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华夏上古统治者,背后的辛酸故事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华夏上古统治者,背后的辛酸故事
收藏 0 0

大家好,这里是小二故事汇,传说中的古代部落联盟首领传袭制度.尧年老时,经民主推举和自己长期考察,确认舜才德出众,将首领位置让给舜;舜老时,禅位予贤,传位于禹.禅让制实际上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制度。但禅让制真的是君明臣贤的美好吗?细细读史书会发现,禅让制的背后并不是那么美好:黄帝六世而传至尧,尧以前全是世袭,为什么单单到了尧却要改变祖宗成法呢?有史以来,出于公心的禅让仅尧舜二例,后世仅有的几例禅让都是被逼无奈之下,为保命而演出的把戏,为什么差距会如此之大呢?

华夏上古统治者,背后的辛酸故事

看看相关史书的记载:

《韩非子·说疑》上说:“舜逼尧,禹逼舜,汤伐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战国策·燕策》则日:“禹传益,而以启任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天下。”

《山海经•海内北经》称大禹治水时,曾经建造多座四方台型金字塔建筑物,“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山海经•海内南经》称:“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

《竹书纪年》里说:“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

华夏上古统治者,背后的辛酸故事

与后世一样,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也充满了充满了暴力和残忍。尧执政后期,争夺权力者比比皆是,尧本人将争夺权力者之一的担朱予以囚禁。但是,却没有防住另一个:舜。舜杀光了尧的支持者和家人,逼尧退位。舜后来以治河不力为由,杀了大禹的父亲鲧。其实,这只是一个借口。真正的理由是,后者是争夺氏族部落联盟领袖的有力者。舜监视大禹的家人,大禹十年来三过家门而不入,害怕被舜杀死。舜可以杀死鲧,但治不住洪水,不得已启用大禹,给大禹喘息翻身的机会,而在后来禹取代舜夺取权力后,则对舜的部下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和报复。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逃到南方,仍不免一死的命运。史她们在大禹支持者的屠刀下,流着泪被逼跳江自杀的。

所以,历史上的禅让制是充满了暴力和残酷的。禅让制根本就不是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它与民主制度存在着根本的区别。禅让制是权力争夺的结果。是建立在争权夺利的基础上的。在实现禅让之前,首先要经历剧烈的权力争斗。最后由胜者掌握政权。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上,在世袭制度建立之后,禅让制仍然并存着。

上一篇

运气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下一篇

毛主席的六大经典“军事名言”仍是现代军队的教科书!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