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叶适论“功利之学”,他打破了古代中国对商人的偏见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叶适论“功利之学”,他打破了古代中国对商人的偏见
收藏 0 0

本文系作者秋风飒飒路平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南宋有一个名臣、同时也是著名的经济专家叫叶适。一次,有一位老臣举荐了一个后生进朝为官,引得满朝百官一片哗然,就因为这个后生是商人的后代。要知道,自秦汉之后,重本抑末的理论就一直是封建正统的经济思想,长期处于统治地位。这种理论认为农业是富国强兵的根本,而工商业则只是末业,从事“谋利”营生的人向来为人们所不屑,社会地位也不高。所谓“无商不好”,就是对商人的一种偏见。尤其是汉朝初年,对商人更是多加困辱,曾明令禁止其子孙从政。所以,宁宗皇帝对此事也是一筹莫展。

叶适论“功利之学”,他打破了古代中国对商人的偏见

叶适雕像

这时,叶适站出来说,可以录用此人为官。虽然他是商人的后代,但是却很有才华,用人的第一原则是因材而用,而不同其出生。叶适说:“士农工商向来就是世代相传的,这对于国家并没有什么好处。如果朝廷能从各行各业中选拔出优秀人才为官,这对国家是十分有利的。而且古代也不乏从商人中选佼佼者做官的先例,工商之民同样应该享有被选拔的权利和机会。”他的这番话引起了朝中官员的深思。这时,有位大臣却站出来反对叶适的观点,说:“理学大师朱熹主张,只讲义理,不讲功利,在朝为官更不能讲功利,商人及其后代除了,只会言利,还会说些什么呢?“

叶适论“功利之学”,他打破了古代中国对商人的偏见

叶适舌战群臣

叶适淡淡地一笑:“不但不能忽视商人的作用,而且应该给予充分的发挥。只要方法使用得当,于国于民都有好处。”宁宗皇帝听了叶适的话,显出不悦。当时社会上好谈“心性”和儒家经典,朝廷中更是如此。君臣们偏安一隅,一起空发议论,脱离实际,不图光复北宋版图,不谋扭转颓废之策。他们反而会对叶适这种“以经济自负”、要富国强邦的人产生嫉妒和厌恶。皇帝只是择了挥手:“此事不要再议了,朕累了,退朝。”

叶适论“功利之学”,他打破了古代中国对商人的偏见

宋宁宗像

叶适知道自己并没有说服皇上,回到家里后还在考虑怎么办?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录用问题,更是关系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思想的大问题。他决定再次向皇帝说清楚这个问题。叶适的观点是,由于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自先秦以来就一直起着支配作用的传统经济观念已经不足以说明和解决现实生活中日趋复杂的经济问题。所以,不但要反对那些占据统治地位的程理学,摒弃的传统经济教条,而且应该大谈“功利之学”。但要向一个有抵触情绪的皇帝阐述清楚这种“功利”思想可不容易,如果采用“强硬灌输”的办法,那就是以卵击石;但是若只是泛泛之论,又难以引起皇帝的足够重视。

叶适论“功利之学”,他打破了古代中国对商人的偏见

叶适在思考怎么样劝谏皇上

叶适思虑良久,决定“曲线救国”。叶适决定写一份奏折,委婉地影响和改变皇帝的传统经济思想。在奏折中,叶适先虚写了一笔,说一个善于治国的君主应该“务实而不务虚,择福而不择祸”,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把“功利”和“义理”统一在一起,不能只是讲义理而不顾功利。没有“功利“的“义理”,对于国家的发展毫无用处。接下来,叶适便大谈古人是如何善于理财、如何言利。他说:“是故以天下之财与天下共理之者,大禹、周公是也。古之人未有不善理财而为圣君贤臣者也。”叶适以古人为典范,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们的理财观,从而论证出“言利亦是君子之所为”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后世历代帝王,有哪个不希望自己能够跟大禹、周公相比的?宋宁宗当然也不例外。

叶适论“功利之学”,他打破了古代中国对商人的偏见

宋宁宗查看叶适的奏折

他看了叶适的奏折之后,心想,既然大禹、周公都是注重理财之人,自己重商言利又何羞之有?不禁继续认真地看完叶适的奏折,暗自心动。叶适接着写道:后世之论认为“小人善理财“而“圣贤不为利”,实际上,这只是管中窥豹,虽然有可见全貌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叶障目的弊端。而圣贤之所以“不为利”,是因为不曾有人告诉他如何“为利“,如此导致圣贤认为“理财就是聚敛”,于是,为了避嫌就放弃理财的大权。而小人执掌理财大权以后,又大肆聚敛财富,涂炭天下无辜百姓。其实,这才是最大的不义和不耻。所以,商人的后代如果确实很有才华,皇上就应该启用。这不仅有利国家的发展,并且对皇帝的形象也十分有好处,别人看到会认为您在学大禹、效周公,如此“有利”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最终,宁宗终于接受了叶适的观点。叶适的主张为南宋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值得后世深深的思考与借鉴。

参考资料

《宋史》

上一篇

清宫十大著名画家作品集赏

下一篇

30年前的河源老照片,再不收藏就没了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