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蜀道:沟通关中与巴蜀的咽喉要道,乃北出蜀地的交通命脉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蜀道:沟通关中与巴蜀的咽喉要道,乃北出蜀地的交通命脉
收藏 0 0
蜀道:沟通关中与巴蜀的咽喉要道,乃北出蜀地的交通命脉

蜀道

摘要:三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处于一个特殊时期,战争频繁,带来的是蜀道的兴废繁复。蜀汉和曹魏围绕蜀道,尤其是处于蜀道核心地位的汉中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蜀道是沟通关中地区与巴蜀地区的咽喉要道,是北出蜀地的交通命脉。三国乃动乱之世,魏蜀对峙下的蜀道在频繁的征战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蜀道的兴废与中国历史的走向紧密相连。通过蜀道,中国历史出现了转机,向华夏之一统再一次迈进。

蜀道释名

提及蜀道,我们会联想到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不朽名作《蜀道难》。“蜀道”一词专指川陕古道究竟始于何时,学界莫衷一是。有学者认为蜀道之名始于先秦时期,有学者认为蜀道之名可能始于东汉时期。以上诸家都查找到了较为可靠的史料以支撑其观点,说服力颇强。通过对有关史料的考辨与分析,专指川陕古道的蜀道之名应始于两汉之际。《复上书止讨蜀》中说:“蜀道危险,栈阁败绝,丈尺之地,侧不保通。述性严酷,上下相思,须其罪恶执着,大呼响应之势也。”

蜀道:沟通关中与巴蜀的咽喉要道,乃北出蜀地的交通命脉

剑门阁

这里的蜀道专指古代从西安越秦岭,抵达汉中,再越大巴山、米仓山进入巴蜀地区的交通道路,同时也是专指川陕古道文献的最早记载。当时的隗嚣与公孙述分别割据了西北和西南地区,汉光武帝刘秀准备讨伐公孙述,但因巴蜀地区与关陇地区唇齿相依,若公孙述败亡,隗嚣必不久矣。因此,隗嚣极力反对发兵讨伐公孙述。在当时社会生产力较低的条件下,“蜀道危险,栈阁败绝,丈尺之地,侧不保通”应是真实的写照,以至于几个世纪后,唐朝诗人李白仍然发出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

东汉和帝时期,以治春秋学著称于世、官居要职的蜀郡成都(今成都市)人张霸病死于洛阳,临终时遗言于诸子:“‘今蜀道阻远,不宜归茔,可止此葬,足藏发齿而已。务遵速朽,副(负)我本心。人生一世,但当畏敬于人,若不善加己,直为受之。’诸子承命,葬于河南梁县,因遂家焉。”此史料之蜀道明确指出了是从东汉国都洛阳到成都的古道,这是见诸正史的可靠记载。

战争频繁下的蜀道

在中国战争史上,成功利用蜀道的大军事家是韩信,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谋略成为三十六计之一;在中国军事战略史上,争夺蜀道最激烈的时期是三国时期。诚然,蜀道史是一部三国战争史的缩影。三国时期,蜀道上战乱纷飞,民不聊生。从两晋南北朝后至元末明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传神地描写了诸葛亮“六出祁山”,最后将星陨落五丈原,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历史悲歌。文学以现实为基础,“六出祁山”从侧面流露出了曹魏与蜀汉争夺蜀道的激烈程度。

参考陈寿《三国志》、司马光《资治通鉴》等文献,得到以下重要信息:其一,以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金牛道为主的川陕古道在三国时期都已经开通并投入使用;其二,曹魏、蜀汉两大政权围绕蜀道的争夺异常激烈,尤以蜀汉最为显著;其三,蜀汉偏重于先图陇右,进而窥探关中的北伐战略,因而出兵北伐以远离关中长安的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为主,姜维任蜀汉大将军时,更是以祁山道乃至更西的陇西各道为主,这与曹魏南下伐蜀取蜀道北段偏东的近捷大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四,蜀道北段各道战争的频繁度远大于蜀道南段。究其原因,蜀汉远比曹魏弱小,曹魏拥有东汉十三州之中的九州,而蜀汉只拥有十三州之一的益州。

蜀道:沟通关中与巴蜀的咽喉要道,乃北出蜀地的交通命脉

刘备剧照

根据汉代划分州的标准,以人口和经济总量为标准,加之汉代政治、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南方为荆棘之地,蜀汉之弱小可见一斑,北伐多是以攻为守,加之蜀汉后期姜维数次北伐,蜀汉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削弱。建兴五年,诸葛亮率军北伐,临走时给蜀后主上了历史上著名的《出师表》,疏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存亡危机之秋也。”《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一书中将魏、蜀、吴三国的户数、人口、兵力都作过详细的统计,即蜀汉炎兴元年户数28万,人口94万,吏4万,兵力10.2万;曹魏景元四年户数52万,人口440万,兵力60万左右;东吴天纪四年户数52万,人口230万,吏3万,兵力23万。由此可见蜀汉远比曹魏弱小,甚至弱于东吴。

