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收藏 0 0
前期发布了有关街亭位置考辩的文章,承蒙网友们关注,给予了诸多指正和鼓励。唯因文章太长,分五篇发布,造成一些朋友未能通读全文即讨论之,难免造成误解。故本次合为一篇,同时对大家指出的不足之处做了一些修改,欢迎朋友们继续指正。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图片来自国家地理。

失街亭、斩马谡,是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但街亭到底在哪里?说法颇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1、居多的说法是天水市秦安县陇城镇(张家川龙山镇和此处仅相距12公里,归于此说),诸多文献资料,如徐日辉先生《街亭考》,及百度百科等主流媒体,多见此论;

2、也有天水市麦积区街子古镇说,如国家地理杂志2016年2月号和陈可畏先生《街亭考》;

3、另还有张家川恭门、庄浪韩店等说;

4、至于其他如凤县双石铺、勉县、宝鸡等说,太不可信,不予讨论之。

细观《三国志》之记载,其中并未对街亭位置做准确描述,对街亭之战也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这应是作者陈寿秉承太史公惜墨如金之修史惯例,亦或是认为堂堂官修史籍中,一次小小战役,不值得多费笔墨。

最早明确街亭位置的应是唐杜佑《通典》,记录为陇城。随之《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等多书亦录之。但杜佑时代距街亭之战已有500多年,期间还曾历经多次战乱和自然灾害。古时科技、交通、信息、文献保管水平均不发达,对事物的认知有其局限性。古代道路又是很容易泯灭的物事,一旦有灾害及路线变化,旧有道路很快将会因无人维护和植物生长而灭失。查杜佑生平,多在江淮、岭南等地任职,也非专业史官,其编撰之《通典》包罗万象,有两百篇,一百九十余万字,对小小街亭之考证或有挂一漏万之误。而当代诸多论文的考证方式一般也是从古籍文献记载入手,以史籍为尊。故如杜佑记载有误,则可能一误皆误。对我们而言,此非严谨治学之精神。

本文认为,街亭位置,其实主要是交通路线和军事地理问题。考证街亭位置,应从诸葛亮行军的交通路线及军事态势之因素,结合现今可掌握的科学知识去考量、推测,探讨其可能性。而依据的典籍应为《三国志》,其乃官修史书,作者陈寿是同时代人士,战争发生时期在蜀汉政权任职,又是修史名家,其记载应是可信的。(《三国志》中有关街亭之篇幅录之全文后,供大家讨论时方便阅读之。)唐杜佑《通典》、《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等因前段所述原因,暂不采信之;《三国演义》为元末明初罗贯中所著演义小说,更不作为依据。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笔者并非专业人士,也无专业考古和野外考察手段,仅是因天水乃桑梓之地,多年来在周边游历较多,结合诸多资料之分析。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一、翻越秦岭,从汉中到天水。

诸葛亮一生伐魏,以汉中为根据地,意图进攻关中平原,故主要考虑的是翻越秦岭蜀道,从西往东计有:祁山道(又称陇西道)、陈仓道(又称散关道、嘉陵道、故道)、褒斜道(陈仓道和褒斜道之间曾有连云栈道相连)、傥骆道、子午道等。更西有阴平道,即邓艾灭蜀所行走的小道,险峻难走,诸葛亮未考虑。最东是骆谷道和武关道,属于陕鄂通道,已超出战争范围。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古蜀道路线图(摘自中国国家地理)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蜀道示意图,但未列出最东边骆谷道和武关道

1.古时道路交通路线选择的原因。

古时生产力低下,在先秦时期甚至铁器使用尚不普及,所以对山区道路的选线原则基本是沿河行走,如遇大山需翻越,则先找一条河流,逆流而上,走到源头,翻越分水岭,再找一条河,顺流而下。这样做的原因有二:一是河谷天然是山区最低最平坦处,因河水长期冲刷和水量季节性变化,一般河谷两侧会有滩地露出,行走及运输物资省劲,还可利用水道运输粮食;二是人畜长距离行走,水源是最重要的保证。

若某段河谷险峻陡峭,水流湍急,不具备通行条件时,一般也有两个选择:一是再找其周边可通行的支流,继续沿支流河谷绕行;二是在秦以后铁器普及了,就可在坚石上凿洞,塞木铺板,开通栈道行走。

历史上蜀道选择基本可佐证此说法。如褒斜道之褒河、斜水;傥骆道之傥河、骆水;嘉陵道(故道)之清姜河、嘉陵江等。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蜀道和河流的关系,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2.现代公铁路选线对古道的佐证。

现代公路铁路,在山区也基本沿河谷选线,和古道重合较多。这是因为现代交通也需选择坡度较缓处,也需考虑对古道上成熟集镇、城市的带动效应和支撑作用,除非近年来经济和科技发展迅速,基建狂魔打洞架桥不在话下,部分摆脱了这种束缚。

