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日本武士的「切腹」,其实不全是一种死中求义的荣誉表现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日本武士的「切腹」,其实不全是一种死中求义的荣誉表现
收藏 0 0

日本武士的「切腹」,其实不全是一种死中求义的荣誉表现

日本武士的「切腹」是日本传统道德观念所形成的行为,一般认为切腹自杀是日本武士为了承担责任的表现,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切腹的起源众说纷纭,最早的切腹行为大概可追溯到公元11 世纪,即平安时代。当时切腹的用意是什么我们现在并不清楚,因为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追溯。当时的切腹比较像是一个带有宗教意义的仪式,因为初时的切腹还没有跟介错(让从者在切腹后斩其首级)连结在一起,可以说,切腹这行为仍然在发展之中。

日本武士的「切腹」,其实不全是一种死中求义的荣誉表现

江户时代末期的切腹仪式。

事实上,初期的切腹只是死刑的一种,并没有任何荣誉可言。后来发展出来的切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战场上的切腹。因为兵败后无法逃离又不堪被俘,于是选择在战场自杀,但除了切腹外,刎颈也是常见的手法。

2、因犯错而被判处切腹。这种情况原本并没有特殊的含意,但在江户时代由于重视武士的节操及荣誉,于是将切腹的行为升华,升格为保全家族个人荣誉名声的死刑,一般的武士犯错会斩首或施以其他刑罚。

3、作为诅咒的一种方法。古代的日本人对于自身及家族的荣誉看得很重,也因此非常小气和记恨,而且以死相迫也是平常事。一旦遭遇难以忍受的冤屈及伤害面子的事情时,除了申诉外,还会以切腹以示不满。只要知道申诉失败时,要不忍耐,此后被嘲笑一辈子;要不就选择切腹自杀,并在死前留下要对手赔罪的要求。

在当时人的观念来说,这种以死相逼的行为是十分可怕的,他们也相信,如果没有满足含冤而死的人的要求,死者便会化身怨灵,带来疫病及灾难。

4、殉主而死。室町战国时代的日本武士有时会为了表示对主君的忠心,会在主君死后一同自杀相随,到九泉下继续侍奉主君。这些选择自杀殉主的人原本都会被人们景仰。但由于这种风气事实上就是对主君个人感情的流露,一旦出现大量家臣仿效,就会对家臣团及下一任主君带来压力及人才凋零的危机。因此到了江户时代,为殉主而切腹的人及其家族都会被追究责任。

以上的各种理由大多在战国时代成型,但也有不属于上述的特别例。

天正八年正月的三木之战中的别所长治,天正九年十月因幡国鸟取城的吉川经家,与翌年天正十年六月高松城之战的清水宗治,此三人无独有偶地,皆是在面对当时还是织田家将领羽柴秀吉的攻击,弹尽粮绝的困境中,以自杀谢罪为交换条件,换取城兵上下的活命。

换言之,虽然事实上是战败,但并非怕身首被敌人夺去受辱而自杀,而是积极地以自己性命换取有利的停战条件。

这种情况即使在战国时代也十分罕见,因为绝大多数的同类情况,大多是开城投降,或者让出城池,城将(主)撤出战斗,又或者战至最后,与城共存退。

然而,上述三人的情况却偶然地都因为秀吉的战略战术而促成,及后别所长治、吉川经家及清水宗治三人的事绩受惠于各种《太合记》、吉川藩的《阴德太平记》等影响,成为江户中后期其中一个渲染武士「杀身成仁」、「从容就义」、「灭私奉公」的典型教材。

也有学者认为,这种美化与粉饰后来成为二战期间日军的「神风特击队」的精神支柱。

那么,选择以一己之死换取兵士百姓存活的人,自己的想法究竟是如何呢?三者之间又是否完全相同呢?以下我们举出别所长治及吉川经家的例子。

日本武士的「切腹」,其实不全是一种死中求义的荣誉表现

别所长治像

当初别所长治因为背叛信长,与本愿寺,毛利联手,遭到秀吉两年多的围攻,最终面临断水断粮断援的困境,于是通过秀吉向背后的的织田信长提议要杀身成仁,以命换命。长治与愿意一起切腹换命的家臣一起写信给信长说:

