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大明王朝的官方外贸生意:连皇帝都赔进去了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大明王朝的官方外贸生意:连皇帝都赔进去了
收藏 0 0

在皇帝看来,外商到来只是进贡,并领取赏赐。而在外商看来,这是中国特有的贸易方式,虽然古怪,却可以让自己获利丰厚。

大明王朝的官方外贸生意:连皇帝都赔进去了

明永乐帝朱棣接见外国使节

在对外贸易上,明代绝对算得上一个笨到家的朝代。

开朝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于和尚,对于经济、金融、商业均一窍不通,在他手上建立的对外贸易制度却固化在整个王朝的血液之中,因而出现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

从唐代以来,对外贸易就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成分。特别到了宋代,政府更是学会了利用对外贸易来发财,建立了一系列的海外关税和专卖制度,将政府的收益最大化。

然而到了明代,虽然朝廷试图继承宋元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却由于无知,政府不仅无法通过对外贸易赚钱,还做一单赔一单,成了巨大的财政包袱,最后只好选择闭关锁国了事。

1

宋元时期,商船靠岸就是黄金万两

在宋代,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官员,都对海外船只的到来充满了期待。

在沿海各省,一旦发现有外国船只到来,地方官员立刻蠢蠢欲动,他们向上级申请开支,再派人到船上邀请船长、船员参加政府组织的聚餐,表示欢迎。地方官员与海外商人也称兄道弟,一派祥和的景象。

为了欢迎海外商人,政府甚至出台了法规,保护那些出事的外国船只。当有船遭遇飓风飘到了海滩,如果船主不在时,地方政府负责保护船只的财货。如果船主死了他的亲人来认领,也要帮助他们完成交接。

在中央政府层面上,皇帝甚至亲自下发空白诏书,让他的使者们带着诏书到南海诸国,根据情况填写,招揽生意到中国来。

当然,在一片重商的氛围下,政府有着不小的财政利益。

大明王朝的官方外贸生意:连皇帝都赔进去了

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在宋代,海外关税的税率是十分之一,一艘船停靠海岸,经过官府登记后,将十分之一的货物缴纳给政府,剩下的再展开贸易。

除了正常的税收之外,宋代还实行官卖制度,许多海外商品不允许民间买卖,只能由政府收购,比如玳瑁、象牙、犀角、乳香等物品,都是专卖品。即便必须专卖,但由于价格较为合理,形成了政府与外商双赢的局面。在专卖之外的其余物品,如果政府不打算收购,则由外商和中国商人进行自由交易。

这种贸易制度虽然不是完全的自由贸易,却由于中央政府的鼓励和各级官员的支持配合,运转良好。

到了宋代后期,随着政府敛财倾向的加强,另一种趋势已经显露。那就是,为了便于管理,将外贸向广州、泉州等几个重要港口集中,并禁止其他地区接待外国商船。为了避免本国商人的走私行为,限制本国船只前往海外。

这种倾向的出现,为中国海外贸易投下了一丝阴影。

但在宋元二代,由于皇帝仍然能够从对外贸易中获得大量的财政收入,虽然从制度上加以限制,但在精神上却仍然是鼓励贸易的。当地方官员们深刻地领会了中央的精神之后,并没有对外贸设置过多关卡,造成大的损害。

2

商人冒充使节,外贸变成进贡

到了明代,事情却发生了逆转。这个笨拙的朝代继承了宋元时期的制度基础,却没有继承宋元时期的贸易精神。

由于明太祖强调农业,轻视商业,明代各个边境的官吏不仅不鼓励贸易,反而限制贸易。他们认为,海外诸国与中国的贸易不是互利行为,而是皇帝的一种恩赐。

在这种思想之下,明代并未发展出一套良好的对外贸易规则,也没有想过从外贸中获利。在宋代,每艘船只的到来都意味着一笔丰厚的财政收入,但明代既不对海外船只征税,也不准海外船只自由贸易。

