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从孙恩卢循叛乱入手,探析刘裕代晋称帝的历史因素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从孙恩卢循叛乱入手,探析刘裕代晋称帝的历史因素
收藏 0 0

东晋因为其独特的风骨以及混乱的历史形势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东晋在中国历史上也因为其独特的门阀政治而具有着与其他朝代完全不同的政治生态。大臣与皇帝共同执掌国家大权,虽然权臣张工大权,但是依然与皇帝和谐相处的奇景更是只此一家。

在东晋的历史上,有不少权臣都有过不臣之心,但是最后都被东晋政府镇压下去。桓温这样的枭雄也只想九锡加身,不敢称帝。那么刘裕 为什么可以代晋称帝呢,主要是因为当时东晋的统治已经逐渐失去了士大夫与农民的支持,从其末年爆发的孙恩、卢循叛乱就可见一斑。故借此机会,我将从东晋末年的孙恩、卢循叛乱入手,分析刘裕代晋称帝成功的历史原因。

引言

东晋末年,在淝水之战后,东晋取得了南北对立上的优势地位。但是由于后来谢氏一族的权利被剥夺,由司马道子与司马元显把持朝政。因此东晋失去了最好的统一中国的时机。在司马氏父子当权的时间内,东晋士族继续对百姓进行剥削,后来终于激起民愤,引发了又孙恩引领的起义事件。在孙恩发动起义之后,有八个郡县迅速响应,由此可见东晋政府在叛变发生的浙江东部地带已经尽失人心。

《晋书》记载:“于是恩据会稽,自号征东将军,号其党曰“长生人”,宣语令诛杀异己,有不同者戮及婴孩,由是死者十七八。畿内诸县处处蜂起,朝廷震惧,内外戒严。”

从孙恩卢循叛乱入手,探析刘裕代晋称帝的历史因素

孙恩起兵反晋

虽然在刘牢之等将领的英勇作战下,叛乱被很快平定,但是这次叛乱依然给了东晋统治者沉重的打击,也成为了刘裕代晋称宋的导火索。下面我就将从不同阶级对于孙恩卢循起义的态度来分析东晋末年的政治生态,以及其最终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孙恩、卢循其人与五斗米教

孙恩一家为琅琊孙氏后人,并不是世家大族,他本人开始也只是东晋部队中的一名小吏,但是他的叔父孙泰则官至大将军。在东晋,一般寒门子弟很难做到他叔父这样的高位,之所以他的叔父能有如此成就皆是因为其叔父在江东推行五斗米道,获得了不少信徒,其中也包括了掌握朝廷大权的权贵们,在他们的帮助下,孙泰才打破了东晋门阀统治的禁锢。

《晋书》记载:“子恭死,泰传其术。然浮狡有小才,诳诱百姓,愚者敬之如神,皆竭财产,进子女,以祈福庆。”

从孙恩卢循叛乱入手,探析刘裕代晋称帝的历史因素

叛军领袖卢循

作为孙泰的侄子,孙恩也是从小便接触学习五斗米道,后来也受到了不少信徒的拥戴。在后来的其一过程中,他治下的部队也奉行五斗米道的教条,其家族的宗教背景成为了支撑他发动叛乱的重要因素。

与孙恩不同,卢循是范阳卢氏的后人,范阳卢氏在东汉末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本来享有极高声望。但是由于他们家族南渡较晚,因此并没有得到王、谢那样的特别优待。反而被扣上了“沦陷非所”,“婚宦失类”的帽子。昔日的名门望族变成了寒门,失去了政治特权,自然令人满心怨恨。

《晋书》记载:“卢循,字于先,小名元龙,司空从事中郎谌之曾孙也。”

卢循后来娶了孙恩的妹妹,也开始跟随孙恩学习五斗米道的教义,加上其祖上曾经担任过琅琊太守,而琅琊正是五斗米道的发源地之一,因此卢家本来也有着一定的家学渊源。卢循很快也成为了民间道教的领袖人物,这也是他能在孙恩去世后成为叛军首领的重要原因。

由此我们可见五斗米教是孙恩卢循叛乱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因素,那么该因素为什么会在东晋获得广泛的支持呢,我下面将从平民,士大夫以及皇族的层面进行分析。

东晋末年农民的生活状态

在东晋时期,南方的经济发展明显好于北方,着主要是由于相比于北方的战事不断,除了荆州,扬州一带外,东晋的领土都处在和平的状态下。尤其是浙东一代,更是富庶,三吴地区逐渐成为了东晋最主要的粮仓。

按理说这样安定的生活状态以及优越的生产条件能够让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但是东晋政府对于世家的纵容最终还是酿成了恶果。

从孙恩卢循叛乱入手,探析刘裕代晋称帝的历史因素

东晋名士王羲之

当时掌权的王、谢等大家多选择在会稽一代购置产业,像王羲之这样无心于政治的高门之后便终日在三吴地区游山玩水。他们利用自己的资源购置了这里大部分的土地,把这里的大部分农民都变成了自己的佃户,为他们进行生产。

