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北洋军阀之间宽容大度的争斗作风,是因为仁慈吗?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北洋军阀之间宽容大度的争斗作风,是因为仁慈吗?
收藏 0 0

“袁世凯死后,北洋系四分五裂,群雄逐鹿,无论哪一个派系的首领,都无法达到袁世凯在世时那种影响力,都没有能力消灭对方。正是这种能力的不足,形成了这种留后路、宽容大度的斗争作风。如果真正一统天下了,那时对对手的宽容大度,才是真正的大度呢。”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奉、皖三大派系,此外还有各省的实力派军阀,大军阀之间会因为争夺中枢政权而大动干戈,而各省的小军阀,也经常因为争夺地盘大打出手。

但是打归打,打的目的主要是让对方认怂,并不以消灭对方为目的,一般只要认输下野就没事了,然后胜利方将对方部队改编下,地盘也分下(很多时候这些事都是合伙干),皆大欢喜。

即使失败方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变成了胜利方,也是这样,只要认输就没事了。很少有猛追穷寇、赶尽杀绝的情形。

尤其是四川的军阀,将这种不追穷寇、宽容大度的战斗作风,提升到了一个其它军阀无法企及的新高度。

四川由于护国战争的原因,境内有滇军、黔军两种客军,还有北洋军阀的势力,本地势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谁也不服谁,没能形成一呼百应的大头领,情况非常复杂,特别乱。

北洋军阀之间宽容大度的争斗作风,是因为仁慈吗?

四川军阀士兵形象

司令、师长满天飞,有个百八十人,几十条枪,就自封司令,被老百姓调侃为兵比枪多,脚趾头比子弹多。

几乎天天有干仗的,你打我我打你,打来打去。

四川人幽默诙谐的天性,也在这些争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非常有人情味。

比如打赢了的,经常会带着礼品去拜望对方父母,安慰一番,然后打电报给打输了的,不要跑了,我又不追,家人都平安无恙,都由小弟侍奉云云。

北洋军阀之间宽容大度的争斗作风,是因为仁慈吗?

出川抗战后的川军

还有更搞笑的,部队在城外大打出手,双方主帅却在城内打麻将,城外胜负已分时,胜方主帅会对哭丧着脸的败将说:“输了有啥子嘛,老子明天聘你做高等顾问!”

非常有喜感。

即使那些大军阀,为争夺北洋政府的控制权,大动干戈,基本也是点到为止,下野认怂就没事了;双方士兵也不是咬牙切齿地下死手,破坏性并不大,就像直奉战争这种动员几十万兵员的大仗,打上八九天,士兵的总伤亡率也就在百分之二左右。

北洋军阀之间宽容大度的争斗作风,是因为仁慈吗?

北洋军阀士兵

北洋时期也出现过一些极端的个例,比如孙传芳杀施从滨、张宗昌杀郑金声(这两例都是

“杀降”),徐树铮杀陆建章(因为政争),巧合的是,这三人最后也都死于仇家之手。

而对于施剑翘(施从滨继女)和郑继成(郑金声继子)为父报仇刺杀孙传芳和张宗昌,当时的社会舆论表现出了一边倒的同情,也说明这种在军事斗争中的极端行为是不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

北洋军阀之间宽容大度的争斗作风,是因为仁慈吗?

孙传芳剧照

于是就有了一种说法,认为军阀之间的这种穷寇莫追、网开一面的大度作风,是古风尚存,表现出了一种雍容大度,甚至有了些春秋时期贵族之间征伐的味道。

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其实不然。

整个北洋时期,当时有可能统一全国的(只是有这种可能),只有袁世凯。

北洋军阀之间宽容大度的争斗作风,是因为仁慈吗?

袁世凯

袁世凯死后,北洋系四分五裂,群雄逐鹿,无论哪一个派系的首领,都无法达到袁世凯在世时那种影响力,都没有能力消灭对方。

正是这种能力的不足,形成了这种留后路、宽容大度的斗争作风。

如果真正一统天下了,那时对对手的宽容大度,才是真正的大度呢。

上一篇

客观了解义和团,它改变了中日俄百年格局

下一篇

甲午海战惨败——李鸿章和丁汝昌为何两次前后矛盾?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