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读志探史•看陕南人源自何方?旬阳、岚皋、宁陕、白河、紫阳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读志探史•看陕南人源自何方?旬阳、岚皋、宁陕、白河、紫阳
收藏 0 0

【旬阳县】 清代移民入洵阳县境集中发生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时期,在乾隆年间形成移民高潮。乾隆三十七年(1772)前,兴安州(辖境与今安康地区略同)俱系荒山僻壤,居民鲜少。此后,因湖广、河南、江西、安徽等省连遭旱灾,贫民纷纷携家室涌入陕南认地开荒,致使陕南户口骤增,其中定居于洵阳县境内的外省移民不下于四万人(乾隆三十年前,全县人口仅两万多人,乾隆五十八年已近七万人)。定居客民占居民人口80%以上。客民中湖广籍占50%,广东、安徽、江西省籍约占30~40%,其它省籍约占10~20%。洵阳县内“五方之迁居者,楚郧为多,西安府次之”(清末《洵阳乡土志》),故清代本地人所作《洵州竹枝词》有“洵河大半楚人家”之语。乾隆、嘉庆期间,移民在洵阳县大规模垦荒,使全县农业获得空前发展,也带来人口持续增长。这次大迁徙40年后的清道光初年,洵阳县人口已达24.3万余人,比客民定居之初增长四倍。摘自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版《旬阳县志》

【岚皋县】 清代乾隆三十七八年起,四川、湖北每逢歉收之年,饥民便入陕西境内垦荒度日,河南、江西、安徽等地贫民也携带家室来岚皋垦荒。嘉庆十三年(1808)后,砖坪厅(即岚皋县)农业连获丰收,商贾渐繁,川、湖、豫、广移民大量迁入,人口骤增。嘉庆二十五年(1820),秦、楚、蜀三省大吏会奏朝廷砖坪设厅一事时称:“编入保甲土客(土著居民连同移民)已达一万九千余户,十一万数千余口”。清末民初,高山洋芋(土豆)受灾,发生饥荒,居民外流,人口大减。至光绪三十年(1904),岚皋县人口数量仅7.6万多人。摘自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岚皋县志》

【宁陕县】 清康熙年间(1662~1722),政府招抚流民垦荒。江西、 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省灾民又一次大量涌入宁陕县境内。至道光年间(1821~1850),宁陕县人口达到鼎盛时期,道光三年(1823)全厅人口达12.9万人。《宁陕厅志》载:“全县人中楚蜀人居十之五六,江西、湖南、山西、两广、河南人十之二三,土著者十之一二,最少者山东、甘肃、直隶、浙江数省”。1987年4月,宁陕县有关部门对居住较复杂的城关三星村和居民四组抽样调查,31姓86户人家中,20姓60户是清时迁入,最早于康熙年间,民国时迁入7姓20户,1949年后迁入4姓6户:31姓中,原籍四川10姓,湖北5姓,山东2姓,安徽2姓,湖南、山西、河北、江西各1姓,其它8姓为省内关中、洋县、安康、岚皋。据调查,来宁陕最早的有“焦、樊”两姓,樊姓人定居桅杆坝(今五龙乡),焦姓人定居焦家堡(今老城北)。焦氏家谱载,焦姓人于明末由鄠县迁来此地时“与猛虎为伴,捭荒为业”,可见当时县境的荒凉情景。摘自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宁陕县志》

【白河县】 明成化十二(1476)年,白河设县,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移民来白河“插草为标”进行圈地,“披荆阔草”“刀耕火种”、渔猎伐山为业,少数移民租地耕种或经商。当时地广人稀,业农者广种薄收,居民是“食物常足”“不忧冻馁”,却无积蓄,“错居多异地之人,声音五方皆备”。建县时,总人口达2.3万多人,明末增长到2.6万余。明末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经过白河时,“人民星散,十去其九”,在籍人口剧减。清初,白河县城居民仅10余户,足见人口减少之程度。

清康熙年间(1662~1722),政府奖励垦荒,并鼓励生育,大批外省籍移民迁入,使白河人口迅速增加。至乾隆末年,白河人口发展到近4万余。嘉庆六年(1801),白河县总户数达10320户,总人口达51110人。清末,社会虽然动乱,白河偏僻之地反而安定,湖北、关中尚有移民迁入,至清末,全县人口上升到63000多人。摘自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白河县志》

【紫阳县】 乾隆四十年(1775),紫阳有人口近2.6万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约2.9万人:嘉庆十七年(1812)有户1.6万,人近5.9万:至道光十八年(1838),人口猛增至12.78万。与嘉庆十七年相较,26年间人口增长了6.8万,年均净增2600余人。其中除自然增殖外,主要因流民大量进入所致。流民中,以鄂、川、湘、皖人居多,赣、豫、闽、粤人次之,本省关中及晋、陇人较少。自道光十八年(1838)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100年间,人口数量始终徘徊在12—14万之间。摘自三秦出版社1989年版《紫阳县志》

上一篇

铜陵记忆:渐行渐远的老铜矿

下一篇

50年代的钢超级巨兽,通用电气燃气轮机机车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