至此,诸葛亮先图陇右,再图关中的北伐战略,北伐多取用远离长安的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以至于未采纳蜀汉大将魏延的“子午谷计”的缘由就不言而喻。而曹魏主力攻伐蜀汉取蜀道北段偏东的近捷大道,盖因曹魏伐蜀汉的军事基地在长安,且曹魏以强攻弱,以大搏小,气势如虹,意在必胜之故。姜维任蜀汉大将军时,连年征战,蜀汉国力进一步下降,不得不多取祁山道甚至更西的陇西各道。蜀道南段的米仓道、金牛道因位于蜀汉统治核心地带,涉及较少。据《华阳国志》载:“德阳县,有剑阁道三十里,至险,有阁尉桑下兵民也。”说明金牛道在诸葛亮治理蜀汉时期有过大规模的整修。

蜀道:沟通关中与巴蜀的咽喉要道,乃北出蜀地的交通命脉

刘禅剧照

三国时期蜀道的兴废与历史的走向

三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处于一个特殊时期,战争频繁,带来的是蜀道的兴废繁复。蜀汉和曹魏围绕蜀道,尤其是处于蜀道核心地位的汉中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建安二十二年,曹操降张鲁,定汉中,因许昌耿纪、吉本反曹而返,留夏侯渊、张郃守汉中。法正对刘备说:

“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治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克之。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敌寇,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

法正之言,中肯而富有远见。刘备若占据汉中,可以此为屏障,护庇巴蜀,伺机关中;曹操若据有汉中,可以此为根据地,窥探巴蜀。清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亦云:“(汉中府)北瞰关中,南敝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形势最重。”因此,蜀道核心之地汉中成为曹操、刘备争夺的重中之重。争夺汉中、关陇之地必然经过川陕古道,政治、经济、军事力量较弱且处于守势的蜀汉必然破坏蜀道交通,以阻止曹魏大军压境。处于强势一方的曹魏为了攻伐弱势之蜀汉,必然要修整蜀道,以供给军事物资。这种兴废繁复,在战火不断的三国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蜀道:沟通关中与巴蜀的咽喉要道,乃北出蜀地的交通命脉

黄皓剧照

早在汉灵帝中平年间就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中原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蜀中相对安定,大批流民涌入巴蜀之地。据《华阳国志》载,“是南阳、三辅民数万家避地入蜀,焉恣饶之,引为党与,号‘东州士’。(刘焉)遣张鲁断北道。”东汉初平年间,益州牧刘焉阴谋割据巴蜀,“(刘)焉遣(张)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谷阁,杀害汉使。焉上书言米贼断道,不得复通。”刘璋继任益州牧后与张鲁关系破裂,张鲁阴谋割据汉中。直至汉献帝建安二十年,曹操亲率数万大军从陈仓道南下讨伐张鲁,因道路险阻,于是曹操“先遣郃督步卒五千于前修路”。

另据《三国志·魏书·孙资传》注引《资别传》云:“(曹操)数言南郑为天狱,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应有修褒斜道事宜,惜文献未见记载。魏、蜀对峙时期,诸葛亮为了实现“北定中原,复兴汉室”的宏图大业以及回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数次北伐。蜀道的修废再次频繁。据《水经注》卷二十七“沔水”条云:“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

蜀道:沟通关中与巴蜀的咽喉要道,乃北出蜀地的交通命脉

姜维剧照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魏)延大怒,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杨仪)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魏)延后。”魏明帝太和四年,曹真伐蜀,从子午道入,“深入险阻,凿路而前,……治道功夫,将士悉作”后因天气原因行军缓慢、军士斗志孱弱而退军。此后,曹魏景元四年,邓艾、钟会数路大军伐蜀,据《三国志·邓艾传》《三国志·钟会传》以及《金石萃编》载,曹魏对阴平道、傥骆道、褒斜道都有过一定规模的修整。

蜀道:沟通关中与巴蜀的咽喉要道,乃北出蜀地的交通命脉

刘关张兄弟

根据陈寿《三国志》、郦道元《水经注》等史料统计可知:三国时期褒斜道的修毁最为频繁,陈仓道、子午道、傥骆道、阴平道等蜀道主线也有所涉及;蜀道的畅通与否与中国历史的走向息息相关;曹魏景元四年,魏国大将钟会以四路大军分别从傥骆道、褒斜道、子午道、阴平道伐蜀,蜀后主降,三国那段叱咤风云的历史渐渐闭幕,向华夏之一统再一次迈进。

上一篇

官至宰相留清廉之名,但是他这样的清官比贪官更可恨

下一篇

荷马所属的年代,即公元前9—8世纪,黑暗时代末期(二)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