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慈禧毒死光绪,毁灭了中国振兴的希望?还是断了光绪的卖国贼梦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慈禧毒死光绪,毁灭了中国振兴的希望?还是断了光绪的卖国贼梦
收藏 0 0
慈禧毒死光绪,毁灭了中国振兴的希望?还是断了光绪的卖国贼梦

阿元

这是个找骂的题目。

地球人都知道,光绪同学虽然号称皇帝,但是个摆设,权利都在慈禧老太婆手里呢。

一个连自个儿小老婆(珍妃)都保不住的傀儡皇帝,有啥能力去卖国呢?咋能说人家是卖国贼呢?

有一句话特别的流行: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

光绪皇帝,虽然没有卖国的力,但有一颗卖国的心,还贼老大。

说光绪同学有一颗卖国的心,要从光绪皇帝发动的“戊戌变法”说起。

“戊戌变法”的失败,直到今天,还被很多人扼腕叹息。

通常认为,正是因为慈禧老太婆扼杀了戊戌变法,使得中国失去了一次迎头赶上的机会。

这条罪状可能是慈禧除了出卖国家主权之外,最大的罪状之一。

但慈禧真的好冤枉。

戊戌变法实际上是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进行的。

戊戌变法的所有改革措施,都是慈禧老太婆,这个被骂为封建、顽固、无知、无能、腐败等等词语的大清帝国统治者所同意的。

慈禧对待维新的态度是,摸着石头过河。只要不触碰到她的底线,也就是不影响到她手中的权力,她对各种改革、维新的举措一般并不反对。比如说李鸿章打着为海军运煤的旗号,偷摸儿地修建了唐山到塘沽的铁路,慈禧就是挣一眼闭一眼,装作看不见。

这真是一种聪明的做法,你们愿意改革、喜欢摸着石头过河,就去做。做好了,皆大欢喜;你干坏了,我还可以用不知情的理由,打你的屁股。

正是因为慈禧是个有胆略的人,内心开放的人,一个没有受到儒家文化约束的人,所以她对戊戌变法并不反对。

更何况当时清王朝刚刚在甲午战争中,吃了个特大号的亏,做为实际统治者,慈禧的心里肯定也憋着一口气。

正因为如此,慈禧对于戊戌变法,不仅不反对,反而是全力支持的。

这样的记载有很多。金梁《四朝轶闻》记述说: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因“慑于积威”,“事事请懿旨”。光绪皇帝害怕慈禧老太婆,当然有点窝囊。但“事事请懿旨”告诉咱们的是,光绪在戊戌变法期间所发布的政令,是全部经过慈禧同意的。

还有一些记载,表明慈禧也是想变法,也鼓励光绪大胆变法的。

据费行简《慈禧传信录》载,早在变法之初,慈禧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 “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孩子,你大胆的往前走,老娘挺你。

事实上,光绪皇帝虽说亲政,但慈禧太后仍拥有最终决定权。光绪皇帝百日维新期间下达的变法“圣旨”,几乎全部(除了可能存在的密旨之外)都事先送慈禧太后审定,然后发布的。所以,越来越多的历史学者认为,把慈禧太后说成因反对维新而发动政变,至少是把复杂的历史看得过于简单了。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房德邻在《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在戊戌变法110周年之际》座谈时指出:“在100多天的变法中,光绪皇帝每隔两三天就要去一次颐和园,去一次要住两三天。每日的奏折,光绪皇帝处理之后,都要封好,派人送给慈禧。慈禧如果认为皇帝处理不当,就会令皇帝改正。我在第一历史档案馆看到有一道废漕运的上谕,头一天发出,第二天又有旨改正。”在这一时段,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的关系,打个未必恰当的例子,慈禧太后就像是清政府的“董事长”,而光绪皇帝最多不过是个“总经理”。一切重大决策,还得“董事长”拍板,连“总经理”的去留,也是“董事长”说了算。

《康南海自编年谱》中,也记述了光绪为废除八股改试策论一事的决策过程。康有为写道:光绪于五月“初二日诣颐和园请太后懿旨,而至初五日乃降旨也。百事皆如此。上扼于西后,下扼于顽臣,变法之难如此。”

连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如此重大的改革措施,慈禧都同意了。再加上慈禧还同意了几乎所有的,光绪同学的变法意见,变法难在哪里呢?