明朝皇帝认为,外国人远渡重洋到中国来,唯一的原因就是仰慕中国的德化,前来朝贡的。他们把所有海外的商团都当做外交使团,而不是做生意的商人。

假如一个老外想来中国做生意,他必须把自己伪装成外交使者,才会被获准将货物输入中国。输入中国后,还不能自由买卖,只能统一交给政府,算作贡品押往北京。而皇帝则会赏赐给这个“使者”大量的钱财,这些钱财不仅足以充抵货物的价值,还比通过自由市场买卖赚得更多。

在皇帝看来,外商到来只是进贡,并领取赏赐。而在外商看来,这是中国特有的贸易方式,这种贸易方式虽然古怪,却可以获利更丰厚。

至于私下的对外贸易,则是完全禁止的。这就使得官方垄断了对外贸易,成为现代贸易垄断的一个先例。

大明王朝的官方外贸生意:连皇帝都赔进去了

明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帆船抵福州港前来朝贡贸易情景图

除了东南沿海之外,在西北地区面向中亚内陆,一套类似的规则也建立了起来。从西域来的商人带着货物到达边境后,必须在嘉峪关外等待。当一位外国政府的使节经过时,商人们会要求加入使节的队伍,冒充使节的随从,然后才能入关。

由于有名额限制,跟随使节的商人又被分成两个层次。那些较大的商人被允许和使节一起到北京,将货物献给皇帝,皇帝会回礼给他数倍的赏赐;而小一些的商人则被允许在边贸市场上,或者更靠近内地一点的城市里把商品卖掉,他们赚得少一些,但也满足。

3

朝贡有利可图,日本人最会钻空子

明朝这种对外贸易方式的建立,让外贸对于政府来说,不仅不再赚钱,还成了一种巨大的财政负担。

由于赏赐价值总是超过货物本身,“买卖”做得越多,中央政府赔钱就赔得越多。不仅仅是商品价值问题,当商人跟随使节进入内地后,一路上的吃住行和安全都是各地的官府负责,照顾这些使节(商人)团也需要耗费大量的地方经费。

在这种制度下,海外不管是国王还是商人,都很喜欢到中国来朝贡。并不是他们对大明帝国有多么尊重,实在是因为买卖很划算。

许多国家甚至利用制度的漏洞来牟利。最会利用朝贡漏洞的是日本人。

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型国家,能够拿出来朝贡的东西只有工艺品、木材、刀具等少量物品。而明朝王公贵族最欢迎的却是东南亚的奢侈品,对日本人的贡品不感兴趣。

但日本又是一个特别需要海外贸易并且很擅长贸易的国家,明代限制港口、限制贸易次数,根本满足不了日本商人的需要。在制度漏洞的刺激下,日本商人冒充的贡团络绎不绝,并且大量地夹带走私物品,一份贡品之外,会有十倍的走私品藏在船中。而贡品的价格也屡屡被虚报,希望获得高额的赏赐。

当明朝政府发现了日本人玩的猫腻之后,就想办法应对。它一方面对日本的贡品大幅度压价,有时只给到日本人希望价格的六分之一,同时规定日本人不得频繁地进贡,每十年进贡一次,每次只允许两艘船、两百人。对于其他的国家,明政府往往规定两到三年一贡,对日本的单独规定在日本人看来显然是一种严厉的惩罚。