从孙恩卢循叛乱入手,探析刘裕代晋称帝的历史因素

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

本来这样的生产模式也不会产生太大的社会问题,可是在淝水之战后,东晋政府希望能够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便下令从奴籍人士中选拔壮丁,充军入伍。鉴于当时地主的佃户都是奴仆籍,因此该政策激起了浙东人民的强烈不满。他们希望回复民籍的想法又被当地的地主们驳回,进一步激化了政府与人民的矛盾。

《晋书》记载:“发东土诸郡免奴为客者,充兵役。”

加上在这里五斗米教也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孙恩一旦举兵,自然八方响应,东晋政府以及掌权的世家大族们在这个时候其实已经尽失民心。

五斗米教对于士人的影响

道教思想作为一门宗教思想也是有着其独特的双面性的,当时的五斗米教不仅仅在平民中得到了传播,在部分世家大族的子弟间也有所传播。在响应孙恩举兵的八镇之中,既有来自北方的谢家后人,也有江南四姓中的陆家后人。这些家族都是在东晋的政治体系中身居高位的氏族,他们不单单是受到了五斗米教的影响,其本身也有着自己的政治诉求。

从孙恩卢循叛乱入手,探析刘裕代晋称帝的历史因素

西晋开国名将杜预

当时士族们由于身份不同,遭遇的问题与不尽相同,来自北方的汉族子弟中项卢循这样的人,可能空有一身才学,而不得施展。就连西晋名将杜预的后人也因为渡江稍晚而失去了其应得的待遇。这些现实生活中不得意的士大夫们便进入了宗教的领域来寻找慰藉,但是他们依然抱有实现政治理想的渴望,在孙恩以五斗米教的名义起兵之后,自然群起响应。

《晋书》记载:“自云门户承籍,江表莫比,有以其门地比王珣者,犹恚恨,而时人以其晚过江,婚宦失类,每排抑之,恒慷慨切齿,欲因事际以逞其志。”

而高门之后遭遇的情况则与寒门子弟不尽相同。本来江南各大氏族一直把持朝政,享有极大的政治权力。但是自从扬州一代的北府军逐渐壮大之后,朝廷的权力逐渐流入军事将领的手中。起初桓温还是世家大族的一份子,冲突不甚明显,而到了东晋末年,掌权的人变成了寒门出身的刘裕,这样的变化令高门子弟担心长此以往,自己的政治特权将不复存在,因此他们也会跟随叛军以其起义。

《宋书》记载:“高祖武皇帝讳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汉高帝弟楚元王交之后也。”

从孙恩卢循叛乱入手,探析刘裕代晋称帝的历史因素

宋武帝刘裕镇压孙恩叛乱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东晋末年,传统的政治生态,以及其政治资源分配由于北府军将校势力的崛起已经无法满足士大夫阶级的需求了,他们起兵反晋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皇族对道教的痴迷及其腐化

上面提到,淝水之战后,东晋的朝政主要把持在司马道子以及司马元显两名皇族手里。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切可以取得的东西,自然希望自己的生命可以尽可能地延续下去。于是他们便开始信奉道教,学习五斗米教的修炼法门。孙恩的叔叔孙泰也正是在他们的授意下成为了大将军。

《晋书》记载:“太子少傅王雅先与泰善,言于孝武帝,以泰知养性之方,因召还。道子以为徐州主簿,犹以道术眩惑士庶。稍迁辅国将军、新安太守。王恭之役,泰私合义兵,得数千人,为国讨恭。”

从孙恩卢循叛乱入手,探析刘裕代晋称帝的历史因素

东晋权臣司马元显

他们痴迷道教的一个最大问题便是东晋正统的削弱。东晋作为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秉持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原则正是他能够收获民心的最大法宝。当国家的统治阶级沉迷修炼,抛弃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奉行道家思想之后,其皇帝之位的正统性便失去了其根源。即使有传国玉玺在手,但是依然不能标明自己的帝王身份。

在东晋的统治理念出现问题的时候,就是新的帝王取代他的最好时机。因此刘裕才可以在北伐成功之后,顺利取代司马氏的帝位,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司马家自己背弃了最初的政治理念。

评价

孙恩、卢循的叛乱主要集中在浙东一代,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并没有对东晋王朝产生致命打击。不过从其凭借五斗米教的号召力,就可以得到不同阶级的广泛支持中,不难看出东晋的统治已经病入膏肓。

农民失去自由人身份还要强制参军,国家的经济命脉完全把持在地主阶级手里,中央政权只能仰人鼻息;士大夫缺乏入仕机会,还要进一步受到新兴阶级的打压,有能力者不能为国尽忠,中央政府腐败混乱;统治阶级不思进取,沉迷修仙,奉行道家思想抛弃帝祚的正统性。虽然刘宋政府也有诸多问题,但是其取代东晋已经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宋书》、《晋书》、《资治通鉴》、《世说新语》等。

上一篇

是爱情,还是骗局?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

下一篇

春秋故事之,大小孩庆郑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