如十天高速线路基本沿祁山道布置;宝成铁路则沿陈仓道嘉陵江河谷前行;316国道基本沿连云道和陈仓道部分;G85银昆高速线路沿褒斜道;108国道线路沿傥骆道;G5京昆高速、210国道、西成高铁等线路沿子午道;G65、西康铁路沿峪谷道,G40、宁西铁路沿武关道等等。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铁路、高速公路、国道与古蜀道并行之场面。

更为巧合的是,建国初期修建的铁路线路,和古代驿道重合度更高。这是因为初期的铁路,蒸汽机车牵引力有限,要求坡度极缓,所以老铁路选线和古驿道重合的较多,翻越山区时也是先找一条河谷沿河而上,到分水岭时越岭选线(这也是铁路修建的最具难度的设计工作),然后再顺流而下。同样内因的选择结果,使我们可部分的从现代铁路公路的走向佐证古代道路。

如建国后首条入蜀铁路宝成线,即基本沿嘉陵道选线:线路先沿着渭河支流清姜河朔流而上,翻越秦岭分水岭段则是著名的观音山展线(观音山车站可见三层铁路盘旋而上),越岭后又顺嘉陵江而下。而这条铁路建设之初,则是拟从天水翻越秦岭的,这里是秦岭山脉的最缓处,学术上称之为“西秦岭山地间断凹陷地带”,即天水市秦州区秦岭乡附近,也就是西汉水的源头附近,与诸葛武侯的选择基本一致。后因苏联专家建议,加之考虑到出川物资宝天段线路运力瓶颈限制,将铁路由祁山道移位为嘉陵道,天成路也就成了宝成线。

3.诸葛亮选择祁山道的原因所在。

选择祁山道,事实上是选择了古汉水河谷。古时汉水是距中华文明发源地周边较近的一条大河,发源于天水嶓冢山(今齐寿乡齐寿山),此山是上古名山,在山海经中就有记载,当时叫崦嵫山,相传是日落之山,所谓“日出东瀛,日落崦嵫”。尚书禹贡中也记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此即汉水源头。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齐寿山顶慧福寺,惜古寺已毁,此为现代村民所建。

但在汉初(公元前186年)武都大地震时,略阳代家坝附近山体崩塌,壅塞河道,西汉水与汉江被隔断,不再向东流入汉中盆地,而是向南流入嘉陵江,至重庆入长江,史称嘉陵夺汉。(关于嘉陵夺汉的详细考证,可参考周宏伟先生的杰作《汉初武都大地震与汉水上游的水系变迁》)。

但嘉陵夺汉并非一蹶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先形成了堰塞湖天池大泽,再慢慢湖水向南涌出,不断冲刷河道,直至大泽消逝。三国时期,大泽尚未完全消失,堰塞湖的存在抬高了水位,所以略阳至天水,西汉水河谷无论行军还是漕运,潜力很大,这也是诸葛武侯选择祁山道的原因,亮称之为坦途。

西汉水到接近其源头时,在河谷里突兀出现一座小山峰,这里就是祁山堡,牢牢厄住祁山道咽喉,这也是祁山道的名称由来。祁山堡里还有地道可直通西汉水边,能确保用水安全。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祁山堡全景,上有武侯祠。(图片来自国家地理)

过了祁山堡,就是盐官镇,三国时期称卤城,这里不仅是祁山道交通要冲,还有盐井,对人畜都有重要作用。这里再向天水方向前行,即秦岭山脉分水岭最平缓处,前述之“西秦岭山地间断凹陷地带”,有多条道路翻越长江黄河分水岭,进入渭河流域。如沿稠泥河上行是木门道,从小天水镇进入铁堂峡则是杜甫入川的铁堂峡道,还有从武山绕行阳溪道等。这里有诸多三国遗址和传说,如卤城抢麦,木门道张郃殒命,铁堂峡姜维传说等,三国文化在民间颇为浓厚。


二、翻越陇山,从天水到关中。

翻越秦岭分水岭,就进入了黄河流域渭河的支流耤河,也就是天水秦州区的母亲河。这时要关注的问题,也就是从天水至关中平原的道路选线问题。

1.天水和关中平原的地理形态。

天水东侧是南北走向的六盘山脉,南侧是东西走向的秦岭,天水基本位于这两条山脉交汇的丁字交汇处。六盘山脉大致从宁夏固原,一直向南延伸至此处,此山也称陇山、陇坻、陇坂等名,历来是陕甘的界山,也由此产生了许多流传至今的地名:如陇东(平凉庆阳一带),陇西,又有更大范围的地理名词陇右,还有陇南等。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天水、关中地理态势简图

渭河以南六盘山脉与秦岭交汇处的群山,传统上称为小陇山。这是因为六盘山脉海拔较高,称为大陇山或陇山,而渭河以南山区海拔较低,故称为小。也有大小陇山分界线为张家川说,从目前地名情况看,本文姑且采用渭河分界线。

