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从赵匡胤的陈桥兵变看宋代立国的两大挑战,不搞定无以长治久安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从赵匡胤的陈桥兵变看宋代立国的两大挑战,不搞定无以长治久安
收藏 0 0

公元960年,开封东北四十里陈桥的驿站,赵匡胤受手下簇拥披上黄袍,在士兵鼓噪下承接天命。赵匡胤似乎有些无奈,兵将鼓噪喧哗,甚至还带点威胁。为了活命,赵匡胤班师回朝成为开创时代的皇帝,这故事显然有一定的合理化。

从赵匡胤的陈桥兵变看宋代立国的两大挑战,不搞定无以长治久安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赵匡胤能够在陈桥驿,主导一场蓄意已久的事件。959年,周世宗皇帝去世,留下仅九岁的儿子继位,五代十国幼主继位,不论是后宫太后、皇后掌控大局或是武臣谋反,幼主即位容易让人联想到的就是政权的不稳定,幼主就像个受到操纵的傀儡。

对于看清楚政局的老臣与将领来说,自己可能因为新的局势丧失财富、地位,更甚者,家族的身家性命都可能面临极大的危机。因为五代常见的游戏机制是,获得政权后开始杀戮功臣,减少敌对的势力,这是最为迅速且常见的方式。

从赵匡胤的陈桥兵变看宋代立国的两大挑战,不搞定无以长治久安

其实不只是宫廷里官员们担忧,就连史料中都记载赵匡胤准备出兵到陈桥驿时,上天也出现了异象,出现两个太阳。人们口耳相传的谣言说着,「当立点检为天子」。人说谣言止于智者,但是就如同社会学家庞勒《乌合之众》所说,人类是集体性不理性与盲从,容易相信简单又易懂的谣言。

理论上,国家的秘密机构应该要掌控这样的谣言,防止谣言不断的发酵,甚至要想办法宣扬自己政策的优势。但是,史书上记载最恐怖的一件事是,面对流窜的谣言,深宫中一无所知。

从赵匡胤的陈桥兵变看宋代立国的两大挑战,不搞定无以长治久安

赵匡胤出兵的那天,京城百姓内心惶恐不已。这样的局面,在五代乱世绝非第一次。大军浩浩荡荡的集结,队伍行列整齐。看到这样的光景,京城的百姓松了一口气,有纪律的军队,背后代表着统帅对军纪的要求。史书没有说的是,赵匡胤可能早就跟百姓达成的某种像是约法三章的承诺,目的在于保障京城百姓的身家安全。所以,军纪严明变成百姓观察赵匡胤是否兑现承诺的指标。动荡的大时代,五代十国军队烧、杀、掳、掠的影子还紧紧的烙印在那个时代人们的集体记忆中。所以,当百姓看到军队的队伍行列整齐,心中那块大石头也就放下。

宋代司马光笔记记载,赵匡胤出兵之前,内心仍旧踌躇不已,不断问着:「该如何是好?」有想法的姊姊告诉他说,「大夫夫面对大事,要自己做决定,不要拿回家吓唬女人。」

这段笔记故事引申出一个认知:想要成功,做大事,就别瞻前顾后、踌躇不前,如果已经决定,那就坚决去做,对自己负责不要让自己后悔。

从赵匡胤的陈桥兵变看宋代立国的两大挑战,不搞定无以长治久安

之后,赵匡胤将自己的家人安置到荒郊的寺庙,为不久要发生的事情埋下伏笔。赵匡胤班师回朝的路上走得异常的平顺,毫无阻碍。最后,赵匡胤召文武百官举办禅位典礼时,缺了一折后周皇帝的诏书,但戏剧性地是,学士陶谷从袖中乾坤拿出一纸禅位诏书,群臣俯首拍拍手一致认同新皇帝的即位。这故事正因为一切太完美,完美的让人以为不切实际,所以让后代人不禁怀疑这「故事」是一场策划的表演。

从史学角度,通说认为它是精心策划的革命,随之而来也是象征新的时代来临,五代乱世的政权以和平转移落幕,没有大规模的烧杀掳掠,没有受到报复性杀害,旧有皇室成员也受到一定的礼遇。

检视这段事变,可以看出两个关键,第一个是幼主即位太后掌管朝政,朝中官员最担心的是什么?是政治清算。他们不只是担心自己生活没着落,更害怕为了要统治顺利,更换政治班底时可能伴随的血腥清算,所以他们选择支持对他们有利的领导人。第二个是赵匡胤掌握军政大权的机会,当机会出现时他已经准备好,抓住机会创造成功。不过,光是有好的局势是不够的,有好的局势出现,还必须有能力与勇气去面对自我的怀疑。

