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壮志难酬,大捷身死,武穆的被杀真的只是因为他不听命令吗?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壮志难酬,大捷身死,武穆的被杀真的只是因为他不听命令吗?
收藏 0 0

导语

绍兴七年,即公元1139年,在岳飞北伐大业一路高歌时,宋高宗却下令退兵,不愿再北上发兵,在岳飞的带领下,当时岳家军已经攻占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虽然在围攻陈、蔡等地区时,因孤军深入,兵马无援,不得不退回鄂州,但岳飞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不得不说,大宋得此虎将,可保天下无患,但宋高宗却不这么认为。

避而不战的议和怪圈

绍兴九年,在秦桧得推波助澜下,宋高宗向金议和,主动纳贡称臣,这一事件对于任何一个有爱国情怀的人来说,都是无法接受的,时任太尉的岳飞更是悲愤不已,上书高宗要求解除军务,退归林泉。

文官势大,欺压武人的现象从宋太宗时就已经普遍存在,赵匡胤深知自己是如何登上帝位,在杯酒释兵权后,武将的地位急速下降,这也造成了宋朝武备不足,实力孱弱。而宋朝的积弱,也跟朝中“议和派”呼声高喊离不开关系。宋太宗时起,宋朝就以仁、义治国,重用文人,使得饱读圣贤书的文人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但在早期,朝中议和的呼声并没有如此高涨,甚至主动北伐,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

壮志难酬,大捷身死,武穆的被杀真的只是因为他不听命令吗?

雍熙北伐路线图

公元986年,辽朝新君初立,宋太祖趁机发兵北上,兵分三路北上讨伐,在初期三路大军收复了不少失地,取得了不小的胜果,但是随着西北路军的接连失利,和东路军在岐沟关被耶律休哥打败,宋太宗急忙下令三路大军撤退,但由于主帅潘美的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负责断后的杨业陷入敌军的包围,最终壮烈牺牲。

壮志难酬,大捷身死,武穆的被杀真的只是因为他不听命令吗?

杨业画像

雍熙北伐的失败,对双方的内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改变的辽宋的军事上的态势,宋朝明白自己还没有能力啃下这块骨头,开始转入了防守战略体系。宋朝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对于澶渊之盟这一用金钱换取和平的方式,财力雄厚的宋朝自然时乐此不疲,但也因此,宋朝开始进入到极力主张议和的诡异怪圈中。

但求安身立命的文官

和主张收复山河的岳飞之间的矛盾

其实不难理解,宋朝采取士大夫与皇帝同治的方式来防止武官专权,作为执笔出身的文人来说,让他们上战场打仗,这是不太现实的,但文人好大喜功,追求名利,却无法在朝堂上安身立命,那么就需要造势,为自己拉拢人心,于是议和,这一方式就给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一个很好的机会。

壮志难酬,大捷身死,武穆的被杀真的只是因为他不听命令吗?

西夏形势图

在北宋初期,与西夏签订的庆历协议,就让他们尝到了一丝甜头。西夏与辽国同属于宋朝的邻国,但西夏与宋朝的往来贸易相对来说较为频繁,而财大气粗的宋朝为了拉拢人心,每年都给西夏一定的“岁银”,不仅换取了两国的和平,还使得西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时他们的野心也膨胀起来了,依靠着宋朝的“资助”强大起来的西夏,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向宋朝宣战。既然都已经宣战了,那么就没必要再给他们纳贡。

当宋朝撤资后,西夏便发现失去了宋朝每年缴纳的岁银,他们无法支持如此庞大的军费支出,而且对于经济贸易,更是毁灭习性的打击。最终,主动撕破脸的西夏又主动找上宋朝,希望重修于好。

这一次议和,既让宋朝找回了颜面,又让文人们更加坚定了议和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是个避战保命的好法子,还能赢得满朝声望。这一做法也得到了各代文官的追捧,但也埋下了宋朝军民一心避战,战之则退的隐患。

而岳飞作为主战派,不仅触及了文官权臣的利益,也是南宋文官迂腐,贪生怕死所集体排挤的对象。

但为笼中鸟,不作困兽斗

北宋自澶渊之盟后,便将两国的和平寄托于休战协议上,相比于汉朝,宋朝的遭遇可谓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汉高祖刘邦白登之围后,不得不和匈奴和亲休战,但在修养生息的七十年里,汉朝并没有忘记匈奴对他们的威胁,在经历文景,汉武等几代人的发展,西汉的国力达到空前强大的程度,而匈奴之患,亦从未忘记。汉武帝刘彻举全国之力,将西汉军队打造成精兵劲旅,经过两次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将匈奴彻底打败,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壮志难酬,大捷身死,武穆的被杀真的只是因为他不听命令吗?