2.翻越大陇山的道路情况。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大陇山诸道示意图。

先说大陇山段的道路情况,从南向北大致有:

1)、陇关道。陇关也称大震关,此段因关也称为关山,大致是从宝鸡沿千水河谷而上,过千阳,至陇县,翻越陇山大震关(现固关)—马鹿—恭门,再到天水,当时是由关中入陇右的大道,也是解放前后宝鸡到天水的主要通道,解放战争时期第一野战军进军天水,走的也是这条路;

2)、番须道。即过庄浪县云崖寺石窟的驿道,从平凉华亭县翻越陇山至庄浪县,甘肃304省道即这条路,现在正在修建的天平高速公路也是这条线;

3)、鸡头道。从泾源县至隆德县的山路,现312国道及青兰高速即经过这条线位,这也是建国前后西兰公路的线位,是近现代翻越六盘山的主要道路,现在青兰高速六盘山隧道是首个穿越六盘山的高速公路隧道;

4)、瓦亭道。从固原至西吉县将台堡的古道,现在309国道和固西高速的线位,到达西吉县后可以沿葫芦河南下至静宁,秦安,到天水。

5)、须弥山道。往北绕到六盘山尽头翻山,著名的石门关古道也就是须弥山石窟下的古驿道,这条路绕开了六盘山,但向北绕的很远,从此向西为丝绸之路北段道路,可从靖远渡黄河,与天水关联性较弱。

3.小陇山的道路情况。

以渭河为界,河南岸段的陇山因山势较大陇山为低,所以称之为小陇山。下图是麦积山附近卫星图片,永川河和东柯河为渭河支流,永川河上游即麦积山石窟,东柯河边为街子古镇。而花庙河、白家河、高桥河为嘉陵江水系,三水在太白乡汇合后称永宁河,再流经徽县永宁镇,在嘉陵镇附近注入嘉陵江,即进入了嘉陵道。该图东侧尚有两当河和红崖河未绘出,也是嘉陵江支流。可见小陇山区域渭河和嘉陵江支流众多,分水岭也较低缓,古时应该有古道可以通达关中平原,而且或许曾是主要通道。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小陇山区诸河流情况。

首先需要提及的是陈仓渭水道,徐日辉先生在1985年左右提出此道,详见其文《“陈仓渭水道”与街亭战役考》(虽徐先生认可此道,但文中依然认为街亭即陇城,其结语让人殊为不解)。如前所述,渭河历史上流量很大,而陈仓渭水道基本沿渭水河谷行走,在吴砦、麦积山等地又与陇蜀道相连接。宋金战争时吴玠吴璘兄弟抗金时,即基本沿着渭水道作战,现在麦积区吴砦,就是当年留下的战争遗迹,此地也叫三岔,以可西到天水,东到宝鸡,南达汉中取名。310国道上还有多处古时的栈道遗迹,也说明该条古道的历史存在。

其次从天水出发,小陇山里还有还有多条道路可以翻越长江黄河分水岭,抵达嘉陵江流域,进入嘉陵道,北上宝鸡,或南下汉中。这样的道路至少有以下几条,因无古籍记载,暂起名如下:

1)、麦积山道。从麦积山可通达曲溪,山势不算险峻,曲溪即进入嘉陵江流域。这条路笔者曾开车走过,没有很成型的道路,部分地区还需涉水而渡,但汽车可通行到李子园、娘娘坝,接316国道,进入嘉陵道。

2)、燕子关道。天水放马滩曾出土过我国最早地图,秦时的木板地图。放马滩位于麦积山大景区石门景区附近,属于渭河支流东柯河流域,秦代地图显示沿河而上,翻越分水岭燔史关(今燕子关),进入嘉陵江支流花庙河流域,顺流而下,可进入嘉陵江河谷,即嘉陵道。

下面视频是街子经放马滩、燕子关分水岭到嘉陵江流域党川镇的道路3D视频,这条路笔者自驾走过多次,可以看出,道路并不是多么艰险难走,分水岭也比较低矮,从起点的1149米到最高点1746米,垂直爬升600米,比之褒斜道垂直爬升1300米、最高海拔1867米,可见小陇山山势是比较平缓的,古时起码应是可以通行的驮道。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更换封面

视频尚未发布,暂时无法播放

下图是平面图。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从街子古镇翻越分水岭燕子关到嘉陵江流域党川镇的示意图

3)、党川至两当道。现修建的战备公路,从党川向南,翻越分水岭,可至两当太阳村,再到达两当,进入嘉陵道。这条路修建之前就有小路,两当县太阳村民曾对笔者言常开三马子去天水麦积区销售农产品,现在道路修通了,沿途美景如画,也是自驾游的乐途。图和视频不再赘述。

