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沈大括沈小括皆不是沈括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沈大括沈小括皆不是沈括
收藏 0 0

01

相传在人类早期,生活是自给自足的,没有给别人打工这回事。

但现在的大部分人,一旦离开职场,后果就不堪设想。

有人说职场是围城,但我觉得职场更像是万里长城;你出去了有匈奴蛮夷海盗,你不出去……人生且充满惊喜!

沈大括沈小括皆不是沈括

上一篇讲东坡先生,无意间挖掘出来一位职场代表,这一篇就介绍给大家共勉之。

说到职场,肯定要谈经济,纵观我国古代历史,经济最繁荣的当属北宋,据说咸平三年的GDP为265.5亿美元,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如果我们一直这么繁华下来……想想我们现在人满为患的情况,还是算了吧!据史料记载,到了宣和六年(也就是1024年),人口就达到了巅峰的12600万!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是千古第一仁君宋仁宗登基后仅隔一年的时间而已,果真仁君一位呀!

说回经济繁荣的北宋,人均GDP已经世界一流了,但是为啥还会有梁山泊这一伙子呢?难道是饱暖思淫欲……这是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沈括字存中,就能给我们带来答案。但是,这不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重点,我们的重点,依然要从念念说起!

02

念念有两个弟弟,都是亲的。(也不知道当年怎么躲过计划生育的,谁给执行的政策,拖出去杖责~嘻嘻)

其中一个大弟还是有些靠谱的,早年间留学日本,生活过得相当窘迫,于是到餐厅、酒吧、什么会所之类的地方打零工度日;前几天跟他喝酒还说起这段往事,他说自己一开始极不适应日本人一丝不苟什么事都板板正正的感觉,于是乎总被各种指指点点,还因为这经常委屈的吃不下客人残留的饭渣……有一天他饿着肚子站在银座的街头,高呼总有一天他要让这座繁华都市深情的看他一眼;后来他就找了一位小饭铺的继承人做了上门男朋友,生活慢慢变得好起来;但是因为小饭铺营业到凌晨2点,所以总是他深情的看着那座城市,还未等到回应,就困得睡着了。

可能因为他眼睛里的深情都给了那座城市的关系,后来他就被人家给甩了。痛定思痛,他又一次站在银座的街头,发誓一定要痛甩很多位东洋女孩,以正视听!

东京热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回国后念念给他安排在剧组现场工作,因为人长的困顿又能说几句日语,就常被导演拎去演太君;后来因为跟导演较真,跟编剧较真,跟对戏演员较真,竟被所有日剧一次性封杀……

念念又安排他去一家国企工作,想着是个铁饭碗,关系又过硬,准保万无一失!谁承想半年后的一个黄昏,他失魂落魄的找到我,问我监狱有没有熟人,里边到底打不打人,有没有狱霸……私下一打听,这小子进单位后无比负责,把众多毫无进展的工作系数揽入怀中六马齐驱,一时风光两无几次迁升,还深情地做出报告,说自己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后来,且不说什么尔虞我诈,职场蛋挞,就那些被他推动却又无疾而终的工作,单是承担责任,就够他余生不自由了……

那天阴雨连绵的黄昏,念念要送他回日本;我请假去劝念念,但以我的身份,怎么也劝不住。

再后来没多久,有一笔至今思来仍不知何解的现金砸突然在他的脸上!他又一次复活了,像个坚韧的日本当兵的,在东郊盘下一家门面,照着日本人喜好的风格,开了一家歌舞厅……这世上有两种人,不管你抓住哪一种人的需求,赚钱就指日可待,而他,就抓住了这座城市里男人的精神需求;于是大半年后,他已经可以站在这座城市最高的天台上,用雪茄指着念念的鼻子说三道四。ps:那时候念念想拍一部关于手工艺人的纪录片,实在找不到投资商……

可惜好景不长,再有半年的光景,他的一个合作伙伴突然卷了他的钱跑路了~

那是个下雨的清晨,他手里握着一张印有日本海的绿票,满脸惭愧的对我说:“哥,我给咱丢脸了,等我这次去对面,肯定虐坏那一群实心眼子们……”

念念没有来,她忙着为自己的纪录片找新的投资商续血,而以我的身份,怎么也劝不住他。

那一年我的职业生涯正值上升期,很多个夜晚睡不着觉我都在想他站在码头说的那番话……后来我就也给咱丢脸了~悄没声地做了自由撰稿人!我惭愧的对念念说:“我就算像一条狗一样出去穷游采风找素材,也不进那座万里长城了。”

沈大括沈小括皆不是沈括

03

公元1071年,正在国家图书馆任职的苏轼因看到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对黎民百姓有些许弊端,于是向神宗上书陈述,因此受到“王党”的抨击,遂自请出京,逃离是非之地。

公元1075年,沈括因出使辽国有功,被奉命前往两浙、淮南地方巡察;此间神宗特意嘱咐“苏轼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沈括不敢怠慢口诏,一到地方就去拜访自己曾经在国家图书馆的同事;他深知苏轼自恋自己的诗文,便当场求来切磋,可怜苏学士一片赤子之心以为遇到墨笔知音,好一番酩酊唱诗相待!谁承想沈括酒醒后第一件事就是提朱笔注解苏学士的诗集,并打包送回守在朝堂的“王党”,自此拉开了“乌台诗案”的起点。

