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成名的路径不同,但“唯有实力匹配,历史才给予分量”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成名的路径不同,但“唯有实力匹配,历史才给予分量”
收藏 0 0

张爱玲:出名欲趁早,毁谤影随行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父亲张志沂(字廷众)、母黄素琼(字逸梵)。

成名的路径不同,但“唯有实力匹配,历史才给予分量”

1942年夏,张爱玲与炎樱返回上海,与姑姑居住在爱丁顿公寓6楼65室,在《泰晤士报》上写影评和剧评,这是她写作生涯的开始。

而张爱玲开始为出名布局策略是从1943年开始。

1943年,张爱玲第一个瞄准的目标是当时月刊鸳鸯蝴蝶派的《紫罗兰》的主编周瘦鹃,其实单论作品质量也有很大几率被选中,但以保万全还是找了个很有身份地位的介绍人(母亲黄逸梵娘家的亲戚,也是园艺家黄岳渊)。周瘦鹃看了小女儿拿上楼的介绍信“忙不迭的赶下楼去”就足以看出他的重视了,除此,张爱玲还说了一个留法女画家为作家的爱情作品以致周瘦鹃动情抛泪,再看张爱玲准备的短篇小说《沉香屑一第一炉香》和《沉香屑一第二炉香》不出意料的读后”深喜之”。

在《紫罗兰》后又盯上了杂志订阅《万象》,一开始就给其老板平襟亚的印象非常好,在报纸《海报》上平襟亚就曾数度赞美她“文字的美妙,身家的清白”。只是没想到仅数月,两人因长篇《连环套》稿酬高低互生不满争端四起,导致一场持续几个月的笔墨之讼。事情演化到最后越加复杂,双方各执一词,外人根本难辨真相。平襟亚自觉伤了自尊污了名誉,挥挥洒洒的罗列各种详情,而张爱玲显然也不是软弱被欺不还手之辈,寸步不让!张爱玲在这场纠纷中名气增长,这算不小的收获了。

成名的路径不同,但“唯有实力匹配,历史才给予分量”

7月,张爱玲认识了评论家柯灵。此后张爱玲在《杂志》、《万象》、《古今》等刊物发表《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经》、《倾城之恋》等一系列小说,散文。

到此,张爱玲的写作之路算已铺好。

亦可以看出,张爱玲的成名之路有谋略成分,但谁也不可否认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她的写作实力之上的。实力是她成名的标签,也是赋予她历史地位的保障。

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一个旷世才女,一个不愿被人控制写作的作家,就连鲁迅都十分佩服她。

莫文蔚:“我一定是张国荣的第一个fans!那时我看着他就想,白马王子就是这样子的!”

年仅20岁的张国荣当时留着半长的长发,这是当时香港所有年轻人最时髦的发型。

在此之前,他留学英国多年,已经考上了英国利兹大学纺织系,这是当时英国最好的纺织系,后因为其父亲张活海身体原因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到香港。

与香港格格不入的张国荣为寻求出路,曾插班到中学补习中文等科目,也靠贩卖鞋子、牛仔裤等短期工补贴生活费,生活委实艰难。

成名的路径不同,但“唯有实力匹配,历史才给予分量”

值得一提的是,本来张国荣是陪同学报名丽的电视台主办的“1977年度亚洲歌唱比赛”,没想到自己像用人六姐借五元参赛一试,凭着自信的神采与台风,一路过关斩将闯进了总决赛,最后排在第二名。

当年仅六岁的莫文蔚,因为妈妈是评委之一,有幸充当小花童为张国荣献花,这才有了十多年后她向媒体回忆这段经历宣称:“我一定是张国荣的第一个fans!那时我看着他就想,白马王子就是这样子的!”

以前他可从未在歌唱方面进行过专业训练,可见他的天赋异禀了。当然,并不能说他在唱歌方面没有丝毫经验,他在英国期间曾与乐队在酒吧驻唱,或许那段经历使他对英文歌曲方面更有经验,比赛他选唱的英文歌《America pie》。

1977年5月19日张国荣签约丽的电视正式迈入艺坛,丽视的经理对这个小伙子非常看好,向他承诺:“I’ll make you a star!”张国荣对此欣喜万分。

只是他不知道,他的命运不是一个承诺就能实现的,最后还得完全靠自己。当然,那时的他知道签约电视台比卖牛仔裤还多就很高兴了。

成名的路径不同,但“唯有实力匹配,历史才给予分量”

时间来到1985年夏天,歌唱事业蒸蒸日上的张国荣终于可以在红馆举办了“夏日百爵演唱会”,这是他真正意义上的大型演唱会,而且连开十场。

就此,红馆演唱会的圆满结束,标志着他事业的成功。也就有了现如今娱乐圈中流传的“张国荣也要熬八年”的故事,本意是激励年轻人认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

哥哥张国荣一路走来,靠着努力、自信、有主见,不断升华着自己的才华,对艺术认真、执着,做人做事讲求“真”、“善”“美”三个字,把唱歌、影视、生活都与艺术紧密联系起来,真的活出了不一样的“烟火”。

他不会知道,他离世后他的粉丝竟然不断增长,他们每年在世界各地独自举办纪念活动,有小规模的,也有联合政府共同举办的大型“电影节”或“文化交流活动”,这种现象学者称之为“后张国荣现象”。

无论张爱玲、张国荣,在成名这条路上虽曲径不同,但归结到最后的依然是自身的发展。成名成才这条路向来犹如过江之鲫,能留给历史评判其意义的就更为稀少。领域不一样,但有些东西是殊途同归的!

成名的路径不同,但“唯有实力匹配,历史才给予分量”

我想,假如他俩如能在时空相遇,或许能互为知己、互道珍惜。

因为他俩对艺术的执着和对生活固执的偏爱是相通的。

像那,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上一篇

《谋略高手》:还原一个真实的李鸿章

下一篇

三国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因救一人,竟给曹家、司马家带来两大祸害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