4)、两当兵变和红25军长征道。两当兵变后,起义部队从两当至太阳村,在此处进行了整编,然后北上至东岔,又渡过渭河,翻越陇山至陕北。而红25军长征也是沿着留坝—两当—利桥—党川—麦积山—甘泉—马跑泉—天水一线行进的,红军部队交通情况和古时行军没有大的区别,部队能行走,古代军队应该也可以。

5)、东岔至唐藏道。这条路穿过东岔附近的金矿矿区,虽路面状况不佳,但行车基本无碍,可到达凤县唐藏镇,这时就已进入嘉陵道,北上红花铺,大散关,可到达宝鸡。或南下凤县,可去汉中。

4.对小陇山古道的佐证。

小陇山里的古道,在众多街亭考证文献里多予以否定,认为该处山大林广,自古就人迹罕至,不可能有古道。所以三国时期,关中平原至天水只能是翻越大陇山,对此不敢苟同,试辩证如下:

1)、麦积山。古代不可能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里修建如此大规模的石窟。丝绸之路上石窟众多,但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开凿在交通要道上,试录之如下:

云崖寺开凿在番须道翻越陇山处;

须弥山石窟开凿在石门关道的关口处,须弥山1号窟下紧挨着就是古石门关,石窟下有关口遗迹;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须弥山1号窟药师佛,俯瞰石门关。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须弥山下石门关古道,可见古代道路比较狭窄。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须弥山大佛

北石窟寺在蒲河和茹河的交汇处,旁边就是北石窟驿,可见是古驿道;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北石窟寺前北石窟驿

武山拉梢寺石窟在鲁班峡内,该峡口正对四门所在峡口,是古时礼县—四门—鲁班峡—南安郡(现陇西文峰镇东侧)的交通要道;

武山木梯寺石窟位于榜沙河边,沿河谷上行可至贵清山,通达漳县和岷县;

甘谷大象山石窟、华盖寺石窟下即通过甘谷县的大道;

武威天梯山石窟开凿在武威至青海的古道边;

炳灵寺石窟下即古时有名的黄河渡口;

四川广元千佛崖石窟下即古金牛道,行走金牛道上,石窟触手可及。

……

究其所以,一是古代丝路行路艰难,开凿石窟就是为了求佛保安全,故多建在交通要冲关口或渡口处,人迹罕至处怎去朝拜?二是开凿石窟在古代绝对是大工程,所需物资运输量极大,无路不可能建成。

有麦积山石窟的存在,即说明古时该处有主要道路通过,至于为什么后来无主要道路通过了?应和唐初大地震有关。史载734年3月19日(唐开元二十二年)秦州发生大地震,将麦积山崖体震塌,石窟损毁严重,这也是麦积山日渐式微的原因。同时这样的大地震,很可能造成麦积山下古道的大规模损毁,故慢慢被其他道路替代。

2)、秦时放马滩墓葬出土地图已佐证燕子关道,说明秦时就有道路通过该处。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麦积山放马滩秦墓出土木板地图,其上显示已有燕子关道。

3)、街子古镇,历史上曾是繁华城镇,民国时还有驼队络绎不绝,东去关中南下汉中,有老人称小时还揪过街子镇上骆驼的毛,古镇精美的建筑木雕,二层临街铺面和天水西关古民居一般无二,也说明曾是富庶之地,商贾云集。有天水资深驴友还曾沿当地老人所言马帮古道徒步探险,捡到过马蹄铁。可见古道一直有之,而且民国时都在使用。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天水资深驴友在街子古镇周边山道里捡到的古代马帮使用的马蹄铁。

4)、《三国志•夏侯渊传》记载了街亭之战的14年前,张郃率领5000人马,从陈仓狭道进入陇右击败马超的情况:“使张郃督步骑五千在前,从陈仓狭道入,渊自督粮在后。郃至渭水上,超将氐羌数千逆郃。未战,超走,郃进军收超军器械。渊到,诸县皆已降。”可见陈仓渭水道三国时是存在的,而且张郃在街亭之战前曾经率军走过。

5)、宋金战争时,吴砦堡的出现,说明两军进军方向就是沿渭河河谷进军。吴砦堡所在地称三岔,就是指可以东至宝鸡,西往天水,南下利桥,沿红崖水可至两当,进而沿嘉陵道至汉中。

综上可见,陈仓渭水道,或者小陇山诸道,三国时应是有的。


三、粮食和道路,相关战争的两个重要问题。

对于街亭战斗,我们一般津津乐道的是马谡如何依阻南山、不下据城,张郃又如何绝其汲道,大破之等。但对于战争而言,真正的制约因素是后勤。1990年,美军在伊拉克主要需考虑海量油料和弹药的运输问题。而对于一出祁山,诸葛亮则主要需解决是远距离粮食运输问题,这才是古代战争的短板和决定因素。

1、蜀军的短板,古时粮食运输问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之所以耳熟能详,就是因为它道出了古代战争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即远距离粮食运输问题。

对此问题,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有详细描述,但比较冗长,不感兴趣的读者可直接跳过阅读结论。