由于进贡需求得不到满足,日本人随即对中国的沿海地区展开了贸易和海盗攻势,中国进入了倭寇之乱频发的时期。

倭寇问题进一步刺激了中央政府,皇帝下达禁海令,禁止人民出海贸易,并正式断绝了除进贡之外的其他所有贸易形式。

大明王朝的官方外贸生意:连皇帝都赔进去了

《倭寇图卷》

4

不给足赏赐就开打,皇帝成阶下囚

在西北方向,明代的这套进贡把戏也引发了严重的后果。公元1449年,明英宗正统十四年,皇帝被俘的土木堡之变就与对外贸易有关。

这一年,皇帝在大太监王振的怂恿之下御驾亲征,与属于蒙古人远支的瓦剌人(现在叫做卫拉特人)作战。20万明军在太原附近与瓦剌人接触后溃败,向北京撤退。

在北京西面和北面,自古以来有两条主要道路,一条是经紫荆关到达河北易县,另一条经居庸关到达北京昌平。

在选择从哪条路撤回北京时,王振犹豫不决,丧失了最后逃脱的机会。当皇帝的大军撤退到土木堡时,被瓦剌人团团围住。此时,距离居庸关还有百里之遥。

土木堡处于高地之上,水资源缺乏,皇帝的大军饥渴难忍,掘地两丈都找不到水。瓦剌人的首领也先佯装撤退,皇帝立刻中计。在明军准备向南撤离时,也先杀了回马枪,将明军彻底击溃,20万大军瞬间消失。大太监王振、英国公张辅等大臣都死于乱军之中。

皇帝在太监喜宁的陪同下,向也先投降。

大明王朝的官方外贸生意:连皇帝都赔进去了

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

人们在感慨土木堡之变让汉人政权蒙羞时,却想不到这场冲突也是明代奇葩的外贸政策引起的。

瓦剌人喜欢中原地区的奢侈品,对绫罗绸缎、茶叶等的需求都非常大,而他们能提供给中原的,不过是些皮毛制品和牲口。如果双方有正常的自由贸易,那么瓦剌人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但他们却善于利用明代的朝贡漏洞。如同一阵风一样,瓦剌的王公贵族们争先恐后地向明朝纳贡,用不值钱的东西换取皇帝的赏赐,并逐渐发展成一种类似于勒索的形式。

瓦剌人的朝贡队伍也越来越庞大,早先的朝贡团只有几十人,后来则达到几百人,最后则有数千人之多。以前朝贡一年一次,后来则一年两次,每次来人,一路上各个地方衙门就要出人出力,提供马匹车辆、楼堂馆所,地方政府也叫苦不迭。

朝廷在赏赐上的花费也越来越高。皇帝受不了了,就变相地允许瓦剌人在边境做一部分贸易,不用把所有的贡品都带往北京。即便这样,还是有大量的瓦剌人涌入。

在土木堡之变的前一年,瓦剌人的首领也先又派了一个号称3000人的大型朝贡团前来。明英宗终于忍无可忍了。他严格核对人数,发现贡团的规模只有瓦剌人宣称的五分之一,于是叫人按照实际情况付账。

明英宗的做法激怒了也先,第二年,他派出了庞大的骑兵袭扰明帝国边境。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决定亲征,这才有了土木堡之变。

对外贸易这个让之前所有朝代受益匪浅的领域,到了明朝皇帝手中却如同噩梦,无所适从。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经济、金融上的无知有关。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就是农业社会,农民种田,政府收取农业税,以此维系朱氏江山。至于别的经济领域,他既不感兴趣,也无能为力。

大明王朝的官方外贸生意:连皇帝都赔进去了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

纵观明朝的外贸史,是一段不断加强控制,却越来越扭曲的外贸史。最初政府既想控制对外贸易,又想“怀柔远人”,结果将宋元时期的对外贸易制度弄成一种古怪的朝贡制度,这种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畸形化,造成了更多的问题,不仅无助于政府财政增收,反而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变得越来越滑稽。

由于你朝贡、我赏赐是显而易见的亏本买卖,明朝对于商业和贸易的态度愈加敌视,并最终把中国送入了闭关锁国的轨道。当这样的保守思维固化到人的脑子里时,整个社会对海外世界都充满了偏见和敌视,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完全扭转。

而随着国力日渐强盛,不少人又开始盼望重现“万国来朝”的上国气象。譬如前些年屠洪刚唱了首歌叫《精忠报国》,结尾一句是“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真令人有不知今夕何夕之感。

上一篇

共和国的护国利器,制式50多年的62式望远镜

下一篇

"魔鬼雪绒花"德国山地第一师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