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苏轼的历史人物情怀(一)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苏轼的历史人物情怀(一)
收藏 0 0

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此后随着北宋政治风浪起伏,他仕途坎坷。43岁(元丰二年)时因做诗讽刺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苏轼因“乌台”诗案蒙冤入狱,在狱中,苏轼的肉体和精神均遭受到严重的摧残,自度将死,后来经多方营救,终于保住了性命,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

苏轼经历了人生最大的一次挫折和苦难,他来到这座荒凉的小镇上,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沉思自己遭受的苦难,在无尽的痛苦中舔舐自己心灵的伤口。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正是在这种心境中,作者夜游赤壁,触景生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

在苏轼的《赤壁赋》文中借“客我”之口说到历史人物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了,而今安在哉?”

其身之所在,正是曹操赋诗的长江赤壁,这自然会进一步联想到赤壁之战。在这里,借着景物、地点的关合,从客的口中,作者用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来感叹现实人生。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击走刘备,攻破荆州,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军队,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他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握长槊朗吟自己的诗篇。

但是几百年后,北宋的苏轼来到这里的古战场,景物还是曹诗中所绘之景,明月依旧有,江水依旧流。正所谓“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文中一方面“客”说到曹操“破荆州、下江陵”,立下了不朽的功业。作者其实是流露出对建功立业的历史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他也渴望像古代的英雄人物那样建立不朽功名,但是一想到自己被贬黄州的现实,不禁产生巨大的情感落差,那些所谓的丰功伟绩对作者来说似乎遥不可及。既然追求功名的梦想无法实现,那么何以排遣心中的苦闷之情呢?

当年那个“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雄主,不可一世的曹操现在哪儿去了?历史上多少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不管你曾经立下多大的功绩,到头来还是随滔滔江水永远逝去。曹操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不也是晃一下便悄然消失了。

难怪客说:“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客认为他和苏轼既不在中央朝廷,又不在地方官署,谈不到政治上有何作为,事业上有何建树,只不过在江岸水洲,过着渔父樵夫的生活,以鱼虾为伴侣,把麋鹿当友人,划着小船,举杯相劝,那微不足道的生命,简直短促得像永恒天地里仅能活几个小时的蜉蝣,渺小得像茫茫大海里一颗丝毫也不显眼的米粒。

这里表现一种消极的社会人生观点和虚无主义思想,其实就是消极出世思想。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惘。苏轼也是如此。客的回答,其实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思想感情的一个方面。

曹操虽然早已作古,甚至连同他的功业也不复存在了。再说人在天地竟是如此渺小,人生是如此短暂。那么,这里提出了一个人生意义的问题,一个人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才有意义呢?这才是被贬谪的苏轼在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让他很痛苦,也很迷惘。苏轼其实是在寻找人生的出路,他要破除内心的这个困惑。

文中苏子这样回答:“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表露出淡泊名利的思想。

前文他还仰慕历史英雄人物建功立业,这里又表达淡泊名利的思想。其实追求功名是儒家所倡导的思想,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世理想;淡泊名利是道家所倡导的出世思想,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正如庄子在《逍遥游》中说:“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意思是神人是无意于功绩的,圣人是不要名位的。

看来追求功名与淡泊名利是苏轼人生的一对矛盾,到底该如何取舍呢?结合作者被贬黄州的背景,可以看出作者内心也是非常矛盾的,他既有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又有在贬谪之余看破世事、淡泊名利的情怀。

上一篇

开国皇帝司马炎怠惰政事,任人唯亲,导致晋国灭亡的结局

下一篇

匈奴势力强大,汉武帝就杀了十几万人,为何匈奴从此一蹶不振?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