从赵匡胤的陈桥兵变看宋代立国的两大挑战,不搞定无以长治久安

宋太祖结束八十年五代乱世的混乱局面,能在混乱局势出头天的人,大致上有两种特质:一是拥有感染力。感染力能够号召群众为他做事,有感染力的人,有能力开创局势,这便是英雄造时势;二是转变的机会。正因为乱世所以让人有机会翻转原先的阶级,凭借个人的能力以及战功获得地位,这是时势造英雄。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究竟是谁多谁少,测不准、说不准才是世道常理。

乱世的无秩序感与失落是大时代的图像,重建秩序让众人重新能够依循某种世道的规则,选择自己想要生活方式。这么说或许是过度现代的说法,因为自己想「选择」,开始说出「我觉得」如何,强调个体是今人的想法。但是,如同克罗齐说的:「所有的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需要从过去的经验中,找到它与现代世界的连结,从连结中看见产生意义。从陈桥兵变来看,宋代立国面对两项极大的挑战:

1. 北方辽国势力强大,宋代必须有足够的武力保护国家。

2. 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面对主要难题就是,如何建立一套制度让自己能够在皇位上长治久安。

从赵匡胤的陈桥兵变看宋代立国的两大挑战,不搞定无以长治久安

面对内外交迫,赵匡胤选择先安内后攘外。他看清了自己羽翼尚未丰满的局势,选择先与辽国恢复友好关系,致力消灭地方各军阀的势力,并重新建立国家制度。训练大规模忠心且知识渊博的文官,运作国家行政,这是很重要的一环。

因为一个国家要能够维持正常的运作,需要有官员反复做同样的工作,并且这份工作要能够养人,让人愿意加入这套制度,为它付出一生。

建立政权初期,打天下的军队开始为政治的稳定带来威胁,因为跟着太祖打下天下的将领,他们的权位越高对于中央政权的威胁性也增加,因为所有大将都有忠心耿耿的一群部下。赵匡胤肯定也认知道这个问题,手握重兵的将领,对中央的威胁是致命的。

从赵匡胤的陈桥兵变看宋代立国的两大挑战,不搞定无以长治久安

史料中赵匡胤他不断的重申自己的兄弟绝对不会背叛自己。但是他出身军旅,深知将领专权对国家造成的威胁有多大。就如同前述,建立国家必然需要军队的支持,但是如何妥善的解决武将专权的问题?怎么让人愿意放下自己拥有的影响力?怎么劝说最有效?成功,便顺利的卸下自己政权面对的威胁;失败,可能又是另外一场武力事变。

赵普也许看出赵匡胤心里的踌躇,身为宰相是要制定大方向提出政策的。赵匡胤得到天命之后,面对着道德两难:一来是当上皇帝后,要舍弃军旅生活的兄弟情谊是很困难的,他的内心想必正煎熬着;二来他又深知军队这个隐患非削军权不可。

从赵匡胤的陈桥兵变看宋代立国的两大挑战,不搞定无以长治久安

因此,赵普建议赵匡胤必须夺取将领的兵权,不只站在国家的角度来建议,同时屡次对赵匡胤劝说,正说明他要消除皇帝内心中的彷徨。

「君弱臣强」向来是政权稳定的大忌,治理国家的领导人不只必须掌握军权与财政权,还要剔除政治上可能的威胁。文吏出身的赵普,历练丰富熟知官场种种的黑历史,武将掌权是极大的隐忧。

从赵匡胤的陈桥兵变看宋代立国的两大挑战,不搞定无以长治久安

最后太祖藉由一场与军队兄弟的宴会,道出自己当皇帝的隐忧:怕自己皇位坐得不稳。他说:「万一你们的弟兄也想得到富贵,强迫你披上黄袍,这就不是你想不想做的问题了。」

所有将军听得明白马上跪地祈求一条生路,因为,得位后杀戮功臣这样的故事实在太多了。隔日,为了活命就交出了手上军权。这是历史上著名的通过一场聚会巧妙的解决军队可能擅权问题的故事,史称「杯酒释兵权」。赵匡胤成功用豪宅,大量的田地与财富,坦诚自己遇到的困境,说服将领放弃权力,享受财富。

对宋太祖赵匡胤来说,收编军权让自己掌握绝对的权力,目的是杜绝再出现第二个类似自己的挑战者,他任用一批更年轻的文官与将领,掌握中央权力。因此,可以说赵匡胤当皇帝不只是实力,还有天命,天命是象征人生的那几分的运,如《史记》说「张良千金之子不死于市」,仍然是强调他的特殊性「天命」。

上一篇

有宠无嗣,代养她人养子被尊为皇太后,历史上仅一人做到了!

下一篇

曹操为何会选曹丕当接班人?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