乌台诗案整个操作起来,完全不亚于现在“打老虎”的力度;除了给苏学士在心理上留下关于文学的创伤,还给他的政治生涯造成长久的磨难。

公元1085年,年幼的宋哲宗登位,司马光被重新启用为相,苏轼因曾批评新法而得以还朝;但是耿直的苏学士看到保守派在极力粉碎新法的势力后,对黎民百姓并没有新的建树,于是认为这群王公贵族跟之前的新法派不过一丘之貉,便又表书批评保守派的暗黑腐败……自此,苏学士把黑白两道全部得罪完,不久后预感朝事不妙,再次主动请求外调!这一调,就调去了杭州。

这一年55岁的沈括先生因为新帝大赦天下,得以内迁至秀州,但仍受到王安石变法的牵连,不得参与政事,不得自由活动。秀州毗邻他的家乡杭州,他在眺望家乡的间隙,想起了先帝神宗让他编制的《天下群县图》还没有完成……公元1088年,沈括捧着《天下群县图》被哲宗在汴京召见,赏赐缎百匹,恩典可以在秀州自由活动;此后沈先生就只有一个念头,回到老家杭州去,因为他早就在那里购置了一套大房子,并且取名“梦溪园”。

公元1089年,沈括的身体已大不如前了,回到杭州后无所事事,就整合创作了《梦溪笔谈》;得知苏学士也在杭州,他就欣然前去拜访……

苏学士我们是知道的,场面上的人,生性豪迈不拘小节,看到“老朋友”伛偻着瘦腰前来,释然的拿出东坡肉招待他!

沈先生我们是不大了解的,但面对苏学士的热情款待,他的瘦骨嶙峋的身体竟然在脸上表现出心宽体胖的意味来,他大口吃着肉小口尝着酒,全然忘了当年给老朋友的诗词“锦上添花”这一壮举。

那一天在夕阳孱弱的西湖上,苏学士指着不远处的断桥对沈先生放言,再过不久他要把断桥修缮,把西湖做成利国利民的水利工程;沈先生听完感慨万分,直了直老腰回复道:“做水利我是专业的,我来帮你吧!”

……

如果不提及乌台诗案,这两位国家图书馆走出来的全能型大师,定能为北宋留下一桩佳话!但有史料报道,据苏学士自己回忆,因为乌台诗案,他的家人匆匆毁掉他的很多手稿……

公元1095年,感觉自己在官场很不专业的沈括先生,在梦溪园度过了最后的时光。也不知道在最后的时光,沈先生反思这一生的时候,会不会羞愧于当年揭发苏学士~

04

再来说一说不是重点的故事背景。

前边说到梁山泊那一伙子人,一部分是被逼上梁山,但更多的是因为穷、想要吃饭上的梁山;那么你又好奇了,前边说了宋朝经济很繁荣,人均GDP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了,怎么还因为穷而上梁山呢?这里给大家简单的说一下,据统计北宋初期全国的官员不过万,但到了中期官员有三万多,北宋朝廷实行“恩荫”制度,就是退休后该官员依然拿着俸禄、其近亲还可以加官进爵……就是这个变态制度,让我们觉得北宋的政府待遇看起来还挺不错的,但其实北宋的基层员工清汤寡水苦的一比,这时候基层员工想要生活,他就要动动歪心思了。北宋的另外一项大支出就是军队,两个大的弊端,一是每年都要把各地训练有素的士兵调任至首都周围,称之谓禁军;二就是没有合理的退役制度,据说只要你能进了北宋部队,你的铁饭碗就可以一直捧到相应的年龄(比如说60岁)……如此一来,就造成了北宋繁荣的经济背后,积贫积弱的现象。

拿沈括先生来举个例子,出生在官宦世家,幼年时饱读诗书,十年寒窗后仍可以衣食无忧的跟着父亲周游名山大川,并且入朝为官,这是普通民众无法想象的事情。正如沈先生所认为的,他在官场的确是不专业的,如果你有时间去看看他的百科,会发现他涉猎的区域,囊括电气、网络时代之前的所有传统领域!这在那个崇文盛武的年代,实在难得,而这些完全得益于他官宦世家的身份,才让他有面面俱到的资本!

就是这样的沈先生,曾为百姓减轻赋税执意谏言,被贬下放;曾为黎民百姓,义然出使辽国,据理力争;也就是这样的沈先生,为了集团利益,坑害同事,挑起乌台诗案……

沈大括沈小括皆不是沈括

05

今天这里深挖了沈先生揭发苏学士这件事,绝对没有要声讨沈括的意思,只是想表达一些个人愚见:职场深似海,且行且珍惜。当年我在念念大弟的身上看清楚我在职场的格局,于是趁着一股子年轻劲儿,主动闪退……如果我一直在职厮混下去,现在估计也是一副没脸没皮的圆润模样!我庆幸自己钟爱文学,让我在与世的卑微中保留了棱角,活成了自己理想中的胚子;为什么是胚子呢,因为在理想中,我可以靠文字让自己活得尊贵,而现在,仅饱腹者也~

跟身边的很多朋友聊天,听到最多的就是他们抱怨领导、恼怒同事、无感于未来,但又因为父母、子女、高额贷款……让他们痛苦的扼守在职场无法脱身;对此我只能微微一笑,表示不懂这风情!今天特意写了这篇文章,代表我以后不想再听这些抱怨了,你们要学学苏学士,坚守岗位、不计较、有追求、把那些不合时宜都装进肚子里,酝酿成诗~

职场的鸡汤总是又毒又辣,我听说都是老板们花钱雇人写的,我也是个写手,有没有老板来约。

上一篇

中国有一座楼阁,邪气重重,怪事不断,八个大字让乾隆不敢再碰

下一篇

为何封胤禵为大将军王?看看康熙下的这步棋,真是妙啊!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