康有为这是在为变法的失败,找借口。

还有《清廷戊戌朝变记》、《四朝佚闻》分别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清廷戊戌朝变记》认为,自四月二十三日宣布变法以来,皇上所采取的新政举措,没有一项不是先赴颐和园向太后报告的,太后同意后才对外宣示。《四朝佚闻》指出:光绪皇帝摄于太后的积威,见到太后就浑身筛糠,胆战心惊,虽然已经亲政,却不敢擅自做主。戊戌变法时期,也是事事都要向太后请懿旨。这些证人证言,无可辩驳地证实,在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并没有真正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换句话说,戊戌变法完全是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进行的。

说到这里就让人感觉到奇怪了。既然慈禧是支持戊戌变法的,那么为啥她又要囚禁光绪,对戊戌变法来个紧急刹车呢?这是因为戊戌变法开始后,光绪皇帝发现大臣们从上到下,他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支持,变法实际已经陷入彻底的失败。

光绪不明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改革措施中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待遇、取消八股文等等方面,已经严重影响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反而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权力没有真正在他手里,所以百日维新后期,他关心的已经不是如何变法,而是咋把权力从慈禧老太婆的手里拿回来。

传统的说法是,慈禧老太太因为保守、顽固,对英明伟大的光绪皇帝开展的戊戌变法,深恶而痛绝之。为了扼杀戊戌变法,这个混蛋老太太,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准备发动政变。(可见慈禧老太太真是好耐心,能一直等到变法90多天后,才把光绪拉下马,相当不容易。)

还有的说法是,“百日维新”开始后,清政府中的守旧派不能容忍维新运动的发展。有人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梁启超;奕劻、李莲英跪请太后“垂帘听政”;御史杨崇伊多次到天津与荣禄密谋;甚至宫廷内外传言将废除光绪,另立皇帝。谭嗣同密访袁世凯,劝袁世凯杀荣禄,举兵救驾,干掉慈禧老太婆。袁世凯觉得慈禧的势力更大,于是把光绪给卖了。结果慈禧老太婆翻脸了,发动了戊戌政变,把光绪关到瀛台,当钟表匠去了。(明天启皇帝喜欢打家具,光绪喜欢修钟表。)

但新的历史研究表明,被康梁等人提出,并在相当长时间里被国人认可的,所谓戊戌政变其实并不存在。

回到历史现场,美国传教士何德兰(1859—1942)在《慈禧与光绪——中国宫廷中的生存游戏》里,对所谓的戊戌政变,慈禧回宫的情景做了如下描述:她(慈禧太后)叫来了自己的轿子,上了去紫禁城的路。她没带军队,只由她可以全力依靠的自己宫内的那些太监护卫着,一旦出起事来,也足够可以抵挡皇上的那些太监了。……皇上听说她已在路上的消息之后,就派人送信给康有为,叫他逃走,并想办法挽救时局,而自己则想要躲进外国使馆,但还未等到这么做就被慈禧太后抓住了。于是,光绪结束了他的亲政生涯,开始了囚徒生活。

另据多种资料反映,在初四(19日)晚上酉刻(下午5—7时),慈禧回宫,“直抵皇上寝宫,将那里的奏章全数搜走,召来皇帝愤怒责问:‘我抚养你二十多年,你却听小人之言来算计我吗?’皇上战栗不发一言,很久才嗫嚅着说:‘我没有这个意思。’太后唾他说:‘傻子,今天没有了我,明天还能有你吗?’”。也说明慈禧不过是从台后走上了台前,把表面还给光绪的权力,又完全拿回来而已。

既然光绪本身并没有什么权力,既然戊戌变法的所有措施都是在慈禧老太婆同意下达的,所谓的戊戌政变又从何说起呢?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光绪二十四年《起居注册》的记载也表明,慈禧从背后走向台前,开始训政是个和平交接的过程。据记载,当天也就是八月初四日,光绪帝于“申刻”“至瀛秀门跪接皇太后”(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光绪朝《起居注册》为初稿本(台湾《联合报》文化基金国学文献馆,1987年)。也就是说,光绪是乖乖地让慈禧光明正大的,再次实际处于皇帝的位置之上。

既然戊戌变法是在慈禧的同意下进行的,既然光绪一直没有拿到真正的权力;那么慈禧为什么要把光绪这个牌位,给拿掉呢?

