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雹泉爷李左车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雹泉爷李左车
收藏 0 0

安丘西南山区有个雹泉,解放前是安丘县政府驻地,解放后成了雹泉公社驻地,后来改为雹泉镇,从里面分出了管公乡。再后来乡镇合并,管公雹泉都想争取成为镇政府驻地,争的结果是管公归了官庄,雹泉归了辉渠,连镇政府驻地都不是了,成了普通乡村,一个叫做管公街,一个叫做雹泉街。

雹泉爷李左车

让管公出名的是管宁,让雹泉出名的是秦末汉初的赵国广武君李左车,不过他到了安丘摇身一变,成了雹泉爷,职责是降冰雹。有意思的是当地人读雹泉为薄泉音,冰雹却叫雹子,读拔(ba)子音。

李左车是位神奇的人物。说他神奇,一是因为他的战役指挥能力与韩信伯仲之间,但是战略眼光却远高于韩信,没走到兔死狗烹的地步。二是他突兀的出现在史书中,没有交代来历,又凭空消失在史书中,没交代结果。这在司马迁写的《史记》中是绝无仅有的。《淮阴侯列传》中,小人物南昌亭长,漂母,让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淮阴杀猪少年都交代了结果,对韩信影响和李左车差不多的蒯彻,《汉书》单独为他立传,唯独李左车消失了,唯一能见的是《汉书.艺文志》中有《广武君》的兵书名字。

雹泉爷李左车

有人说李左车是赵国名将李牧的后代,我没有查到资料。李左车一出场,就是广武君,和赵王歇还有成安君陈余在井陉抵挡汉韩信和张耳的进攻。此汉三年间事。

韩信、张耳东下击井陉,赵王和陈余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地利人和在手。广武君李左车建议赵国二号人物成安君陈余说,韩信涉西河,虏魏王,喋血阏与(地名),现在又有张耳辅佐,图谋赵国,这是乘胜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我听说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先砍柴草再做饭),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望您分给我奇兵三万人,我间道(抄小路)绝其辎重。您深沟高垒,坚壁不战。韩信前不得斗,退不得还,我奇兵断其后路,让他们不能就地劫掠粮草。不出十日,韩信、张耳二人头可至于戏下(戏应类似于点将台、戏台)。望您能留意我的建议,要不,咱们就会成为他俩的俘虏。

陈余拒绝了李左车的计划,史书上说原因是“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成安君真的有这么忠厚么?张耳、陈余本来是过命的交情,后来逐步走到了恨不得生吃了对方的地步。汉二年,刘邦召赵王击楚,陈余开出的条件汉杀张耳。刘邦弄了个和张耳长得相似的脑袋混了过去,后来陈余也发觉张耳未死。这样的一个人,跟儒者的忠厚守正沾不上边吧?陈余的心思,还是怕李左车比自己高明,怕李左车功劳在自己之上。但是冠冕堂皇的话还是要说的。

陈余说,我闻兵法十倍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称数万,其实不过千。千里奔袭,疲惫已极。现在就避而不战,以后汉军的大部队来了怎么办?避战让诸侯轻视我们,轻视就会来攻伐我们。于是不用广武君的计谋。

韩信打听到陈余和李左车的争论,大喜,乃敢进兵。

井陉关前,韩信背水一战,置死地而后生,派奇兵抄小路接近赵军营垒。然后韩信佯败,诱敌倾巢出击,奇兵趁机夺了赵营,遍插汉军旗帜。韩信那边,士兵没有退路,只能死战求生,赵军不得胜,只得回营,见营垒易帜,大惊,以为赵王、陈余他们都做了俘虏,遂一哄而散,赵将斩杀逃兵也无济于事,真是兵败如山倒。本地作战,胜犹可,败了最大的可能就是因为人熟地熟,士兵逃命容易,所以斗志涣散,这和韩信的兵败了没有活路正相反。于是汉军夹击,大破赵军,斩陈余泜水上,擒赵王歇。

战前韩信下令军中,不得杀广武君,有能活捉李左车的,赏千金。战后有人把李左车捆到戏下献于韩信。韩信解开绳子,让李左车东向坐,自己西向坐,以师事之。

韩信请教广武君说,攻燕和伐齐,哪个更好呢?

李左车辞让道,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我一败亡的俘虏,有什么资格谈论君国大事?

雹泉爷李左车

韩信道,我听说,百里奚在虞而虞国亡,在秦而秦国霸,并非他在虞国蠢而到了秦国就变聪明了,是有人能用百里奚,能听他的建议,有人不能用他听他的缘故。要是成安君陈余听了你的建议,现在做俘虏就是我了。我是诚心请教,请勿辞让。

李左车回道,我听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我的计策未必能用,但我愿效愚忠。成安君何尝不是有百战百胜的计谋,可一旦失策,军败鄗下,身死泜上。今将军涉黄河西来,虏魏王,擒夏说于阏与,一举下井陉,不到一早上破赵国二十万众,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太平在望,农夫都放下农具,美衣甘食,竖起耳朵听候您的命令。这些是将军的您的优势。然而大战之后,士卒疲劳,实在不宜再用兵了。今将军要率领疲惫的士卒,受挫在燕国坚城之下,战恐力不能拔城,形势必然转为不利,日久粮尽,燕虽弱而不能服,而齐国必据守边境自警。燕、齐战局相持不下,则刘、项的战略均衡就打不破。这不是将军的强项。我虽愚,也知道不能这样做。所以善用兵的不以短击长,而是以长击短。

韩信问,那怎么办呢?

