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包拯也就是遇到宋仁宗,换成其他皇帝,他或许早没命了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包拯也就是遇到宋仁宗,换成其他皇帝,他或许早没命了
收藏 0 0

在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作品《三侠五义》中,有一个叫庞太师的反面人物,他总是和包拯作对。就像影视剧中的和珅与纪晓岚一样,不过庞太师对于包拯,是恨入骨髓,巴不得将他剥皮抽筋,为何会这样呢?

一来因为他是反面人物,自然就要和“正义的代表”,也就是包拯作对了。二来因为其中一个案件,庞太师的儿子也牵扯进来了。

庞太师的儿子庞昱是无恶不作,他克扣振粮,导致百姓食不果腹,甚至活活饿死。他还仗着自己的背景,在外面强抢民女,荼毒百姓,百姓对他无不憎恶。包拯知道其罪行后,当即将庞昱抓获归案。

包拯也就是遇到宋仁宗,换成其他皇帝,他或许早没命了

包拯执意要处死庞昱,庞太师赶紧跑来解救,甚至搬出皇帝。然而包拯根本不理会,当场就将庞昱铡了。庞太师震怒,跑去向宋仁宗告状,宋仁宗怒拍桌子,要包拯给自己一个说法。

包拯来到御前不慌不忙,详细将庞昱的罪行一一说明,宋仁宗知道后,便瞬间宽恕了包拯。以上就是《三侠五义》中,关于庞昱一案的大致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包拯在皇帝面前,那是相当有底气的。

很多人都说,以包拯这样的性格,在真实历史上,恐怕早就被皇帝处死了。说明在真实历史上,包拯并不是这样的性格。其实笔者想告诉大家,真正的包拯,还就是这样一个酷酷的形象,甚至敢将唾沫溅到皇帝脸上。

包拯也就是遇到宋仁宗,换成其他皇帝,他或许早没命了

当时宋仁宗有一个妃子张氏,想替自己的伯父求个官职。宋仁宗多次在朝堂上提出,均被群臣驳回。张氏见事情一直没办妥,就整天催促宋仁宗,宋仁宗便想早日解决了此事,好给张氏一个交代。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宋仁宗就打算直接下旨,将这件事办了,可此时包拯站出来了。包拯坚决反对此事,史书记载:

“(包拯)音吐愤激,唾溅帝面。”

也就是说,包拯说得太过激动,唾沫都溅到宋仁宗脸上了。

按理来说,皇帝肯定要生气,你当面反驳我,不给我面子是一方面,还将唾沫溅到我脸上,这不是侮辱我皇帝的尊严吗!然而

“帝卒为罢之。”

也就是说,宋仁宗一来没有打断包拯,二来没有怪罪包拯,他只是默默将唾沫擦掉,然后接受了包拯的建议。

包拯也就是遇到宋仁宗,换成其他皇帝,他或许早没命了

其实笔者认为,包拯也就是遇到宋仁宗了,换成其他皇帝,他或许早就没命了。

众所周知,唐太宗也算是一代明君,在贞观年间,也有个敢于犯言直谏的大臣,就是魏征。魏征原本是李建成的谋士,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将他收为己用,一直都很重用他。唐太宗甚至还将魏征,比喻成自己的一面镜子。

可即使英明如唐太宗,有一天下朝时,他也对长孙皇后说:

“会须杀此田舍翁。”

长孙皇后问是谁,唐太宗答:

“魏征每廷辱我。”

可见魏征进谏多了,也会得罪唐太宗,后者甚至想杀了他。要不是有长孙皇后解围,魏征就算不丢性命 ,恐怕也会吃些苦头。

包拯也就是遇到宋仁宗,换成其他皇帝,他或许早没命了

可包拯呢?他在宋仁宗时期,却是一直很受信任,宋仁宗很尊敬他,甚至还有些怕他。为何会这样呢?笔者认为,这和宋仁宗的性格有关。

《宋史》对他的评价是:

“为人君,止于仁。”

这个“仁”就是对他的最高评价,宋仁宗也确实当得起这个字。

宋仁宗是个仁君,只要是对百姓、社稷好的建议,他全部都虚心接受。因此就算包拯犯言直谏,只要包拯有道理,宋仁宗都会认同。也正是因为包拯刚正不阿,所谏之事无不利于江山社稷,宋仁宗才会如此信任他。

包拯也就是遇到宋仁宗,换成其他皇帝,他或许早没命了

除了包拯以外,宋仁宗对其他人也很仁慈。有一次他吃饭吃到一粒沙,硌到牙齿很疼,他想的不是马上找人来问罪,而是悄悄告诉身边宫女,不要将此事说出去,不然查出来就是死罪。可见他对于下人,都持有一颗仁慈之心。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每件事都彰显了宋仁宗的“仁”,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位好皇帝,才能让包拯有用武之地,才能让宋朝的经济、文化,甚至医疗方面都得到快速发展。

其实在古代历史上,拥有宋仁宗这样性格的皇帝,还是很少见的。毕竟皇帝的权力是最大的,他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如果有个人不停纠正自己,难免会让皇帝觉得没面子。为了让维护自己的尊严,很多皇帝就会选择拿大臣开刀。

包拯也就是遇到宋仁宗,换成其他皇帝,他或许早没命了

包拯固然为我们留下很好的印象,经过文学艺术的传播,他被后世认为“包青天”。可在“包青天”的背后,是有一位仁君的支持,如果没有宋仁宗的知人善任,与一次次的虚心容忍,哪里还有包拯的“义正言辞”“忠言逆耳”呢?

(参考文献《宋史》《三侠五义》《曲洧旧闻》)

上一篇

南北朝史:献文帝遗落世事“常有遗世之心”?其真实原因又是?

下一篇

历史的错觉:燕国是一个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的三无强国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