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甲午海战惨败——李鸿章和丁汝昌为何两次前后矛盾?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甲午海战惨败——李鸿章和丁汝昌为何两次前后矛盾?
收藏 0 0

中日甲午海战,是压到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使之前一直沉醉于洋务运动“巨大成功”的清廷领导者猛然醒悟,原来“自强富民”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关于甲午海战背锅的人,主流有两个选择,第一是慈禧太后,因为修了著名的园子,而没给军费;第二就是李鸿章,因为“避站保船”的四字方针,使北洋水师被窝在威海卫之内终被日军全歼。

第一个矛盾:丁要出战 李不允许

本文不想探讨第一个背锅人,因为我认为这个明显就是转移注意力的说法,战前北洋水师已经6年没有购过军舰了,难道一直在修园子?

那么就来探讨第二个,李鸿章到底是怎么指挥的?他的战略方针到底是怎么样的?

北洋水师实际的指挥员有两人,一个是李鸿章,因为北洋水师是他数年的心血,也是强大的政治资本,可以说下了血本。第二个指挥员当然是丁汝昌,他是实际的指挥者,是战争的亲历者。

甲午海战惨败——李鸿章和丁汝昌为何两次前后矛盾?

人们总愿意将大锅甩给慈禧太后,其实我觉得面对历史的洪流,没有某个人能够付得起这个责任

如今的观点往往将锅甩给李鸿章,而对丁汝昌却充满同情,树立了一个温和敦厚、赤胆忠心的形象,还为其立了雕像,这难免有点过于扯淡了(我个人观点:从来不认为北洋水师的将领是民族英雄,欢迎来辩)。

甲午海战惨败——李鸿章和丁汝昌为何两次前后矛盾?

丁汝昌雕像,这个有点扯,他的私生活是既不自律的,搞房地产、开夜店,大发横财

之所以说李和丁在甲午海战期间前后矛盾,要划分为两个阶段,战前和战后。

先说战前,甲午海战的导火索是日本率先插手作为清廷属国朝鲜的事务,随后清日同时出兵朝鲜,但日军并未占到便宜。但无故打了我的小弟,这已经是公开的挑衅了,而随后日军的一系列举动,让各国认为清日(我不愿意用中日,因彼时之中国非今日之中国,不可混为一谈)一战已不可避免。

这时候,李和丁的不同主张出现了,意见完全相反。

1894年6月24日,镇远舰管带林泰增致电丁汝昌:事至今日,已无可闪避,不如制敌先机,予敌人以迎头一击,挫其锐锋。丁汝昌同意并转电李鸿章,李鸿章却回电:日虽添军,谣言四起,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李鸿章的态度明显有点烦,潜台词是对方还没怎么样,凭什么打人家?

甲午海战惨败——李鸿章和丁汝昌为何两次前后矛盾?

晚清重臣,一直殚精竭虑,有私心,却也始终为清廷续命,但绝不可一概而论其人

随后,丁汝昌短时间内请战一次,请求率队出巡示威一次。李鸿章认为丁的想法不过是摆样子吓唬人,没卵用,并质问丁:人皆谓我海军弱,汝自问不弱否?这次的回复明显有点火了,大白话就是问丁,你总说打打打,能不能打你自己心里没点B数吗?

丁汝昌不久后依然再提主动出击的事,想趁敌不备,取得主动权。但李一概拒绝了。

为什么李鸿章在开战前就一直如此被动?看上去确实完全符合“避站保船”的战略方针。不仅如此,清廷也一直在督促李鸿章加紧准备,随时开战。

按说李鸿章不该如此保守,上下都在请战,直接干他娘的得了,但李一直非常清醒。对北洋水师的了解李比谁都清楚,因此他给朝廷的回复是:查北洋铁快各舰,堪备海战者只有八艘,余船尽供运练之用,近数年来,部议停购船械,未能续添。而日本每年必添铁快新船一二艘,海上交锋恐非胜算。

李几句话就说到根儿上了,那意思就是打容易,但恐怕是打不过的。其实李还有潜台词,一旦先动手,再打不过,烂摊子谁收拾?

