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东汉末年黄巾之乱的起因,张角虽然失败,但是汉朝从此走向没落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东汉末年黄巾之乱的起因,张角虽然失败,但是汉朝从此走向没落
收藏 0 0

今日看点:东汉末年黄巾之乱的起因,张角虽然失败,但是汉朝从此走向没落

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古侠今史,今天给大家聊一聊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安帝以后,随着朝廷政治的腐败和地方门阀的兴起,大量平民因官府和豪强的压榨而破产,成为失去土地和家园的流民。这些流民游荡于乡间田野,四处躲避官府的追捕。而山林池泽因为便于隐藏,往往成为流民的聚集地。当流民聚集到一定数量,便会形成对抗官府的强大力量,一旦时机成熟,立刻会演变为武装集团,走上暴力反抗官府的道路。安帝即位后,接连发生水灾、旱灾、蝗灾,波及范围广大,引发了更大规模的流民潮,流民武装反叛随之出现。

东汉末年黄巾之乱的起因,张角虽然失败,但是汉朝从此走向没落

汉朝农耕

永初三年(109),张伯路率领三千流民反抗汉朝,转战山东沿海,引发九郡流民联合反叛的连锁反应。朝廷派御史中丞王宗调集数万大军,历时三年才将叛乱平定。此后江淮地区成为流民武装叛乱的“重灾区”,会稽郡、九江郡、庐江郡先后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流民起义。顺帝建康元年(144),九江郡的徐风、马勉起义,自称“黄帝”,建年号,置百官,与东汉王朝分庭抗礼。到了桓帝时期,朝廷政治更为黑暗,社会矛盾加重,流民武装反叛愈演愈烈,出现了以泰山、荆州为中心的两大流民暴乱区域,而在西北、西南地区,还出现了流民暴乱与羌族、蛮族叛乱联动的趋势。这些叛乱大多被东汉王朝武力镇压,但暴乱此起彼伏的态势已让官府应接不暇。到了灵帝熹平年间,全国各地的流民暴乱趋于减少,这让东汉王朝误以为镇压收到了成效,其实一场遍及全国的大规模流民反叛——黄巾起义,正在酝酿之中。

东汉末年黄巾之乱的起因,张角虽然失败,但是汉朝从此走向没落

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能够波及全国,道教的传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道教来源于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道家学说原本在西汉初年很有影响,为多数上层贵族所尊奉。但是从武帝时期开始,儒家学说逐渐成为国家意识形态,道家从国家上层学术圈中被剔除,不得不转向民间发展。为了能够吸引下层民众,道家融合了民间流行的符咒神诀、鬼魂邪怪、求神成仙等方术,演变为一种包罗万象的民间宗教。到了顺帝时期,有道教徒集合民间流传的道教文献,编成《太平经》作为经典。曾有人试图将《太平经》献入宫廷,重新谋取学官的地位。但朝廷认为《太平经》经义过于怪诞,而拒绝接纳,《太平经》只能继续在民间传播,形成各种流派,其中尤以“太平道”最为流行。

东汉末年黄巾之乱的起因,张角虽然失败,但是汉朝从此走向没落

道家阴阳鱼

太平道的创始人是巨鹿郡人张角。张角早年得到《太平经》,立刻被教义折服,此后致力推广《太平经》。张角活动于关东,自称“大贤良师”,以行医治病的方式传播教义,广收弟子,还让弟子外出传授《太平经》,进一步扩大道教的影响。张角的弟子遍布八州,仅仅十余年间就发展信徒十余万人,甚至洛阳宫廷中的宦官和宿卫也有人入教。

东汉末年黄巾之乱的起因,张角虽然失败,但是汉朝从此走向没落

道教

太平道的迅速流传和信徒的高度组织化很快引起朝廷的注意。熹平六年(177),太尉杨赐上书灵帝,请求解散太平道信徒组织,将信徒遣返原籍,将渠帅抓捕。杨赐的建议随即遭到朝廷中信奉太平道官员的反对,没有被灵帝采纳。太平道创始人张角深知,随着太平道影响日益扩大,迟早会引发朝廷的镇压,决定抢先下手,以武装反抗的形式推翻东汉王朝,建立新政权。张角做了两方面的准备,一是调动信徒,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部署。

东汉末年黄巾之乱的起因,张角虽然失败,但是汉朝从此走向没落

东汉一角

中平元年,张角派人与宫廷里的太平道信徒宦官封谞、徐奉联络,双方约定在该年三月五日共同起事。计划商定后,张角通知全国三十六方的渠帅于三月五日起兵,同时派信徒在各地官府书写“甲子”二字,作为起事后攻打的目标。就在张角部署起兵事宜之时,太平道内部出现了叛徒。二月,张角弟子唐周向政府告密,将起兵计划全盘托出,还提供了一份各地太平道教徒首领的名单。东汉皇帝闻讯大惊,立刻命令各地官员抓捕太平道首领,并查禁太平道。太平道重要首领马元义被捕,送到洛阳处以车裂之刑,宫廷和洛阳城中的太平道信徒一千余人被杀。张角获知计划泄露,星夜派人奔赴全国各地,通知各地首领提前起兵。各地信徒在得到消息后,按照事先约定,头裹黄巾作为标志,起兵攻打官府,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就此爆发。