“余尝计之,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即一民夫携带六斗米(75斤,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极限的重量)供应一个士兵,士兵自带五日干粮(士兵有盔甲及武器负重,还需作战,五日干粮已不少了),由于士兵和民夫都属于强体力劳动者,故一人一天吃两升米(2.5斤),六斗米两人可吃15天,加上士兵自带五日口粮,共可支撑18天,考虑到返程,则前进范围为9天路程。
“二人饷一卒,一去可二十六日”。如两民夫供应一个士兵,则一次可以维持十六天。(一石二斗米,三个人每天要吃六升。八天以后,其中一个民夫背的米已经吃光,给他六天的口粮让他先返回(考虑回程时负重已大为减轻,所以八天路程给六天口粮)。以后的八天,二人每天吃四升米。如果要计回程的话,只能前进十三天的路程。(前八天每天吃六升,后五天及回程每天吃四升米。这个有点类似长二捆火箭,助推器燃料耗尽后丢弃,主火箭继续前行。)
“三人饷一卒,一去可三十一日......三人饷一卒,极矣。 ”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一次可以维持三十一天。(三人背米一石八斗,前六天有四个人,每天吃八升米。减去一个民夫,给他四天口粮让他返六日程。再往后的六天有三个人,每天吃六升。第十三天再减去一个民夫,给他九天口粮让他返十二日程。最后的十八天两个人吃,每天四升。)如果要计回程的话,只可以前进十六天的路程。
所以说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已经到了极限了。
“.....更有死亡疾病者,所负之米,又以均之,则人所负,常不啻六斗矣。”在运输的路上,经常会有人病死,死者身上的粮食,又被分配给了其他人。故每个民夫所背负的粮食,很可能不止六斗,这反之又加剧了人员损耗。
“若以畜乘运之,则驼负三石,马骡一石五斗,驴一石。比之人远,虽负多而费寡,然刍牧不时,畜多瘦死。一畜死,则并所负弃之。较之人负,利害相半。”骆驼、骡马等大牲口,比人能背负更多粮食。但路上未必常有水草,还得拉它们所吃的饲料。一旦水草饲料不济,牲口病死,所负粮食还得抛弃。总的算下来,运输效率比之人力各有千秋。

对照沈括的论述,结合天水资深徒步驴友在小陇山区的实际徒步经验,民夫长距离运输粮食,按单人负重75斤,一天单人吃掉2.5斤粮食,一天徒步前行20公里计算,得出结论是:

一个民夫供应一兵,耗粮87.5斤, 可达作战半径9天,约180公里;

两个民夫供应一兵,耗粮147.5斤,可达作战半径13天,约260公里;

三个民夫供应一兵,耗粮207.5斤,可达作战半径16天,约320公里。

以上只是部队能够行军到达的距离,尚未考虑作战时间,如遇坚城不下或战斗胶着,则军粮运输问题马上凸显,需持续从后方运粮。对此也比照《梦溪笔谈》做了估算,过程太过冗长,不再录之,感兴趣的读者可细研并讨论。此处直接说结论:

一民夫运粮,可前进14天,280公里,送达前线5斤,耗费 75斤,运输耗费比1:15。

二民夫运粮,可前进19天,380公里,送达前线5斤,耗费150斤。运输耗费比1:30。

三民夫运粮,可前进21天,420公里,送达前线5斤,耗费225斤。运输耗费比1:45。

四民夫运粮,可前进23天,460公里,送达前线5斤,耗费300斤。运输耗费比1:60。

五民夫运粮,可前进24天,480公里,送达前线5斤,耗费375斤。运输耗费比1:75。

可见粮食损耗很大,能运输到前线囤积起来的更少,而且随着距离的增加,运输耗损成倍增加,大部分都要损耗在途中。

如诸葛亮北伐出动十万军队,就要用三十万民夫运粮,作战半径才可以达到400公里,这对蜀地九十万人口来说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这也说明诸葛亮选择祁山道的原因,他意图利用西汉水漕运运粮。他发明木牛流马应该也就是类似独轮手推车之类的物件,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可使民夫单人运粮负重大幅增加,但对于这样的运粮黑洞,依然是杯水车薪。

所以当时的军事行动,无论是诸葛亮军,还是张郃军、马谡军,其短板和制约因素都是军粮运输。个别情况下可以有轻骑兵日行百里之举,但对于大兵团远距离作战,整个军队的行军速度却取决于军粮运输部队的速度。

诸葛武侯一生北伐之情形,也可佐证其主要制约因素是粮食之说,如四次北伐时粮尽退兵,卤城割麦,木流牛马,五丈原屯田等等,无不在和粮食打交道。

2、古时道路情况。

古代的道路,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水运通道。这是大宗物资主要的运输方式,类似现在铁路的地位。如秦时开凿灵渠以征岭南,当漕运不能通达长安时则迁都洛阳乃至开封,蒙古征南宋时先下四川再顺流而下。这是摩擦力选择的使然,水运所克服的摩擦力比滚动和滑动摩擦低得多。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漕运图例