因此,李一直寄希望于洋人能够调停,避免直接开战,既保存颜面,又不会被各国发现北洋水师实际上的孱弱不堪。

第二个矛盾,李命出战 丁一味死守

第二个矛盾自然就是黄海海战之后,北洋水师退回威海卫,直至被日军全歼期间,李数次电命丁或出战,或出巡,以警示日军。

甲午海战惨败——李鸿章和丁汝昌为何两次前后矛盾?

身穿黄马褂时意气风发的留影,丁作为舰队的最高指挥者,我个人认为是不合格的

9月23日,李鸿章电示丁汝昌:须设法预备支持,即不能远出,须傍口外游巡,使彼知我非束手也。

9月28日再电:督催修理各船早竣,以后专在北洋各要口巡击,倭犹有忌惮也。

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又反复致电丁:师船速修,择其可用者,常派出口外,靠山巡查,略张声势。雷艇应往小平岛及附近旅口各处梭巡,均勿违误。

同时,催促丁:定、镇、靖、济、平、丙六船,必须漏夜修竣,早日出海游弋。面对丁据不出战,李甚至极其严肃的质问:现船全数伏匿,将欲何为?

日陆军登陆之后,李一再要求丁的舰队出巡为陆军声援。

清廷陆军节节败退,李电丁:若水师至力不能支时,不如出海拚战,即战不胜,或能留铁舰等退往烟台。

甲午海战惨败——李鸿章和丁汝昌为何两次前后矛盾?

丁汝昌参观英国皇家海军的画像,不知道那时他可曾想过自己的结局?

面对陆军一直失守的局面,李濒临崩溃,电告丁:万一刘岛不保,能挟数舰冲出,或烟台、或吴淞,勿被倭全灭,稍赎重愆。

可以说一直到最后,李始终希望丁能够率队出战,哪怕打不过能逃出几艘也好,但丁始终未曾出战。

丁给李的回复我不一一罗列,但在全军覆没前,面对李奋力突围的命令,丁的回复是:海军如败,万无退烟(台)之理,惟有船没人尽而已。丁已经看明白了,并做好了全军覆没的准备。

甲午海战惨败——李鸿章和丁汝昌为何两次前后矛盾?

都认为修园子导致北洋水师没有军费,我个人觉得这不过是原因中最小的一个

此时的丁为什么坚持避而不战?

其实李丁二人的角色此时已经对调了,战前李对于舰队的预判是正确的,能不打就不打。战后一再催战,尤其最后就怕全军覆没,其实还是想保留一些海军的火种,这个火种对于李来说尤其重要,于公是为清廷海军留下一点力量,于私不想自己的心血和政治资本彻底付诸东流。

而此时的丁汝昌经过黄海一战,对于舰队的情况远比李要了解,舰队的后勤保障、弹药运送、官兵心态已经全部出了大问题,尤其舰船的维修,黄海一战之后一个多月都没有修好,人力物力均不支持了,纵然出战也是枉然。

甲午海战惨败——李鸿章和丁汝昌为何两次前后矛盾?

翁同龢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在北洋水师这事上,他肯定是没少整事,书法倒是很有名气

其实按照结果来看,退守威海卫的北洋水师如果拼死突围,以镇远、定远怪物级的铁甲,暂时逃脱应该不难(最后两舰被围攻也没有被击沉,一艘自沉一艘被俘),但与大势已毫无意义了。

人们愿意追究这次海战谁应该是主要责任人,其实可以说都有责任,也都没有责任。有责任是涉及战争的每个人均有不同程度的问题,说没责任,是因为清廷已成强弩之末,战败实在是大势所趋,短暂的洋务运动带来的“同治中兴”,不过是自娱自乐,时代的车轮必将落后碾成齑粉,然后飘散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上一篇

北洋军阀之间宽容大度的争斗作风,是因为仁慈吗?

下一篇

除却“汉初三杰”,帮助刘邦打天下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