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为何在春秋战国可以实现百家争鸣而后世的三国、五代无法诞生呢?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为何在春秋战国可以实现百家争鸣而后世的三国、五代无法诞生呢?
收藏 0 0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多、最了不起大思想家。春秋战国以后到今天,中国历史还延续了两千多年。可是,这两千多年里,却再也没有出现过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的盛况。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能成为学者,能成为思想家,这个人肯定读过不少书,见识过不少东西。但是奇怪的是,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大思想家,并没有读过什么书。虽说他们究竟读过什么书,我们现在并不完全清楚,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干过“焚书”的事情。但是,并不表明那个时候的书就很丰富。因为我们现在从他们的记述中,也没有找到更多的文献资料。这说明,不管秦始皇烧没烧书,他们读过的书,应该都是不会很多的。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思是说,除了读书外,交游也很重要。不错,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确实走过不少地方。但这种走,也主要是在中国的范围内行走,由于交通所限,并没有多少人去过外国。一些当下学者认为,老子、墨子这些思想家,可能去过印度、欧洲这样的地方。

为何在春秋战国可以实现百家争鸣而后世的三国、五代无法诞生呢?

再说了,要讲走过的地方,咱们现代人走过的地方,比古人走得可是太多了。但是,有几个人成了思想家呢?

显然,读过多少书,走过多少地方,并不是一个人能成为思想家的决定性条件。

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大思想家?为什么后世再也没有出现过那样的高度呢?

笔者认为要从几个方面来讲:

1、大时代需求

春秋战国更好是一个从奴隶制逐渐像封建社会过度的过程,以前的奴隶制文明诞生的思想很多已经不适应封建制的需求,这个时候急需要很多代表封建制的思想来帮助统治者、地主阶级、士大夫们来治理国家、修身养性、实现国家目标。

2,这个时代,言论相对自由,诞生了新的阶层士也就是说的知识分子,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站到了历史舞台,影响着国家和君王的思想。

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知识分子——“士”阶层的出现和活跃。

“士”阶层是如何产生的呢?西周之时,学校都是官府的。《周礼》明确规定,“古者学在官府”。那时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学校的老师。章学诚先生说:“三代盛时,天厂之学.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

“士”阶层的活跃,和当时社会的“养士”之风的盛行,有密切的关系。春秋时代已经开始“养士”,而战国时期更为盛行。各诸侯或大夫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外,为了逐鹿中原,统一中国,十分需要借重士的力量,因此纷纷“养士”,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如春秋晚期,齐国的田常,早在齐景公时就施惠于“士”。每杀—头牛,仅取“一豆(四升)肉”,其余的都用来供士食用。每到年底,田常仅取“二制”,即两匹布帛,其余的分给“士”做衣服穿。又如战国初期的魏文侯草贤礼士,他周围有一大批知识分子。战国中期.齐威王、宣王之时,在都城临淄西门外设谡下学宫,招探天下文人学士,在那里讲学和著书立说.议论朝政。后来的“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养士”多达几千人。战国后期秦国的吕不韦,也有“食客三千“,多为有一技之长者,“士”中许多优秀人物受到重用,甚至出为卿相,如商鞅、吴起等,学术活动也受到鼓励和资助。

此外,当时诸侯各国致力于富国强兵,对学术研究采取宽松的政策也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士”往往都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这就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的意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大大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

战国时代,由于齐国经济发达、政治开明,以及良好的文化政策,齐国君王给予士人的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学派汇集稷下。而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并使诸侯各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几乎无一例外,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模式。

地主、诸侯和士大夫阶层需要提高社会地位,广招门客食客用来光耀门楣,需要贤能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需要有才干的人去游说甚至行刺和偷盗。

例子:苏秦、张仪各国宣传自己以求重用、鸡鸣狗盗便也是这时出来的……

为何在春秋战国可以实现百家争鸣而后世的三国、五代无法诞生呢?

3.生活的保障

人民由打猎、挖野菜。向耕种、畜牧、种植发展。不会饿肚子,自然有时间去思考去探索,追求精神和人生的高阶满足感。

例子:都江堰的工程,利于人民的灌溉和运输。铁器的出现大大解放了石器和双手劳动的低效……

4、中央集权失去了对封地的把控力

因为西周之后,封封国太多,彼此各自独立,中央政府对地方小国失去了把控力。各国都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发展起来,所以开始出现一个局面:求贤。

为何在春秋战国可以实现百家争鸣而后世的三国、五代无法诞生呢?

5、有足够时间酝酿文化

不仅要有以上条件,还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文化,是需要用时间来发展和传承。恰好那段时间经历了五百年,春秋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三百多年,战国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两百余年,前后共持续了770-221=549年,这是多少代人才能的汇集才形成的了百家思想。伟大的思想绝对需要伟大的时间去酝酿,几代人去发挥和创造和继承,最终才能形成完整系统的思想。

但是秦由于法家商鞅的出现,商鞅走向历史舞台,经过一系列改革,使得秦国走迅速崛起,战国末年,嬴政顺利统一六国。中国有走进了一个新时代—-秦王朝。

秦王朝经15年而亡,又进入了汉代。汉武帝时期,推行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了统治国家的主流思想,几乎抑制了其他学说的兴起。两汉历经四百年有余,到了三国时期,似乎历史又开始重演,又回到了四百年前的诸侯争霸的年代,只不过原来众多的诸侯国,现在成了魏蜀吴三个诸侯国。

为何在春秋战国可以实现百家争鸣而后世的三国、五代无法诞生呢?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却独独没有形成想战国时期那么璀璨的文化。究其原因是因为儒家思想统治中国四百年有余,已经深入人心,而三国诸侯割据前后也就90年左右,短短的90年时间,还无法冲淡人们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也就无法形成春秋时期的“礼乐崩坏”。战国的思想之所以活跃,主要归功于春秋三百多年礼乐逐步的崩坏作为铺垫。

如果三国时期也像春秋时期一样能够对峙三百多年,再一次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也不一定。

为何在春秋战国可以实现百家争鸣而后世的三国、五代无法诞生呢?

上一篇

他为什么降刘备不降曹操?

下一篇

宋朝房地产的那些事儿:廉租房盛行,当朝宰相都租房住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