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同样面对乾隆皇帝,和珅自称奴才,刘罗锅自称臣。这是为何?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同样面对乾隆皇帝,和珅自称奴才,刘罗锅自称臣。这是为何?
收藏 0 0
同样面对乾隆皇帝,和珅自称奴才,刘罗锅自称臣。这是为何?


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经常会有这样一个镜头:刘墉刘罗锅在面对乾隆皇帝时,总是自称“臣”,而官位更高、权势更大的和珅却总是自称“奴才”,而且还总是一副洋洋自得的样子。这与我们平时的理解完全不同。按常理,“奴才”是带有贬义的,和珅这么聪明绝顶的人怎么会放着“大臣”的身份不要,却甘心做一个“奴才”呢?

和珅自称“奴才”,是身份的体现;而刘墉没有这个资格

同样面对乾隆皇帝,和珅自称奴才,刘罗锅自称臣。这是为何?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更不理解了,怎么“奴才”这个贬义词到这里就成了体现身份的象征了?为什么和珅能自称“奴才”,官居体仁阁大学士的刘墉也是朝廷一品大员,却还没有这个资格呢?听我慢慢说来。

与汉族语言习惯里带贬义词的”奴才“不同,满清的”奴才“没有这层意义

汉语词汇里,“奴才”是一个具有强烈贬义在里面的词语,特指奴仆、下人,依附于主人,丧失独立人格及身份的一类人,字里行间充满着鄙薄轻视之意。而满清词语里,它仅仅是下级对上级、家臣对主人的一种自我称呼,并没有贬义含义在里面,也没有对人身身份的鄙视意义,因此,满人在自称”奴才“时,是很正常的,也不会从内心感到不适。

同时,满清入关统治中国后,为了显示满人的优势地位,统治者下令:“奴才”是满人的特定称谓,禁止汉人使用;后来历代皇帝多次下令:汉人大臣必须称“臣”,不许称“奴才”;满族大臣四品以下也必须称“臣”,不许称“奴才”。至此,“奴才”一词仅限于四品以上的满族大臣使用,而大臣如果使用称呼有误,会遭到朝廷的严厉责骂。史书及野史上多有记载,有大臣给皇帝的奏折中用错‘奴才”和“臣”,遭到朝廷“严旨申饬” 。例如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发生了一起科场舞弊案,满族大臣天保和汉族大臣马人龙联名向乾隆皇帝上奏此事,然而在奏折上署名的时候出了差错,因为天保的名字在前,奏折中落款时便一起称为“奴才天保、马人龙”,乾隆皇帝看到奏折后大为恼火,斥责马人龙是冒称“奴才”。

因此和珅作为满洲正红旗人,响当当的朝廷一品大员。因此,和珅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完全是符合朝廷规定的,在当时也是极其正常的。而刘墉刘罗锅作为汉人大臣,在这项制度规定下,在皇帝面前只能自称“臣”,不过,作为饱读孔孟诗书的刘墉刘罗锅,不仅不会主动自称“奴才”,就算这么做了,恐怕会受到汉族大臣的猛烈攻击吧。

同样面对乾隆皇帝,和珅自称奴才,刘罗锅自称臣。这是为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此,“奴才”与“臣”的称谓,不仅仅是民族语言习惯的不同,也是统治者民族政策的不同。


延伸阅读:

1、既非宰相、更非罗锅——被《宰相刘罗锅》带偏了的刘墉形象

2、和珅竟然是《红楼梦》流传至今的大功臣?原来中间有这么一段故事

3、“模范丈夫”——和珅的另一面

下一篇

第一次蒋桂战争期间,新桂系分崩离析,反倒彻底净化了内部力量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