2、驰道。古代大车可通行的道路,因为古代道路多是沙土碾压路面,车是木质包裹铁皮车轮,所以使用不久就会在沙土路面上碾压出很深的车辙印,故不同轨距的大车会给自己和他人来带很大的不便,这也是秦统一后要求“车同轨”的原因。大车也可采用畜力拉行,载重量大,但爬坡过坎能力弱,类似于现在的载重卡车,所以对道路要求高。比如秦时驰道之秦直道就修建在子午岭的山脊线上,最大限度的保证了驰道不被山谷截断。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驰道图例

3、驮道。即以畜力驮运的通道,如驼队马帮等,这类道路比之驰道受地形限制少一些,坡度可以更大,栈道上也可通行,但运输量较大车道为小。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驮道图例

4、人行道路。受地形影响最小的道路,靠人力肩挑背驮,同时运输量也最小,《梦溪笔谈》里有关军粮运送的计算应该就是此类运输方式。还有更为险峻的人可通行道路,如邓艾伐蜀时走的阴平道,“以毡自裹,推转而下”,但基本也只能做偷袭等特殊作战,粮草更难转运。

以上道路的行军速度,可参考资治通鉴唐制:陆行之程,马日七十里,步及驴五十里,车三十里。


四、当时的战争态势和可能的军事选择。

1、当时的战争态势。

三国时期,因多年战乱,全国人口从东汉时期5000万锐减到三国时期800万。关于蜀国人口,三国志记载:“炎兴元年,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可见一出祁山时,蜀军应有十余万众,考虑防备东吴、南蛮,汉中留守部队,褒斜道赵云疑兵等,诸葛亮出祁山大军应有7-8万左右。

魏国国力强盛,但多年来军事部署以东吴为主,蜀国国力弱小,故对蜀疏于防守,陇右多是地方守备部队,且人数不多。蜀军借此良机,7-8万野战兵团沿祁山道,突然出现在天水附近,陇右震动,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多城响应。从三国志记载中看,西县已被攻克(战事不利后亮拔西县千余户返蜀),天水郡治冀城(现甘谷)、上邽(现天水)尚坚守(姜维不能进城,才投蜀军)。

此时魏军五万步骑兵团从关中来援,蜀军阻援,所选择的阻援点必定是魏军翻越大小陇山后的西侧交通要隘,所以汉中、凤县、宝鸡等地街亭说太不可信,重点需关注扼番须道口的韩店,扼陇关道口的陇城和恭门,还有扼小陇山和陈仓渭水道口的街子。

此处有一细节,天水郡守放弃郡治冀城,进入上邽坚守待援。这说明上邽必定是位置极其重要,郡守才做此决定。究其原因:应是上邽是扼守陈仓渭水道和陇蜀道口的大城,是接应关中方向来援的第一承接地。

1、魏军可能的行军路线选择。

魏国闻讯,令曹真坐镇长安,急派张郃军步骑五万驰援陇西。此次救援属救急性质,且陇西尚未完全沦陷,一旦援军进入陇西,即可与坚守待援城池合军,城池中存粮可供食用。故援军可依靠士兵自带干粮轻装急进,如《梦溪笔谈》中五日口粮,或少数辎重部队随行即可。

综合以上种种原因,张郃军大概率会选择距离最近的,人马能行军的驮道,即陈仓渭水道或小陇山诸道。从宝鸡算起至天水止,此道大约170公里,救急援军若以正常速度50里/天行军,约需7天;如按同期司马懿平叛孟达战例,8日行军1200里,则170公里需2-3天;极端紧急情况下如红军飞夺泸定桥例,一天一夜强行军120公里,三国志载曹军在追逐刘备时,轻骑兵也曾一昼夜行军300余里。可见从此道行军,8天可到达天水,先头骑兵部队2日就可到达,且可凭军队自带干粮或少部分辎重部队随行完成行军。而且这条路张郃14年前平定马超时刚走过,没有理由不选择之。

而走大陇山道,通过秦安县陇城镇,则里程约为270公里,但陇城至天水尚需渡过渭河,三国时期渭河水量很大,渡河是比较艰难的事,需渡口和船只,且渡河所需时间需视船只情况而定。如此以来,此道正常需行军11天,考虑渡河,以13-18天计之,则稍有延误,部队自带军粮不能支持全行程,需考虑军粮运输,这反之又拖慢了部队行军速度。张郃军在制定行军方案时,选择这条道路救急的可能性较小。

从以上分析可见,张郃军选择陈仓渭水道或小陇山区诸通道增援陇右,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军事选择。

