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除夕八神之一,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除夕八神之一,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收藏 0 0
除夕八神之一,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城隍的观念源自道教,其后与儒教结合相互影响。《说文解字》曰:“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最早记载城隍的是《周易》:「城复于隍,勿用师」。《易经》中又言:「城复於隍,其命乱也」,在这所说的「城」是指「城廓」、「城壁」、「城墙」,「隍」则是「城堑」,指城外护城的壕沟,也就是指「护城河」,「城隍」的意义就是防守城池的护城河。其意是指如果城墙倾覆时,是为乱兆,为政者应应息武止戈,不可穷兵牍武。最早祭城隍只筑土坛,无庙无像。正如《凤山县志.祀典志》所载:「城隍庙无专祭,而水旱、疾疫必祷之,致敬、宿斋必告之;故立之庙,使神有所凭依也。」。设置城隍庙祭祀,大抵从道教成为民间信仰才出现。

除夕八神之一,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唐代奉祀城隍神已较盛行《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宣州司户”条引《纪闻》称,唐代“吴俗畏鬼,每州县必有城隍神”,唐代地方守宰多有撰祭城隍文,祭祀城隍神者。开元五年(717)张说首撰《祭城隍文》其后张九龄、许远、韩愈、杜牧、李商隐等继之。李阳冰、段全纬、吕述等撰有“城隍庙记”杜甫、羊士谔有“赛城隍诗”。

城隍崇拜可追溯到周朝,是除夕要祭祀八个神之一,水庸。据《礼记》所载,古代皇帝祭祀「八蜡」中的「水庸」,就是祭祀城隍。相传三国时代的吴国曾建城隍庙;另在《北齐书》记述,北齐大将慕容俨就曾于郢城拜城隍神祠而战胜了南梁敌军。而《隋书.五行志》记载:「梁武陵王纪祭城隍神,将烹牛,忽有赤蛇绕牛口。由此可知,在南北朝的城隍普遍为民间信仰。

由汉代开始,城隍的祭祀活动不断提升,更尊封已死功臣为城隍,其中有:霍光和纪信等。唐代祭祀城隍为求晴祈雨、招福避祸、禳灾诸事,已出现祭城隍文。撰文的不乏著名人士,其中有:韩愈、杜牧和李商隐等。到宋代,由于祭祀城隍列入国家祀典,故城隍庙普及各府、州和县。北宋欧阳修所写的祭城隍文:「雨惟神有灵,可与雨语,吏竭其力,神佑以灵,各供其职,无愧斯民」,显示了当时官吏们对城隍的敬重和互赖关系。 其后的元朝,除在京都建城隍庙外,更封城隍为「佑圣王」。

除夕八神之一,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到明代时,明太祖对城隍特别崇敬,曾亲诏刘三吾:「朕设京师城隍,俾统各府州县之神,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福祸之,俾幽明举,不能幸免。」明太祖更册封京都、府、州、县四级城隍,各级城隍神都有不同爵位和服饰,各地最高官员需定期主祭。及至清代,祭城隍同样列入祀典,城隍的地位更崇高。但凡新官到任前需到城隍庙斋宿;上任日,更需在城隍前完成祭礼才能就任。由此观之,城隍的职能随时代变迁,已由起初有求必应的神明转变为地位超然的国家和地方守护神。

上一篇

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曾劈山救母的二郎神姓什名谁?

下一篇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伟大历史人物,除了黄帝炎帝还有谁?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