咱们前边已经说过,慈禧从幕后走到台前,把表面上还给光绪的权力又都拿了回来,并不是因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密谋要“围园杀后”。因为参与密谋的袁世凯并没有直接去告密,所以慈禧老太婆囚禁光绪的时候,并不知道有这么个计划,否则恐怕夺权过程会更加的血腥。袁世凯是在慈禧重新站到台前之后,吓坏了,赶紧交代“围园杀后”的计划,造成了其后抓捕新党、杀戮六君子的血腥活动,与政变本身无关。

只有这样理解,才能解释慈禧太后在今人看来极为关键的时刻,仍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胜算在握的姿态。

实际上,慈禧老太婆之所以重新站到了台前,是因为光绪皇帝、康有为、谭嗣同等人,想通过成立“中美英日合邦”来完全剥夺她的权力。

根据雷家圣《力挽狂澜:戊戌政变新探》一书指出:戊戌变法期间,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至中国访问。当时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建议,要求清朝方面聘请伊藤为顾问,甚至付以事权。于是变法派官员在伊藤抵华后,纷纷上书请求重用伊藤,引起保守派官员的警惕。保守派官员杨崇伊甚至密奏慈禧太后:“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将专政柄。伊藤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啻拱手让人。”这种激烈的言论,促使慈禧太后在9月19日(八月初四)由颐和园回到紫禁城,意欲了解光绪皇帝对伊藤有何看法。这就是所谓戊戌政变的开始。

这是一段被尘封的历史,这也是一个荒唐的救亡之策,更是一个可能把中国,直接拖入灾难深渊的卖国行径。但这么一个卖国卖的,比慈禧老太婆还要彻底的行为,却因为大小儒家们正拍反拍的各种马屁,长时间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就像一篇文章说的那样:1899年最重要的事件,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没有发生什么”——因为慈禧太后在上年9月发动的政变,维新夭折了;同样因为这场政变,一场原拟在1898年末1899年初上演的“中日合邦”、“中英合邦”、“中日英合邦”的亡国闹剧,也幸运地中途流产。

在戊戌变法中,康有为还有一条极重要的“救亡之策”,那就是“中日合邦”。据康氏《自编年谱》记载:

“时与日本使矢野文雄约两国合邦大会议,定稿极详,请矢野君行知总署答允,然后可以大会于各省。而俄人知之,矢野君未敢。”

这是戊戌年四月的事情,康氏此时还没有得到皇帝的召见。

康氏的“中日合邦”,就是以日本为主导,和成一个国家,让先进的日本,带着大清,共同奔向无限美好的未来。

咋听着和大东亚共荣圈这么像呢?

有人认为,大东亚共荣圈的提法,就是打康有为的“中日合邦”思路里来的。

随后,康有为邀请了在华多年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自上海赴京。值得注意的是:李提摩太在甲午战后曾撰有《新政策》一文,极力主张“中英合邦”。

康有为觉得这更好啊,英国比日本强大,但又不敢得罪日本人,咋办呢?中日英三国合邦不就完了吗?

杨深秀、宋伯鲁受康有为怂恿,把中日英合邦正式作为建议提出来。

九月二十日,杨深秀上的《为时局艰难,拼瓦合以救瓦裂》折说:“昨又闻英国牧师李提摩太新从上海来京,为吾华遍筹胜算。亦云今日危局非联合英、美、日本别无图存之策。臣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诚天下苍生之福矣” (《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第15页。)。

随后,宋伯鲁上的折子说:“昨闻英国教士李提摩太来京,往见工部主事康有为,道其来意,并出示分割图。渠之来也,拟联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干营,以资御侮。凡有外事,四国共之,则俄人不敢出”(《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第170页。)。

合邦,这时已经变成了中日英美,是个国家。

这种“合邦”,不折不扣,是把中国合到英美日等帝国主义手里,中国交出全部主权,沦为英美日三国的保护国、殖民地。改良派的爱国主义愿望,到这里全部倒过来走到了它的反面。要是果真去推行,那是彻底的卖国主义。康有为《年谱》中,对此讳莫如深,而杨深秀、宋伯鲁两位一片热忱、但不知轻重的御史,却替他作了记录。

