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历史上的官僚制:为什么官僚制问题重重却难以改革?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官僚制:为什么官僚制问题重重却难以改革?
收藏 0 0

我们上一讲的主题是君主制,我带你看了古代政治结构的顶层设计。今天,我们把镜头往下移一点,来讲讲官僚制的问题。

提起官僚制,我们一般都没有什么好印象,很容易联想到“官僚主义”“官僚作风”这些词。但是请注意,政治学上,官僚制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是指基于科层制规则的一套行政系统。所谓的官僚,并不是特指当大官的,或者作风傲慢的,而是泛指科层制中的行政人员。

不过,话又说回来,官僚制虽然不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它的弊端还是有目共睹的。比如,例行公事、做事刻板、形式主义、行政效率低下等等。那问题来了,弊端这么多,为什么不改革呢?

实际上,人类历史上针对官僚制的改革是很多的,但是成功的却很少,这是为什么呢?

官僚制和国家规模困境

这其实就牵涉到了古代社会的“国家规模困境”。通过前面的课程,你应该容易理解,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国家必须要有一定的规模。在古代社会的技术条件下,管理那么大规模的国家,就不得不依靠一套看上去有些刻板的官僚制系统。

所以,官僚制的问题其实是内生于“国家规模困境”的。打个比方,就像在互联网上,安全和方便是很难兼得的。你要是想确保个人的信息资产安全,密码就得长,但使用起来就不方便。这个问题在逻辑上是无解的。所以,官僚制的问题,不是官僚制本身的格局内能够解决的。

我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呢?具体来说,在古代,统治一个大国,意味着从首都到边疆的距离比较远,地方的多样性也比较高。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官僚层级也会比较多,君主监督官僚的成本也会高得惊人。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有两种策略选择。

  • 第一种策略是,授予地方官员较大的自主权,让他们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回应本地民众诉求,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这在政治学上,称之为“回应性”比较高。请记住“回应性”这个词,后面我们还会用到。但这样做的风险是,地方官员会不会借此机会营私舞弊、中饱私囊呢?甚至,统一的国家会不会因此走向分裂呢?
  • 第二种策略是,中央政府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基于一致性和标准化的原则建立“一刀切”的制度。这样做,固然毛病不少,但它解决了一个大规模国家的可统治性问题。

如果你是统治者,你会选择哪种策略呢?

采用第一种策略的,历史上不是没有。举例来说,唐朝一度为了强化边防,增加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让他们因地制宜地调动资源和制定政策,就是采用第一种策略。结果你知道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就来了。你看,一个国家首先要解决可统治性的问题,而不是回应性的问题。

面对“规模困境”的,不只是国家,企业也是一样。像麦当劳、星巴克这样的大型企业组织,他们首先考虑的就是一致性与标准化,而不是考虑不同国家市场的多样性。因为一致性与标准化,能够为一个大企业提供更好的可管理性。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条法则:很多时候,一个官僚制系统的可统治性与可管理性,要比它的适应多样性或回应性更重要。

难以破解的官僚制难题

然而,只要强调一致性与标准化,就必然导致例行公事、形式主义,甚至人浮于事等问题。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不好意思,在古代社会,这通常还只能在官僚制内部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想出来的对策,往往也是官僚制的套路。

比如,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用“考成法”来推动官僚制改革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例子。这里的“考成法”,“考”就是考核的“考”,“成”就是成绩的“成”。当时,各级官员们整天忙于应付各种文书、报告,都假装在做事情,但其实很多人就是在混日子。各种该办的事,往往也不了了之。

张居正的“考成法”改革,其实思路很简单:你们各级官员不是说自己在做事吗?好,你们倒是说清楚在干什么事啊。每件事什么时候干完,要么朝廷有规定,要么你自己定期限。总之,记下账来。

这样,一共是三套事务账簿,一套放在六部和都察院备查,一套送到六科,还有一套就由内阁来掌握。地方官员,你们办成一件、核销一件,到了期限还没办成,你就得给我一个说法。该奖,奖;该罚,罚。

其实,这就是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用基于目标管理的绩效考核。今天,这在企业里是很常见的。但是,就这么个简单的一刀切制度,居然把大明朝官僚体制的上上下下都搅得鸡飞狗跳。官员们都感觉,这日子再也混不下去了。一句话,这套做法就是一套有用的办法。