李左车说,眼前为将军打算,不如按甲休兵,镇抚赵地,百里之内,牛酒当天就可以送达,用以犒赏赵地的士大夫。赵地安抚好后,做出北伐燕国的姿态,然后派一辩士,奉咫尺之书去燕国,对比一下实力,燕不敢不听。燕国臣服后,派使者宣谕齐国。齐国即使有智者,也不知所从,只能束手无策。如此,天下事可定了。用兵有先声夺人者,这就是。

韩信说,好。

于是派使者到燕国,燕国从风而降。韩信请立张耳为赵王,刘邦许之。

然后李左车就从历史上消失了。当他再出现的时候,已经是齐地安丘县雹泉的雹神了,被尊称为雹泉爷。他留给后人的,还有两句著名的话,“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思,必有一得”,“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李左车为什么从史书上消失,又为什么从人变成了神,无人知晓,我下面的猜测,也只是推论而已。

一是以李左车的战略眼光,不会比蒯彻差,应该知道韩信的下场好不了,所以在一个合适的时机隐去了,如范蠡。

后人在淮阴侯庙上题诗到,筑台拜日恩虽厚,蹑足封时虑已深。早知隆准同鸟喙,将军应起五湖心。

李左车何尝不能起五湖心?

二是李左车封神,可能因参与了韩信对齐人的攻伐。韩信之所以加兵齐地,没有实现李左车的战略构想,其根本还是私心在作祟。构成兵祸连结的,不止是韩信一人的私心,是多个野心家的私心。

原来刘邦手下的著名辩士郦食其,已经赶在韩信前面,利用韩信开创灭赵降燕的大好形势,说服齐国投降了。辩士蒯彻对韩信说,将军受诏伐齐,汉王却派使者去说降齐国,可是也没给将军下令停止伐齐啊,为什么就止步不前了?且郦食其一书生,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拿下齐国七十余城。将军帅数万之众,劳师糜饷,血战一年多才拿下赵国五十余城。为将数年,反倒不如一介儒生的功劳?

于是韩信渡河进击,齐军已经解除了对汉军的警戒,韩信袭击历下齐军,占领了临淄。齐王田广大怒,烹了郦食其,奔走到高密,向楚国求救。韩信遂追击到高密西。高密西边就是安丘,随后韩信与前来救援楚将龙且的战争就在潍河两岸展开。兵火所至,甚于天灾,当时被杀戮的,应该有不少安丘子弟,李左车应该是在这时给安丘先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身为安丘人的李左车,应该尽己所能的保护了当地人。雹泉大庙记“”

雹泉爷李左车

龙且率军号称二十万,与齐王田广一起跟韩信开战。还没接战前,有人建议龙且说,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齐、楚兵战于家乡,败则易散。不如深沟坚垒,让齐王派信使招降那些丢掉的城池。这些城池听说齐王仍在,楚王又派兵来就,必然反汉。汉兵两千里客居,齐城皆反,必无所食,只能不战而降。

龙且说,我平素知道韩信的为人(韩信最早为楚将,无所作为,龙且是项羽手下的大将,知道韩信寄食漂母,胯下受辱的事迹),胜他容易。且救齐国,韩信不战而降,我哪来的功劳?

于是龙与韩信隔潍河列阵,龙且中计,大败被杀。

那为什么执掌冰雹?,传说,李左车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雹神”。有一句民间谚语:“唐王重修不记楸。”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庙修成之后,文武官员路过此地都要下轿下马。唐王李世民东征高丽凯旋归来,路过此庙没有下轿,谁知天气突变,下起冰雹。冰雹直向唐王的轿里打,唐王命轿掉头转向,然而风向随之而变,没处躲避。唐王赶紧下轿,拜祭雹神之后,风雹才平息下来,唐王随即降旨重修此庙。

雹泉爷李左车

在今河北、山东、河南一带,李左车很有声望,《聊斋志异·雹神》中,就记述了李左车降冰雹于章丘,落满沟渠而不伤庄稼的传奇故事。无棣县人民怕李左车发脾气乱撒冰雹,于是尊称他为“保全爷爷”,并且在无棣修建保全庙,还定于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七日举行庙会,祈求“雹神”能够保佑无棣风调雨顺。据说,从此以后,“雹神”果然对此地呵护倍至,从不把冰雹撒向无棣。

往事越千年,我小时候虽是雹泉公社人,也在雹泉读过几天书,却没有见过雹泉庙,没瞻仰过雹泉爷的尊荣。只能在从奶奶的口里,知道以前的雹泉庙里有凶恶的神像(其实什么庙老人也往往不让小孩去,怕吓着孩子),让小孩子做噩梦。这也说明雹泉爷不是善茬。搜索百度,雹泉庙有很多图片,但是没有搜到太多雹泉爷的图片,可见今人游览仍不敢造作,雹泉爷余威仍在。最近一直在思考仪式与形式和巨大差别,古代朴素的社会管理方式让人人心存敬畏岂非坏事?

隋朝韩擒虎,生封上柱国,死为阎王爷,人间阴间,都极为显赫;李左车等而次之,生为广武君,死为雹泉爷,不亦贵乎?

雹泉爷李左车
上一篇

唐朝的节度使手握重兵,皇帝该怎么做,才能管得住这些节度使?

下一篇

编织神话:纳粹如何扭曲北欧历史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