「事已至此,若为我们尽忠至诚的臣民都要为我们而被杀的话,实在太过可怜,我们于心不忍,也绝非我们的本意。如果阁下以一念之仁拯救他们的性命,我们三人愿意切腹以换取阁下的怜悯,绝无异念」

秀吉作为代表知道长治等人的意向后,十分感慨,表示愿意向信长传达三人的想法。不过,这只是长治三人为了解困而想出的方法,并不代表所有人都同意,家臣之一的别所吉亲以不能受辱为由,反对交出长治等人的首级,最终在城内反被杀害。

这足证以自杀换偿还不是一种武士思想上的通念,加上站在织田阵营的角度而言,长治本来就因倒戈在前已有,他的行为本身虽说是悲壮,但对于信长来说也带有认罪自裁的含意,并不是完全洁白无瑕的牺牲。

那么吉川经家的情况又怎么样呢?

同样面对秀吉的围攻,同样是断水断粮断援,经家同样选择了以城将的身份,向秀吉提出了以一命救万命的要求。虽然史料上没有任何说明,但经家之举也很有可能是受到了前一年别所长治的行为所启发,认为秀吉或许会接受这种停战要求,于是才主动向秀吉提议的。

吉川经家得到秀吉答应后,便向自己父亲、儿子和主君吉川元春、元长、广家三父子报告情况,写了自己的遗言状。当中,写给主君的书信中,经家说:

「能够在织田—毛利对决这种国家大战中,以切腹作一个了结,实在是作为武士的最高荣誉,至今丝毫没有忘记多年来主公对我等的赏识」

另一方面,对生父吉川经安以及遗儿们,经家在遗书上说:

「秀吉进攻我城以来二百余日,我等一直死守,如今军粮已绝,事已至此,我作为城将,已经决定以一人切腹,救助城中士兵性命。能够有这种机遇成就此举,足以成为我吉川一门今后的荣誉」

日本武士的「切腹」,其实不全是一种死中求义的荣誉表现

吉川经家塑像与山上鸟取城遗迹

从以上经家的真心话,我们可以这样看,他选择牺牲,是为了救出陷入地狱般困境的城兵。他所谓的「一门荣誉」指的不是切腹牺牲而已,更准确的说是「以牺牲换得大量人员生存的机会」。这种大仁大义、为上者的美德便是通过自己切腹来成就,换言之,对经家而言,他让自己的牺牲多了一种价值和意义。

所以,不论经家这样的想法是否只是一种自我陶醉或自我安慰,他主动提议下也得到了敌我双方的同意,获得相互尊重。这跟前面提到的别所长治本身带着些「倒戈反叛」的负面因素去「认罪」自杀求饶不太相同,也跟后来清水宗治被要求切腹来结束围城之困也不尽相同。

然而,这种的自我实现所达成的「荣誉的切腹」在后来也几近成为绝响,究其原因之一是如上述所说,经家的提议要成真,还必须得到敌方的秀吉认可并确约才能成立。

换句话说,没有秀吉的成人之美,经家想要光荣牺牲也只能是一厢情愿。与其相反的例子,如同时期发生的第二次高天神城之战,城方虽说没有像经家那样杀身成仁,但也愿意出降换取保命,但却得不到信长及家康的认可,最终也只能玉碎。

可见,经家的例子还是比较特殊,也因此能流芳百世,但我们却不能忘记秀吉在这里的作用,可以说,「荣誉的切腹」在一定程度上是假手于秀吉的成全,秀吉独有的「识英雄重英雄」的「为敌之道」或许就是成就他的物资战背后,另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也是他能成功统一天下的一个助力。

上一篇

袁世凯去世13年,六姨太怀孕,孩子是袁家的,她却不敢生下

下一篇

战国神医扁鹊一生行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挽救了许多危重病人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