2、蜀军可能的军事选择。

蜀军当时面临的情景是:三郡多城请降,但当时蜀军兵力并不多,长途跋涉,攻城重兵器无法携带,对坚城进攻乏力,所以造成上邽(现天水)、冀城(现甘谷)等地坚守待援的情况,这时阻援即是重点任务。在陈仓渭水道和小陇山诸道存在的情况下,封堵这两条道路的出口则是重点作战任务。而且后方坚城未下,自身后勤道路上危机重重,多处城池仅涉于兵威请降,尚需分配兵力受降或监视,大军应屯于西县(现礼县红河乡)和上邽附近,分兵各处受降、攻城和收集粮草,故分出一半兵力去街亭封堵东进援军通道,已经尽最大所能了。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此时如分马谡军去离天水80余里的街子乡阻援,军事上较为合理。

而如分马谡军在坚城未下的情况下,渡过渭河,前出至170余里外的陇城镇阻援,军事上则太冒险了。阻援军后勤、情报、相互接应距离太远,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在军事上是比较危险的选择。光是马谡军的粮食运输,就很成问题:170余里需走3-4天,阻援战尚不能确定具体作战时长,马谡军自带干粮不能支撑战斗全程,天水至陇城如何运输粮食供给马谡军?还要渡过渭河?途中还有魏国未攻克的城池?以前述数据,马谡军如两万,就需两万民夫运粮,可能性太弱了。

古时陇山一带植被良好,渭河水量很大,渡河是军事行动上必须面对的大问题。古时渡河,多选择水流流速缓,两岸滩头平缓之地,以渡船渡河。而峡谷段因流速快,两岸山势陡峭,多无法渡河。这样的渡口一般不多。如果街亭在秦安陇城,一旦街亭有失,陇城至天水段渭河边尚有近100公里,而且山路艰险难行,行军还需3-4天,蜀军完全可以在渡口布置少量部队,以逸待劳,或半渡击之,或控制渡船不让魏军过河,形成渭河防线,没有必要让马谡军前出远地冒险。


五、街子古镇实探。

1、街子古镇周边地理形态。

街子古镇位于渭河一级支流东柯河与其支流交汇处。河谷西侧有一道比较低矮的分水岭,再西就是永川河谷(又叫颍川河,此名比较为大众周知)。东柯河入渭河口处为潘集寨,永川河入渭河口处为马跑泉。街子古镇东南侧为石门、放马滩、仙人崖、麦积山等景点,对古镇呈环抱状。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街子古镇周边地理态势。

从仙人崖流下来的轩辕溪水(南河)与从石门流下来的温泉溪水(北河)交汇于古镇西边。两水交汇处的东南侧即是一座比较突兀的高山,现名改龙山,山腰有寺,名曰崇福寺,始建于唐初。

山顶有一古堡,名曰“平安堡”,夯土城墙,青砖砌古堡门洞。从形制来看,是比较高规格的城池,与天水民间防贼避乱的古堡不同,也说明该地历史上的重要性。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街子古镇南山上的古堡。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古堡的砖砌堡门,可见形制规格较高,不同于一般民间避贼土堡。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古堡名为平安堡。

古镇在山前平地上,依山阻水,山水环抱。古镇格局规整,什字相交的东、西、南、北四条街道,东、西两座古城门依然耸立。镇上现在尚存几十座明清商铺,其中不少是二层木楼。造型古朴精美,斗拱雕檐,透出厚重的文化气息,街西头尚存一座清代所建的山陕会馆遗迹。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街子山陕会馆,可见古时此处和陕西关联较多,为甘陕要道。

从地形看,比较符合街亭战役“依阻南山,不下据城”的情形。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图片来自国家地理

2、街子古镇周边道路状况。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街子古镇周边道路示意图,较符合“五路总口”之意。

上图中绘出了街子古镇周边五条道路情况,现分述如下:

1)、图中绿色线路。从街子可沿东柯河谷北行,一路至东柯河入渭河处,这条路也就是最近刚通车的东柯大道,麦积区的领导刚剪彩完毕。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东柯大道开通。

潘集寨就位于两河交汇处西南侧,下图为潘集寨(图片来自潘石屹先生头条号,图中可见潘总捐出家中祖宅做的幼儿园,最近潘总又捐助了一个新幼儿园,好像刚投用)。至潘集寨后可沿渭河河谷西进至天水。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潘石屹先生祖宅,捐出做了幼儿园。

2)、图中浅红色线路。街子也可向西翻越东柯河与永川河低矮的分水岭,进入永川河谷,北上至马跑泉,再西进到天水,这条路即多年来从天水去街子温泉的道路。一般都是从市区先到马跑泉,然后拐入麦积山大道南进,至西枝村附近有三岔路口,左拐可翻越分水岭至东柯河谷,到达街子古镇。