以今天流行的认知来看,组织变革搞一刀切,似乎不是一件好事情。但你想过没有,张居正还有别的办法吗?比如,张居正跟高级干部们开会说,现在要搞改革,你们各部门、各地方都拿出一套适合本部门、本地方的改革办法出来。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很可能是,底下会推出一些小修小补、装模作样的改革措施,但其实什么都不会改变。

这个故事揭示的另一个法则是:即便是官僚制导致的问题,也只能用官僚制的方法来治疗。

讲到这里,我就想到了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关于理想型官僚制的经典论述。

他认为,一个理想型的官僚制,应该基于几个原则,包括:

  • 等级制原则,就是下级服从上级的命令;
  • 专业化原则,就是不同部门进行专业分工;
  • 流程化原则,就是办事过程严格遵循程序;
  • 文书化原则,就是官僚制的决策命令依赖于一套文书系统;
  • 非人格化原则,就是所有程序、规定与政策不搞差别对待。

你看,每一条都在强调官僚制的统一性。统一性,是官僚制的基因。

破解官僚制困境的现代方案

看到这儿,你就理解了我前面讲的那个判断:只要“国家规模困境”在,官僚制的弊端就在。这是一个内生的、逻辑上无解的难题。

但是,如果“国家规模困境”本身被解决了呢?那当然,官僚制的问题也就看到了解决的希望。

比如今天,人类的经济、技术与制度有很大的提升,所以有了更多提升官僚制回应性的办法。

  • 第一个办法,是由普通民众来评价官员们的绩效。官员的压力不仅来自于上级,也越来越来自于民间。现代民主制之所以能这么做,其实也是社会与技术进步的结果。在互联网时代,这个效应更加明显。
  • 第二个办法,是降低决策的层级。在战场上,应该“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下命令”,还是应该“让远离战场的后方的人来下命令”呢?如果技术条件能做到中央不失控,前者当然是更好的办法。所以,地方自治是现代国家普遍采取的做法。
  • 第三个办法,是引入新公共管理的理念与做法。新公共管理是1980年代以来首先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场政府改革运动。

比如,美国国防部就曾推行这样的改革,主要做法是简化流程和下放权力。

在这场改革之前,美国国防部军队用房的管理手册有800页,改革后只有40页;改革前,军事基地建设的管理手册有400页,改革后竟然只有4页。甚至一位将军说,过去美国国防部“三分之一的国防预算都浪费在执行这些无用的规章制度上”。可见,原来官僚制的成本有多高,改革的效益就有多大。

政治学认知升级清单

好,我带你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内容。这一讲的主题是官僚制的基本逻辑,我们既讨论了为什么官僚制问题重重却难以改革,又分析了提高官僚制回应性的基本方法。此外,我还要提醒你注意两点:

第一,在政治问题上,如果你看到一件糟糕的事,但它一直存在,而且一直这么糟糕,那它很可能是一件更加糟糕的事情的替代品。

它的糟糕,只是为了避免更糟糕的情况出现而付出的代价。正如我们今天讲的官僚制,它的那些无法根除的负面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为了避免国家分崩离析而必须要承受的成本。

第二,如果你发现一个困境在逻辑上无解,并不是真正的无解。

只要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整个事情的逻辑结构被重塑了,解决方案也就自然浮现了。比如,我们今天说的,到了交通通讯技术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民主制的兴起、地方自治的扩展以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出现,都使得官僚制的回应性有了大幅提升。

好,第一模块讲到这里,我们讨论的都是国家本身的事情,但没有考虑到一种情形,那就是国家会不会陷入内乱或内战状态?一旦国家陷入内战状态,又是怎样的逻辑呢?这是我们下一讲的主题。

延伸阅读

最后,我要给你推荐一本书。我们前面讲到了新公共管理,如果你对这个主题感兴趣,你可以去读读美国新公共管理专家戴维•奥斯本所写的《改革政府》,你一定会有收获的!——包刚升《政治学通识三十讲》

上一篇

历史上真的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吗?街亭失守马谡潜逃后怎么死的

下一篇

这个宦官有何能耐,成为李克用的托孤之人,李存勖更视他为兄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