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梁山招安的历史局限性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梁山招安的历史局限性
收藏 0 0

对统治者来说,招安与镇压产生的效果是一样的,从这点上讲,招安也是镇压的另一种形式。宋江招安后,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置于贪官和皇帝的领导之下,日子并不好过,但为了抗辽大业,只能委曲求全,尽量求同。在八十三回中,在宋江挥泪处斩擅杀厢官的小校时,长期压抑的悲愤止不住宣泄而出,他哭道:“我自上梁山以来,大小兄弟不曾坏了一个,今日一入官所管,寸步也由我不得。虽是你强气未灭,使不得旧时性格。”

梁山招安的历史局限性

成为政府军,可以名正言顺地奉诏抗辽,固然是宋江的夙愿,然而,宋江和梁山军却饱受贪官的欺凌。梁山兄弟一个接一个地被宋朝廷谋害,梁山军抗辽和维护国内统一的行为连被利用都算不上,梁山兄弟的死连兔死狗烹、过河拆桥都算不上,而是宋朝廷始终敌视梁山义军的必然结果。宋江被宋朝廷毒死后,还托梦于徽宗,表达对民族和人民的耿耿忠心,死了还要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为民族存亡奋斗,虽九死而不悔。而徽宗始终未追查毒死宋江一案,连表面文章也没做,表明徽宗实际上是该案首犯。

梁山招安的历史局限性

朝廷对这样功高震主的精英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充分暴露了朝廷卑鄙无耻的丑恶嘴脸。

宋江最后被毒死了,这不能说明他寻求招安之路是错误的。在当时的条件下,宋江的势力太小,被招安后不可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这是历史缺陷,不能由宋江来负责。这从反面也说明统一战线要有自己的独立性,这是梁山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教训,宋江被打成投降派实在是冤枉的。

梁山招安的历史局限性

当国家将灭亡时,对于将成为亡国奴的人民来说,宋朝皇帝的存在与否实际上是亡国与否的标志,皇帝就是民族存在的标志。维护宋朝皇帝和宋王朝的统治正是维护了民族大义。

宋江及梁山好汉在皇帝和贪官污吏的压迫下揭竿而起。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又把原来要推翻的反动政府,作为民族存在的象征而加以保护和维护,这就是历史的本来面目,也是宋江不反皇帝的根本原因。

梁山招安的历史局限性

外敌大举入侵时,各界各派,必须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联合起来,一致对外, 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宋朝廷缺乏联合的诚意,人民就得迫使他联合或引导他联合。为了促进联合的成功,人民不得不作出一些让步,但在联合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保持人民力量的独立自主成了关键。不联合组成统一战线,则渔人得利;联合而没有保持独立,则被对方统一掉,这就是招安的内涵;只有联合且保持独立,才是最好的选择。宋江的梁山军没有强大到既联合而又能保持独立的程度,最后被统一掉了,这是宋江的悲剧,更是历史的悲剧,这个责任不能由宋江来负。批评宋江是投降派的人是事后的诸葛亮,不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则是历史唯心主义的思维方法。

梁山招安的历史局限性

历史的启示

宋江改“聚义厅”为“忠义堂”,把反对统治阶级造反有理适时地改变为维护宋政府,以抗辽为宗旨,乃是挽救当时国家局势的唯一正确选择。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并不罕见。

梁山招安的历史局限性

宋末,中国有三大势力互相对抗:宋政府、各路农民义军、辽(金、元)。宋朝廷与农民义军之间阶级斗争白热化,导致两败俱伤,必然给辽(金、元)侵夺中原以可乘之机。事实也是这样,朝廷在外敌面前是温顺的羊,在人民面前则是凶恶的狼,对农民抗辽(金、元)武装一直是打入另册毫不手软地镇压,削弱了抗辽(金、元)力量,涣散了抗辽(金、元)斗志,等于是与辽(金、元)联手消灭义军,施耐庵发明了义军联合政府共同抗辽(金、元)的政策,虽然是人民的一厢情愿,但却是最佳选择,若宋政府能与农民义军联合抗辽,中国历史将是另一篇章。

梁山招安的历史局限性

明末,中国有三大势力互相对抗:明政府、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和清朝。明政府在李自成义军打击下,虽已基本灭亡,但各地零星政府军仍有不少,吴三桂全师20万人驻守山海关,代表明政府主力,李自成招降吴三桂未果,吴三桂降清,视李自成农民军为死敌;李自成自入驻山海关失败后,转人抗清,败走湖北通山县九宫山时坡当地汉族地主武装袭击遇害,余部继续抗清。

梁山招安的历史局限性

直到清顺治四年,南明小朝廷无兵无将,还歧视李自成余部,不肯与之合作或接受他们的保护,李自成余部不得已独立抗清。最后,张献忠余部李定国联合李自成余部李过、郝摇旗和南明将领协向抗清,斗争目标由反明改为保明,把南明小朝廷作为民族故国的唯一 标志加以拥戴和保护,可惜为时已晚,清朝已在中原站住了脚跟。后李定国奉桂王流亡缅甸,战至最后一息,不屈而死。明流亡皇帝桂王之死,标志明亡,抗清武装失去了一个凝聚的核心,大势已去,抗清大业失败。

梁山招安的历史局限性

上一篇

2200年前为埃及国王托勒密四世建造的神庙被发掘

下一篇

《马关条约》中,李鸿章为什么最后的署名是清国呢?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