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重温历史,走进靖远虎豹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重温历史,走进靖远虎豹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收藏 0 0

甘肃靖远虎豹口,在靖远县城西8公里处,是一古渡口。1936年10月24日夜,西风萧瑟,寒星寥落,红四方面军总部及五军、九军、三十军从这里强渡黄河天险,拉开了悲壮的西征序幕!这就是虎豹口红军渡河战役遗址。

重温历史,走进靖远虎豹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重温历史,走进靖远虎豹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重温历史,走进靖远虎豹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重温历史,走进靖远虎豹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重温历史,走进靖远虎豹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重温历史,走进靖远虎豹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重温历史,走进靖远虎豹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重温历史,走进靖远虎豹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重温历史,走进靖远虎豹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虎豹口红军强渡黄河纪念雕塑,它是由中国著名雕塑家孙纪元先生设计创作,雕塑基座高2.18米,代表2.18万渡河的勇士。四位战士是两万一千八百多名渡河勇士们的一个缩影,他们紧握着船桨、钢枪,目光专注、面容坚毅,时刻准备着为渡河战役奋力一搏。

渡河的红军部队开抵虎豹口一带后,部分红军战士用麦草打地铺,住在群众的院子内,而更多的则驻扎在梨树林里。时令深秋,天气已经很冷了,老百姓看见衣衫单薄的红军战士,让红军住进屋子里,可是被谢绝了,可爱的红军战士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尽量不给老百姓添麻烦。还有一个故事,发生在渡河前夕的夜晚,红三十军在政委李先念、军长程世才的指挥下,用木板做成筏子,上面绑上草人并点燃蜡烛,于虎豹口下游处放入河水之中让其漂流而下,同时用木棒敲打木柜或在木柜中燃放鞭炮,模拟枪声,迷惑守敌。红军在虎豹口下游佯装渡河的行动,进行了一个夜晚,从而使敌军疲于应对,放松了对虎豹口的防守。

至今,在靖远民间依然留传着李先念巧用三国时期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智谋,用木筏草人迷惑敌人的故事,生动神奇,耐人寻味。

虎豹口是靖远四大官渡之一,是丝绸古道上的一个重要渡口,历来为兵家所重,史称“边防要路”。在渡河之前呢,这里不叫虎豹口,而是叫河包口,,因为李先念政委是湖北人,听不懂靖远话,于是他就取了个谐音。在三十军成功渡河后他向中央致电:“我三十军在靖远十五里之虎豹口成功渡河!”于是自此便有了虎豹口这个名字,河靖村的老百姓为了纪念这段历史还把虎豹口亲切的称为红军渡。

一个几乎被遗忘的繁华古渡、一条记录骁勇善战的河流、一座吹响胜利号角的山头、一片谱写军民鱼水情的土地,无不见证着红军当年渡河时的壮举。如今红军的脚步已经走远,但渡河的故事却一直流传。每年的九月九也就是渡河的日子以及清明节等节日,都会有当地的老百姓、红军战士的后代们,都会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

虎豹口渡河,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延续,是西路军征战河西的序曲,这段历史,在整个西北乃至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厚重而壮丽的篇章。

下一篇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要把孟子清理出孔庙?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