太平道信徒之前已经做了周密的准备,虽然起兵仓促,由于教徒众多,再加上短时间内全国联动,立刻引发了朝廷震动。黄巾军攻城夺邑,焚烧官府,斩杀官吏,以推翻政府为目标,其中以冀州、南阳、颍川三地的黄巾军声势最为浩大。张角率领黄巾军,很快攻占河北地区的许多郡县,还活捉了安平王刘续、甘陵王刘忠。四月,冀州黄巾军北上,与当地黄巾军联合攻取了广阳郡,斩杀了幽州刺史和广阳太守,使冀州、幽州两地的黄巾军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全国最大的黄巾军势力。

东汉末年黄巾之乱的起因,张角虽然失败,但是汉朝从此走向没落

幽州

经过最初的慌乱,东汉朝廷逐渐镇定下来,开始组织防守,而保证京师安全则是当务之急。灵帝任命外戚何进为大将军,统领京师附近的军队,整修战具,积极备战。同时设置八关都尉,率领重兵驻守洛阳周边的八个关隘,严密控制人员出入,阻止黄巾军渗透进京畿地区。洛阳周围的防卫布置妥当后,灵帝与外戚、宦官、朝臣开始商议向黄巾军反扑。灵帝一方面下诏解除禁令,一方面动员地方门阀组织私人武装参与平叛。

除了动员地方势力,灵帝还把朝廷能够调动的军队集结起来,任命皇甫嵩、朱儁、卢植为左、右、北中郎将,组成中央直属的平叛大军。经过分析,朝臣一致认为应当率先剿灭距离洛阳最近的颍川郡黄巾军,解除京师的军事威胁。四月,皇甫嵩、朱儁率四万大军进入颍川郡,与波才统领的黄巾军直接遭遇。黄巾军士气正旺,很快击溃朱儁部,并把皇甫嵩部团团围困于长社。黄巾军首战获胜,出现轻敌骄傲的思想,放松了对官军的防备。富有作战经验的皇甫嵩抓住时机,采取夜袭火攻的办法,突然反击。黄巾军猝不及防,又赶上朱儁、曹操率官军驰援,大败而逃,数万黄巾军战死。长社之战改变了战局,官军乘胜追击,最后在阳翟消灭了黄巾军波才部,颍川郡的黄巾军也在短时间内被朝廷剿灭。

东汉末年黄巾之乱的起因,张角虽然失败,但是汉朝从此走向没落

曹操

皇甫嵩等人在消灭颍川郡黄巾军后乘胜攻入汝南郡,彭脱、卜已先后战败被杀,汝南郡局势平定。朝廷随后下令,命中央平叛军兵分两路,皇甫嵩率领一部北上,支援董卓平定冀州黄巾军;朱儁率领一部南下,平定南阳郡黄巾军。六月,朱儁率部进入南阳郡,把宛城团团围住,残酷的宛城围困战拉开了帷幕。东汉官军对宛城展开猛攻,但宛城城池异常坚固,官军围攻了两个月也未能攻下。朝廷急于剿灭南阳郡黄巾军,不断派人督促朱儁。

中平元年四月,卢植进入河北地区后,在当地官军的配合下,接连击败黄巾军。张角决定采取固守战术,拖垮官军。张角亲自防守广宗(今河北省威县境),张宝固守下曲阳(今河北省晋县境),互成掎角之势。卢植决定擒贼先擒王,集中兵力攻打广宗,一连围困了三个月也未攻下。灵帝以为卢植作战不力,将其撤换,派董卓指挥作战。董卓又继续攻打了两个月,也未攻下。

八月,朝廷调皇甫嵩率军北上支援董卓。这时张角已经病逝,张梁率领黄巾军继续固守广宗。皇甫嵩又围困广宗两个月,直到十月才最终攻陷广宗。官军入城后,展开屠杀,张梁及三万黄巾军被杀,另有五万人投河自尽。皇甫嵩对张角刨棺戮尸,将首级传送洛阳。十一月,皇甫嵩又率军攻破下曲阳,张宝及十万黄巾军阵亡,广宗、下曲阳的陷落,标志着冀州黄巾军已被剿灭。

东汉末年黄巾之乱的起因,张角虽然失败,但是汉朝从此走向没落

刺杀董卓

黄巾军主力自二月起兵到十一月被剿灭,其反抗汉朝的武装斗争持续了十个月。在消灭冀州黄巾军后,朝廷大臣误以为黄巾之乱已经平定,放松了对地方的控制,又将精力转回到对宫廷权力的争夺。其实黄巾军并未完全消失,他们只是暂时转入地下,特别是太平道仍在顽强地传播。五月,益州的太平道信徒也组成黄巾军攻打官府,连克三郡,一度兵临成都城下,益州的板楯蛮也起兵响应。此后,豫州、青州、徐州、扬州地区出现多支黄巾军。中平五年的黄巾起义虽然只是零星发生于各地,没有像中平元年那样形成遍及全国的大规模反叛,但是各支黄巾军持续的时间都很长,一些残余甚至延续到东汉灭亡。

总结

虽然黄巾军最终失败,但是诸多平民武装应运而生,他们效仿黄巾军以武力反抗的形式坚持与官府的斗争。东汉王朝为了镇压黄巾起义,给予地方官吏实权,允许地方官员和门阀豪强组织武装、编练军队,参与围剿黄巾军,这直接导致了地方军阀的兴起。从此以后,地方官员实力越来越雄厚,他们自行征收赋税,役使百姓,朝廷的影响力严重削弱。最终造成地方割据势力各自为政,朝廷无力掌控的局面。现在的史学家们普遍认为黄巾起义的爆发将东汉王朝推向灭亡,这样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上一篇

爱因斯坦对周有光的影响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