汉武帝画像

但就宋朝来说,他们是完完全全地把希望寄托在金钱换取和平之上,在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在大肆扩充军备时,北宋还沉浸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梦中。在这些饱读圣贤书的文人看来,议和是以退为进,保全实力的上上之策,但在利益的熏陶下,他们的满腹经纶化为了满肚肥肠,毕竟提出议和得到皇帝的采纳,好比过上沙场征战,且不说能不能换得生前身后名,能否苟全性命都还是未知数,反正割地赔和,花的是国库的钱,不是自己的钱,他们依然能于世上安身立命。

北宋末年,议和休战被发挥到淋漓尽致。公元1126年,金撕毁和约,举兵来犯,东京在金兵铁骑下撑不过数月便被破城,激起了开封民众的群愤,请战人数达到了三十万,但钦宗为了活命,再次要求议和,而金朝也趁此机会大肆勒索。

壮志难酬,大捷身死,武穆的被杀真的只是因为他不听命令吗?

靖康之耻影视照

但一味的委曲求全,换来的只有更加沉重的伤害。钦宗为了求和,不仅主动降于金营,为表诚意,令各路勤王镇压反抗民众,就这样,北宋在自缚手脚下将自己的脖子伸向了断头台。

经历过靖康之耻的宋朝,已经被打怕了,越是极力逃避战斗,就越是被追着打。宋高宗在废墟上建立南宋,将这个支离破碎的国家拼凑到一块,但是北宋的亡国之痛依然没有让这位皇帝清醒过来。

作为南宋的开国皇帝,但也是主和派首脑的赵构,始终坚持着避战。在他在位的三十五年中,大力重用主和的黄潜善,至于岳飞,只不过迫于形势之下,不得已为之的做法。最主要的原因在战之能否得胜,败北便是亡国这一观点笼罩着整个朝野。

壮志难酬,大捷身死,武穆的被杀真的只是因为他不听命令吗?

南宋形势图

当时的主和派认为,耗费大量兵力和财力投入战争,能否取胜还是个未知数,倘若败北,便会彻底激怒金国,到时候即便是跪地求和,亦无法保全大宋江山。这一说辞看似颇有道理,但细则一想,不过是贪生怕死之辈,为了荣华富贵,甘愿委曲求全所做的借口。

在朝中主和派的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且不论金国能否留下他们这些前朝官员,就凭金国尚武之风盛行,他们文人能在宋朝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在金国必定没有如此丰厚的待遇。

岳飞勇猛,乃千古无二,但他的胜利并不能唤醒自甘堕落的文人们,在他们看来,宁愿生活在吃饱穿暖的猪圈里,任人宰割,也不愿出去做一只自由的小鸟。主战的岳飞满脑子”还我山河”的思想,与当时朝野上追求稳定的愿望相违背,在赵构看来,岳飞的精忠报国,越发的像他的先祖——赵匡胤。

纵使他千古无二,恐怕不能为朕所用

正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岳飞大破金兀术后,在朱仙镇集结兵力,意图将金国主力大将彻底留在这里,但在朝堂上的赵构听到这一消息后,大惊失色,岳飞此举,完全是要彻底将南宋与金国的关系彻底断裂,而在秦桧的煽风点火下,赵构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

但岳飞不知道的是,他的一心收复河山,却在不断地刺痛着赵构的心,虽然岳飞所作作为都是为了杀敌制胜,但他所表现出来的,大有唐朝以来尾大不掉的地方兵权过于强大,拥兵自重的趋势,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着外敌来犯,率领大军前去御敌,行至陈桥时黄袍加身。

赵构赌不起,他不知道岳飞能效忠他多久,而岳飞日渐高涨的声望,对赵构的胁迫感日益加重。最让赵构郁气的是,岳飞干预朝政,抨击主和派,乃是当着天下之面驳赵构的脸。

结语:就这样,在文官利益权衡之下,岳飞作为政治的牺牲品,被当作一只羔羊推到赵构面前,不听诏令,不过是岳飞被杀的表因,功高盖主,政见不合,作为两大主因让这一位天下无双的飞虎猛将含冤而死,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上一篇

印第安人经历了什么,人口下降了95%。杀戮只是一部分,它更可怕

下一篇

崇祯一朝有多少能臣猛将,可惜一手的“好牌”,无力回天!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