说到这里,可以看得出来,康有为等人提出的合邦,实实在在是个卖国行为。戊戌变法走到这里,变成了一场权力之争。

前边已经说过,慈禧名义上归政光绪,但实际上掌握着几乎所有权力。光绪不仅要早请示晚汇报,而且六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也掌握在慈禧手里。

所以当康有为以二甲四十八名获取进士,光绪在安排他工作的时候,只能是授工部主事。“授工部主事”虽然是六品官,问题是排在前面的“候补”太多。茅海建教授计算:“康有为若依辈分补缺,以当时最快速度为计,至少也要10年,年龄将会至50岁;更有可能终生未能补上主事额缺,由此终老一生。”这样一个官当然满足不了康有为的野心。所以他在《我史》里记录:“自知非吏才,不能供奔走……未能为五斗折腰,故不到署。”

康有为放弃了这个需要熬年头才能获权力的位置。

启动维新运动之后,光绪召见了康有为,这是第一次也是康最后一次见到光绪皇帝。当然,这同样也是康有为获得权力的机会。但由于光绪没有任命六品官员以上的权力,所以只能让康有为“著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上行走”,相当于现在外交部部长秘书,当然还是见习的(行走)。若以此际清廷的官员晋升方法与速度而论,总理衙门章京本是最好的权力位置,然与康有为的理想而言,实在落差太大,梁启超记录当时维新一派对这一任命的基本态度:“总署行走,可笑之至。”

对于合邦计划,光绪同学有点犹豫。

虽然通过合邦,靠着老外,可以把权利从慈禧老太婆的手里,拿回来,这国卖的太彻底了吧?

康有为也觉得合邦的步子有点大,容易扯着蛋,于是提出了开设“懋勤殿”的新计划。

“选集通国英才数十人,并延聘东西各国政治专家共议制度,将一切应兴应革之事,全盘筹算,定一详细规则,然后施行”即聘请外国政治人物进入朝廷决策层,从内部转化,一步步实现中日英,或者在加上美国,进行合邦。

光绪同学,同意了这个计划。

而慈禧正是看到了康有为等人的,邀请外国人为政府顾问,重建权利核心,甚至建立合邦的建议,对她手中的权力有着巨大的威胁,所以才匆匆忙忙从颐和园,回到了光绪的身边。

更重要的是,慈禧回来的目的,也不是想拿回表面上给予光绪的权力,而是要看看光绪接见伊滕博文到底要干嘛。所以,慈禧虽然是8月19日回到皇宫,但所谓的戊戌政变并没有发生,一切如常。

但慈禧的回归,把袁世凯给吓坏了,还没有人问呢,就把什么“围园杀后”之类的计划,一股脑地给招了。得知了这个计划,慈禧很生气,后果很严重,8月24日戊戌六君子被抓,28日就都给杀了。

关于光绪有一颗卖国心的另一个证据是,列强对光绪的全力支持。

戊戌政变后,列强反对慈禧废掉光绪,也证明光绪是想卖国的。列强支持光绪,并不是因为光绪思想开放、变法图强,而是因为光绪同意了英日提出的所谓大合邦计划,在他们眼里,是个可以利用的软柿子。

虽然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眼里,慈禧是个标准的卖国贼,但慈禧在对外交往上,实实在在是个强硬派。

一八七五年五月二日(光绪元年三月二十七日),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关外剿匪事宜”,收复新疆;

1884年8月26日,中法战争中,对法国宣战;

1894年8月1日,甲午战争中,对日本宣战;

1900年6月21日,面对八联军侵华战争,对侵华13国宣战。

这一系列战争表明了慈禧老太太在对外政策上的无比强硬!

当然这些战争没有一个取得了彻底胜利,原因和慈禧老太太的态度无关,是清王朝本身已经腐败到根子上,无可救药。而慈禧的卖国,也都建立在对外国国情的不了解,或者仗已经败到不能再败的程度上才卖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慈禧老太太虽然每次在被打的落花流水之后,会签些卖国条约,但绝对是屡战屡败的典范。旗军绿营不行了,就靠湘淮军;列强总是从海上过来就建海军;等湘淮军也烂掉了,就建新军,总之就从来没有服软过。

还有,把八国联军入北京的事再多说一点儿。

许多人把慈禧说成是愚蠢的家伙,居然向全世界宣战(其实没有,这个是一个误区,也算是以讹传讹的结果,当然不排除某些组织机构为了丑化前朝统治者的战术,反正这种说法相当的流行。

事实上,当时列强已经入侵大清国,是侵略者,对侵略者宣战还有什么不妥呢?而且以往有列强入侵的时候,总有人说统治者不肯发动群众;慈禧重用义和团,算是发动群众了吧,为什么还是有人骂个不停呢?

