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浅议历朝历代的避讳制度!观音、户部都是为避李世民讳而改的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浅议历朝历代的避讳制度!观音、户部都是为避李世民讳而改的
收藏 0 0

避讳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现象,大约是起于周末、成于秦帝国,盛于唐宋,而到了明清便更是趋于严格。

中国传统的封建王朝中,大部分是由汉族统治的。汉族在当时拥有着最先进的文化,最发达的农业经济。只要是汉族文明建立的王朝都有着比较严格的避讳制度,而五代十国、南北朝、元朝的时候避讳观念却比较淡薄。

古代避讳很多有避尊者讳、避圣人讳、避先人讳等等。比如杜甫的母亲叫做海棠,杜甫就从来没有写过海棠诗;孔子名丘,所以一般人在书写“丘”的时候会少写一笔;唐朝初期,观世音被称为“观音”,之前的八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吕后名雉,所以在当时,雉鸟就被称作野鸡。

历朝历代的避讳制度都有着当时社会动态的烙印。

浅议历朝历代的避讳制度!观音、户部都是为避李世民讳而改的

影视剧中吕雉

先秦两汉

春秋时期,避讳制度就开始执行了。出现了因为尊者的避讳而改名字的例子。

秦统一中原大地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革新,避讳制度就是其中之一。避讳制度在秦朝开始逐渐突破了礼制的束缚,开始成为为统治者服务的一种工具。

到了汉代,避讳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避讳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规定,这个方式就是“讳训”。在这种方法中,历朝历代的帝王名讳都由其他的字来替换。比如《诗经》中的“邦”一律用“国”代替,用来避刘邦讳;用“茂”来替代“秀”,用来避刘秀讳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的避讳制度,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法制化的趋势,尽管当时实行的避讳制度并不严格。

隋朝时期因为避讳“广”字,而将广陵改为江都。唐朝李世民时期,虽然下令“世民”二字不连用无需避讳,但是到了李治即位,便将“民部”改为“户部”,将“治中”改为“司马”等等。唐朝的避讳制度记载在《唐律疏议》,在当时为了避讳国姓“李”还规定“唐律禁食鲤,违者杖六十”

浅议历朝历代的避讳制度!观音、户部都是为避李世民讳而改的

影视剧中的李世民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的避讳之风更盛,两宋时期的避讳范围比之前的要大得多。两宋时期的避讳制度也更为完善,对官员的奏章、士人的文章内避讳的内容都有了详细的规定,并且在不断的增加和完善。而且宋朝儒风极盛,对于孔子名字的避讳就是在宋朝开始的!而且为了避讳孔丘之名,特地将一些地名改变,以瑕丘县为瑕县,龚丘县为龚县。

宋朝还避讳天、龙、君、皇、帝、圣等等字,各个道观的“观主”不能称“主”,寺庙的“寺主”也不能称为寺主、院主。

明清时期

明朝在朱元璋时期的避讳制度其实不是很严格,但是到了万历朝之后避讳才慢慢的变得严格了起来。天启、崇祯这几个时期的忌讳更是严格。明朝忌讳“则”“生”“光”等等。甚至有人上表有“殊”字,都被理解为“歹朱”而被杀头。

清朝初年因为清朝的帝王只有音译的,而没有定字,所有没有什么忌讳,但是入关之后,随着汉化的深入,帝王的名字也汉化了,就开始有了避讳。在康熙、乾隆时期犯了避讳者,轻者治罪,重者杀头。而且虽然清朝的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但是文人在书写的时候,总是要将“胡、虏、夷、狄”等字写作同音字,或者直接就留白了。

浅议历朝历代的避讳制度!观音、户部都是为避李世民讳而改的

康熙

避讳制度之我看

避讳的出现和盛行,体现了我国古代根深蒂固宗法观念和人们对于统治者的恐惧心理。

避讳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在辛亥革命之后,唐绍仪因为要避溥仪的讳便改为唐绍怡,这算是在封建避讳制度中最后一个例子了。避讳制度虽然随着封建王朝的灭亡而消亡,但是避讳却以民间习俗的方式被保留了下来。

避讳虽然已经消亡,但是他对我们的影响还是有的。比如我们看到一些古籍中,有些是直接用空白代替,有些用“某”字代替,有些缺笔画等等。这些对我们学习古代文化有着非常大的阻碍。

还有就是对我们现在人的影响,我们“避尊者讳”的习俗就是避讳制度流传下来的。

避讳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固有制度,儒家的思想是影响避讳制度最重要的原因。除此之外,国力的强弱也是影响避讳制度的重要原因之一,窃以为中央集权的强弱决定了避讳制度严格与否。

上一篇

民国第一位享受国葬的将领,英年早逝,不然可能改变中国进程

下一篇

世界上五大罪人,最后他们各自的结局怎么样?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