司马以及各曹参军,出任都护者多为当朝有名的将领。

如太宗时期安西都护为郭孝恪,中宗时期的安西大都护为郭元振,玄宗时期的安西副大都护为高仙芝,高宗时期的安东大都护是薛仁贵,这些都可谓一代名将。

都护府所统兵马,有直属守边兵,主要由汉人组成,这是都护手下的基干力量,情势危急时有权征发少数民族的兵力。

都护调兵一般事先请示朝廷,得到皇帝批准后方可发兵,当然在情况危急之时,因边疆距京师路途遥远,请示不便,边关大帅可以先调后奏。

都护府都设有屯田机构负责军队的屯田事宜,以解决军需供应各都护府为边疆军政合一的最高政权机构,每个都护府以下设有若干个都督府、州和县,分别设置都督、刺史和县令等官员治理地方。

如安西都护府下设鄢耆、于阗康居、大宛等都督府。显庆二年(657)在中亚碎叶以东设置昆陵都督府,碎叶以西设置濛池都督府。后来隶属于西突厥的中亚诸国也归附唐朝,唐朝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的十六国地区以及在阿姆河以北的昭武九姓国地域也划分了许多都督府和州县,上述地区都归安西都护府管辖。

不过上述地区的大多数地方官都由各部族首领出任,保持了很大的独立性。

安北都护府下设六个都督府和七个州,都是按照铁勒族各部落而划分的,部落首领出任都督和刺史安东都护府建立后,也设置了九个都督府、四十二个州以及100多个县。

唐政府虽然用内地的行政区划对边疆地区进行治理,实际上各部落依然保持原来的社会结构,唐朝政府并不在这些地方征收赋税,征发兵役。

不过如果边疆面临战争,各都督府以及州县要听从都护府调遺兵马,各部落首领要统兵出征。

中唐以后,由于中央政府权威不振,藩镇割据,政府自顾不暇,国力大跌,再也无力控制边疆地区。

在这种情况下,边疆都护府建制存废不已,发生很大变化。

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安西与北庭两个都护府撤销,分别改为安西节度使和北庭节度使,管辖疆域大大缩小。后来吐蕃势力兴起,阻断了河西走廊。走廊以西的地区全部被吐蕃王国和回纥汗国所占据,葱岭以西则为大食所占领。唐政府的势力向东缩回了几千公里,逼近了长安。

二是安北和安东都护府虽然仍保存其名,但是辖区大大缩小,已经失去了往昔雄蕃大镇的威风,结果被分别划归朔方节度使和平卢节度使管辖。单于都护府则改为振武军,成为州级的建制。

三是安南都护府都护改由交州刺史兼任,区也大大缩小,云南则被南诏占领。可见随着唐朝国力的衰落,边疆属国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渐渐远去,或者被其他新兴势力消灭。威震一方的都护府也就日趋瓦解了。

都护府的设置对于巩固边防、维护国家安定、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官制:第二十三章【边疆官制】

如安西都护府管辖的“昭武九姓”和唐朝的联十分频繁,他们的舞蹈传入内地;吐火罗国的使臣多次到中国,给唐朝带来了汗血宝马、玻璃、药物等;波斯商人的足迹遍及中国南北各地,他们的菠菜、波斯枣也输中国。

中国的丝绸、瓷器和纸张也不断输入国外,远销波斯、阿拉伯等国家,并由此转运到西方。总之,唐朝由于边境安然而和亚非拉国家有了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丰富了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生活。

这一切都归功于中国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同时,都护府成为边疆地区捍卫领土、抵制民族分裂势力和外国侵略的中流砥柱。

中国古代官制:第二十三章【边疆官制】

【唐•交通路线】

如肃宗末年,大将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英勇抵抗吐蕃的进攻,“吐蕃久攻不下”。“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正是边疆将土的边疆喋血,才换来了唐王朝的长治久安。


感谢大家的支持和阅读,喜欢看《中国古代官制》的朋友,请关注松山五哥,点击文章,从蛮荒时代到清朝政府,敬请期待!

中国古代官制:第二十三章【边疆官制】
下一篇

诗与歌之缘: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