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安刘氏者必周勃也,周勃真的是一位安邦定国的能臣吗?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安刘氏者必周勃也,周勃真的是一位安邦定国的能臣吗?
收藏 0 0

导语:”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周勃也!可令为太尉。”

此句为刘邦临死之前对周勃的评价。公元前195年,淮南王黥布造反,刘邦御驾亲征,却不幸被一支冷箭射伤,命不久矣。

吕后担心刘邦死后朝中局势动荡,问道:”陛下百年之后,萧相国一旦去世,令谁代之?”刘邦回答是曹参。吕后又问:”曹参之后呢?”刘邦答:”王陵。不过王陵脾气耿直,不懂权变,陈平可做他副手,但不能独挑大梁。”刘邦之后又说,周勃不错,可为太尉。

刘邦一语成谶,他的遗嘱似乎是对汉朝之后十几年政治格局的准确语言。但我却觉得刘邦此话有一处不甚妥帖,他认为安定刘氏天下的人必是周勃,这看似合乎情理,却又不在情理之中。

我并不认同刘邦会说出”安刘氏者,周勃也”这句话,刘邦的这份遗嘱似乎并不真实可信。

吕后执政期间,周勃始终安然无恙

如果刘邦认为周勃是安定刘氏江山的必需人选,那就说明他意识到自己死后,刘氏江山将会受到威胁。这个威胁者又是谁呢?从后来的发展形势来看,危刘氏者应为吕氏家族。

若刘邦认为吕氏家族是刘氏政权的最大威胁者,而周勃是帮助刘氏转危为安的人,那他为何不向周勃交待后事,反而是向吕后说呢?这不摆明了要吕后去除掉周勃吗?以吕后心狠手辣的个性,她能否留着周勃都是个问题。

安刘氏者必周勃也,周勃真的是一位安邦定国的能臣吗?

影视剧照:吕后

不过,吕后始终没有对周勃下手。从刘邦驾崩到高后八年,十四年光阴,周勃一直安居太尉之职,安然无恙。当然周勃的安稳,有一份原因是他很好地学会保护自己。

刘盈死后,刘邦欲立吕氏为王,来稳定朝政,但也打破了白马盟誓。一重老臣纷纷反对,独周勃与陈平是支持的,这也使得他们免遭吕后的清算。可回头一想,吕后若真想杀周勃,即便周勃再会保全自身,终也是无用。

这恰恰说明吕后压根就没想对周勃动手。既然吕后不打算诛杀周勃,意思是说周勃对她没有威胁,刘邦也没有说过”安定刘氏政权的人是周勃”这番话。

谁是对刘氏政权威胁最大的人?

既然刘邦没有说过那句话,这也表明他并不认为吕后是对刘氏政权威胁最大的人。不过历史证明刘邦的猜测是错的,吕后扶持吕氏家族是刘邦万万没有想到的。

其实刘邦没有怀疑吕后也是正常的,毕竟吕后大力扶持吕家人是因为一件意外的发生,这是谁都没有料想到的。

刘邦去世,汉惠帝即位,吕后虽把控朝政,但始终没有提出要立吕家人为王。到了惠帝七年,刘盈去世,可新皇尚且年幼。吕后怕镇不住这帮老臣,才选择大力扶持吕氏,以此来与他们相抗衡。

刘邦始终都没有预料到刘盈会先于吕后去世,如此一来,汉初的权力格局就被打破了。若是刘盈健在,他的地位日趋稳固,吕后又何必搬出自己的娘家人来帮忙呢?所以说,刘邦口中的刘氏政权危害者并不是指吕后。

安刘氏者必周勃也,周勃真的是一位安邦定国的能臣吗?

影视剧照:刘邦

我认为,刘邦心中的最大威胁者应该是以周勃为代表的异姓功臣集团。其实从刘邦称帝后的行为,便可窥探一二。刘邦的七年皇帝生涯,除了在剪除异姓诸侯王外,其他时间都在限制这些功臣集团的权力,即便是萧何也难免遭刘邦的猜忌。

而刘邦所独创的郡国并行制也是为了牵制功臣集团。功臣集团多在朝中居要职,难免对皇权造成威胁。而刘姓子孙被分封到各地为诸侯王,正好可与中央的功臣对峙,从而牵制他们的势力。

安刘氏者必周勃也,周勃真的是一位安邦定国的能臣吗?

西汉前期形势

诸吕之乱后,代王刘恒敢放心大胆的进京接受皇位,就是因为他相信,他背后有各地的刘姓诸侯王为他做后盾,中央的陈平、周勃肯定不敢轻举妄动。

周勃并非汉家柱石之臣

既然刘邦没有说过周勃能够安定刘氏天下,这让我也不禁对周勃柱石之臣的名头产生怀疑。

首先,吕后准备册封吕家人为王时,周勃作为开国功勋、白马盟誓的见证者,竟然没有对此事提出一点质疑和反对。这其中多半原因是周勃想要保全自己,不想触怒吕后。可周勃完全屈服于吕后,这难免让人怀疑他对大汉的忠诚度。

安刘氏者必周勃也,周勃真的是一位安邦定国的能臣吗?

影视剧照:周勃

而且在平定诸吕之乱后,周勃为了自己的私心选择了代王刘恒为帝,而非齐王刘襄。他认为代王刘恒无根基、又较为软弱,日后肯定易受控制。在皇位继承人上的选择多半是在为自己未来的前途着想,而非国家的发展,这也让我再一次认为周勃并非”柱国之臣”。

刘恒对周勃的不信任

汉文帝刘恒一开始就对周勃充满了不信任,虽然知道他是平定诸吕之乱的头号功臣,但始终怀有戒心。

刘恒不信任周勃有一部分原因是,刘恒为稳固自己的地位,拼命打压功臣集团。作为功臣集团的领军人物,周勃难免会受到打击。就这样,他前前后后两次拜相,可不久后都因各种原因被贬。

另一部分原因,应该是刘恒认为周勃并不是一个安邦定国之人,不可堪大用,所以屡次被贬。刘恒不信任周勃的政治品质其实早有来头。

当初,诸吕之乱平定,周勃派人邀请文帝前来继位。刘恒害怕这是个陷阱,不知该不该去,便找来群臣商量。张武等人认为,周勃对汉朝的忠诚度并不可靠,只是畏于刘邦和吕后的权威才暂且屈服。现在他们发动政变,权力正盛,谁知道会干出什么事来,现在过去等于送死。

而宋昌认为,刘姓诸侯在地方,可以牵制住周勃,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刘恒大可坦然前往长安继位。最终刘恒采纳了宋昌的建议,动身前往长安。

安刘氏者必周勃也,周勃真的是一位安邦定国的能臣吗?

汉文帝前往长安

无论是主张拒绝的张武,还是主张接受的宋昌,他们虽意见不一,但对周勃的态度都是差不多的。他们都不大信任周勃,对周勃的政治品质存有怀疑。日后的即位的刘恒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始终都比较忌惮周勃,想方设法压制他。

倘若周勃正如刘邦所言,是个安邦定国的能人,为何代国君臣上下对他都如此的不信任呢?可见周勃并不是一个柱石之臣,而刘邦也没有说过此类的话。

结束语:周勃平定诸吕之乱、立下大功确实不假,但他并不是一个再造刘氏的功臣,刘邦也没有说过周勃是安定刘氏政权的必需之人。人们是为了美化周勃,才强加了这段遗嘱罢了。

上一篇

屈原的姓名是芈平,老子不姓老?一起来认识下先秦时期的姓与氏

下一篇

唐明皇昔日赠送的铜镜,藏于日本香取神宫,被日本人视为瑰宝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