3)、图中深红色线路。从街子向东,可沿温泉溪水朔流而上,过街亭温泉度假村(现改名为麦积山温泉度假村),经温家峡峡谷,到达石门放马滩,这里就是放马滩地图,最早的木板地图发现地。再由此路翻越江河分水岭,即燕子关附近,进入花庙河流域,这也是放马滩地图上标注的道路,沿河而下至党川。可继续顺流南下至两当,或由党川过利桥至凤县,或由利桥至唐藏镇,均可进入嘉陵道,再南下至汉中,或北上过散关至宝鸡。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街子至嘉陵江流域党川路线图。

4)、图中蓝色线路。街子南山西侧有一河谷,向正南即董湾村,继续南行可至贾家河、麦积山,从麦积山可翻越分水岭到曲溪,沿白家河谷可到达李子园、娘娘坝一带,再到礼县红河乡和小天水一带,即祁山堡和西县。或东行至嘉陵江流域,即过徽县永宁镇,嘉陵镇进入嘉陵道,至宝鸡或汉中。

5)、图中黄色线路。从街子顺南河(轩辕谷水)朔溪而上至仙人崖,此处有天水著名农家乐聚居地朱家后川,名刹净土寺、兰州饭店天水和谐园等,朱家后川村里流过的小溪即轩辕谷水,仙人崖可通达贾家河,麦积山。再如上条所述从麦积山南下进入嘉陵道。

从以上街子古镇周边道路情形可以看出,街子是小陇山诸道和陈仓渭水狭道进入天水段渭水河谷的交汇口,是关中方向在渭水南岸进入陇右的交通要隘,比较符合“五路总口”的地形。

3、街子为街亭之其他辨析。

1).地名方面。街亭之亭,即古时行政建制,类似现在的乡镇,刘邦即起身亭长。后“亭”之建制取消,“街”后加助词“子”而成街子,应是比较合理之解释。而论证陇城街亭说的多文称陇城原名街泉亭,简称街亭,还有文称陇城之泉尚在,又论证原亭已毁,这“泉”字省略的也太过突兀和生硬了,实难令人信服。

2).考古方面。陇城街亭说的依据多提及当地出土“蜀”字弩机,此说法更是奇怪。诸葛亮会称自己为“蜀”么?如同刘邦会自称汉高祖一样,恕难信服。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天水史话。

陇城说诸文否定街子之理由,多认为小陇山里山高林密,自古无路。而麦积山偌大之石窟,比之“蜀”字弩机,是否更能说明小陇山里自古就有主要道路通行?

3).距离方面。

下图中从距离上可以看出,街子有失,则天水、西县(现礼县红河乡)、祁山危急。而恭门距离已远,陇城和韩店距离更远,中间山峦河谷众多,还有大河渭水,可找多处险要地阻击魏军,局势不至史载之“进退无据”。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4).道路方面。恭门位于陇山道口,阻援尚且可信,陇城位置则大有疑问,如图所示,魏军走陇山道,恭门处就可南下沿牛头河谷至天水,这条路汉武帝时就有之,而且距离更近,为何要走陇城?从张家川走天水陇城也不是必经之道。韩店则位于番须道口,更远更不可信。

5).柳城方面。街亭之战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相关地名:列柳城。三国志记载:“太和二年,蜀相诸葛亮出祁山,遣将军马谡至街亭,高祥屯列柳城。张郃击谡,淮攻祥营,皆破之”。郭淮当时是雍州刺史,类似现在省级行政区划的长官,让他领军,可见当时郭淮军和张郃军担当的攻击任务同样重要。这里需要说明,“屯列”两字应为一组合词,该地名应为柳城较合理。从下图中地形地貌可见,从陈仓渭水狭道和小陇山诸道翻越分水岭后,最后进入天水段渭河谷地的道路,集中于东柯河和永川河(又名颍川河)两河谷,街亭把守东柯河谷,柳城把守永川河谷,两地相距不远,比较符合当时的态势。永川河谷里现有大柳树村,或与柳城有一些联系(此说待考,但永川河谷里有一城守卫要道,较为可信)。而陇城、恭门、韩店等地说,则对列柳城一直无合理论述,无两地相隔不远,又同样是道路要隘之情形。

街亭到底在哪里?(全文)

综上各论述可见:

街亭即天水市麦积区街子古镇,应是比较合理的结论。

附:《三国志》相关街亭战斗之内容。其中诸葛亮、张郃、马谡、王平为战役的主要参加人,郭淮、姜维为战役重要相关人: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二年春正月……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魏书曰: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郃击亮於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三国志·魏书·张郃传)

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三国志·蜀书·马谡传)

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干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三国志·蜀书·王平传)

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时天水太守适出案行。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于是夜亡保上邽。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会马谡败于街亭。亮拔将西县千余家及维等还,故维遂与母相失。(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太和二年,蜀相诸葛亮出祁山,遣将军马谡至街亭,高详屯列柳城。张郃击谡,淮攻详营,皆破之。(三国志·魏书·郭淮传)

上一篇

历史的疑惑:为什么诸葛亮成了神仙,曹操却沦为枭雄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