而且辛丑年的失败,承担责任的应该是那些贪生怕死的官员和将领。列强都已经打进来了,还拥兵自重上议慈禧反对宣战,成立啥东南互保联盟之类的东西,不是卖国又是什么呢?列强在得到大清国军队并不拥护慈禧后,他们马上把握住了机会,进攻北京(天哪,北京周围几十万军队据说来救驾的都没有,就靠北京早就烂到渣的八旗营,他们都多少年没打过战了,根本就是仪仗队。),一口气把慈禧老太婆赶到了西安。

与这么一个强硬的老太婆相比,为了获取权力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把列强引入权利核心,想与英日美等国建立合邦的光绪,当然是列强们一个最好的选择。

所以当慈禧有废掉光绪的想法之后,日本因为盛传慈禧将废黜光绪的传言,决定由公使提出觐见光绪以一探虚实。慈禧不得不与光绪一道,接见了日本公使。

随后,一直关注光绪帝的西方国家通过外交途径对清廷废帝立储的行动进行了直接干预。在慈禧宣布给光绪立了个太子之后,列强公使团即照会总理衙门称,如果皇帝被废,将在列强中造成不良影响,不会有好结果。西方国家公使不仅拒绝入宫庆贺,还要求清廷公布光绪帝的病情,并允许外国医生为光绪帝诊断。

对慈禧太后而言,列强在外交上的表态远远要比地方督抚和民间舆论的反应更有威力。慈禧太后不得不暂缓废黜光绪帝的举动。

关于英日为首的列强为啥要死保光绪,传统观点认为,这是因为光绪思想开放、追求进步、改革图强,所以在思想上和他们产生了共鸣。

但这就奇了怪了。列强们不是要侵略瓜分中国的吗?

一个思想开放、追求进步、改革图强的皇帝,一个可能推动中国趋向强大的皇帝,难到是列强们所需要的吗?如果他们真的这么好心眼,全心全意地为中国强大来考虑,干嘛还一次次地侵略中国呢?尤其是日本,刚刚在甲午战争中侵占了清王朝的大片领土,强索了大批的赔偿。如果你真是为了中国的富强,应该把领土和赔偿都还回来才对,咋也看不到他们的行动呢?

做为一群强盗,指望英日等列强为中国着想,因为光绪皇帝的思想开放、英明神武,是个好皇帝就拼命地维护,简直是不可思议。产生这种想法的人,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性,是脑袋被驴给踢了。

列强们反对废掉光绪的理由,不可能是他们希望中国真正强大,看好光绪的英明神武。而是因为列强们还等着慈禧老太婆死掉,光绪真正掌握权力之后,实现他们合邦的辉煌梦想,从而达到殖民甚至瓜分中国之目的。

可惜慈禧到死也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她用毒药断送了光绪的生命,也断送了光绪的卖国梦。

慈禧毒死光绪,毁灭了中国振兴的希望?还是断了光绪的卖国贼梦

关注《历史有坑请注意》,《<史记>中的马屁》,长篇连载,每日更新,精彩无限。

真心建议大家关注下《历史有坑请注意》,因为是连载,所以很多内容很难在一章内说明白,不看上下文,就是一头雾水。更何况阿元还会有更多的精采内容上线,《爆笑三国》为您解读说阿斗到底是不是个笨蛋?诸葛亮是个阴谋家还是个伟大的统帅?刘备到底是英雄还是狗熊?关羽是高大尚的英雄,还是道德低下的混蛋?是诸葛亮还是刘备干掉的关羽等等迷题;如何教育孩子,阿元与您交流陪伴孩子成长的感受。

《历史有坑请注意》,欢迎您的光临。

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在看”和转发,以示鼓励!一个人长期坚持原创真的很不容易,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上一篇

茶记五千年:宋代·理学和经济的帝国

下一篇

手艺传承近300年,连乾隆爷也御笔亲题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