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我的应许之地》(二)建国后的以色列为什么没有摆脱殖民性?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我的应许之地》(二)建国后的以色列为什么没有摆脱殖民性?
收藏 0 0

第二部分

不过,你可能会想,犹太人为了开辟自己的国家,迫不得已使用一些军事手段,这好像也可以理解。目的达到之后,情况应该就好转了。但真的是这样吗?恰恰相反,在以色列1948年建国后,这种殖民行为非但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这就到了本期音频的第二部分,以色列立国后为什么没能摆脱殖民性?这种殖民性又给今天的以色列以及今天中东的地缘政治,带来了什么样的恶果?要理解这些问题,咱们需要先回到两个具体的场景中,一个是吕大大屠杀,一个是犹太人的定居点。

先说吕大。吕大大屠杀发生以色列建国后一个多月。可以说,以色列是前脚建国,后脚就跟着打仗。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正式建国。但是,以色列建国之日,也是中东乱局开始之时。因为老对头阿拉伯人不买账。阿拉伯国家的联军南北夹击,新生的以色列危在旦夕。当时有个说法,因为大兵压境,以色列的开国典礼只持续了半小时。有人还提议把大家签完字的以色列独立宣言的原稿,存到英国的巴勒斯坦银行中,免得这个新国家死在襁褓之中,子孙后代连个历史文献都没有。

此后发生的阿拉伯联军攻打以色列的战争,就是第一次中东战争。但这不是我今天要讲的重点。重点是在战争中的一场屠杀。

这场屠杀发生在巴勒斯坦中部的铁路枢纽城市,吕大。在以色列建国之初,吕大这座城市还被阿拉伯人掌控。

1948年5月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根据联合国的停战协议,交战方从6月11日开始休战28天。就在战争的休战期,新生的以色列以国家名义发动了征服吕大的行动。这本书说,是以色列开国总理本·古里安提出了征服计划。7月11日,以军用闪电战攻进了吕大的市中心,随后射杀了100多名阿拉伯平民,其中包括女人、老人和孩子。第二天正午,以军士兵在吕大城内的小清真寺一带,又射杀了200多平民,屠杀持续了30分钟。这就是吕大大屠杀。

而屠杀过后,前方指挥官请示本·古里安,该怎么处置城里剩下的阿拉伯人呢?这位总理信手一挥,抛出了四个字:驱逐他们。于是吕大城里的阿拉伯人开始拖儿带女,背井离乡。驱逐行动的指挥官叫伊扎克·拉宾。如果你过去经常听新闻的话,可能会比较熟悉这个名字。这个拉宾后来当过以色列的总理,是中东和平进程的主要推手,再后来1995年遇刺身亡。

《我的应许之地》(二)建国后的以色列为什么没有摆脱殖民性?

本·古里安

就这样,刚刚摆脱了纳粹屠杀的犹太人,又在巴勒斯坦的吕大城,制造了针对阿拉伯人的屠杀,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只是,以色列建国之前,犹太人在巴勒斯坦采取的是占领加驱逐的行动,而建国以后,新生的以色列给这种驱逐行动加入了屠杀平民的情节。

屠杀过后的驱逐行动中,成千上万的阿拉伯人排成长队,被赶出家园。书上说,在吕大市郊的检查站,以色列士兵以安全搜查为名,强迫阿拉伯人交出现金、手表,还有珠宝。他们还对流亡中的阿拉伯女人上下其手。骚乱的人群中,孩子们在大嚷,女人在尖叫,男人在流泪,场面混乱凄惨。一些恰好到了分娩期的妇女也被强迫离开。有的女人在流亡的路上,跪着生下了自己的孩子。

以色列的学者们后来对这段历史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有人为政府辩护,说战争中这种情况在所难免;但也有人骂不绝口。本书作者的态度非常坚决,他说,“真相就是,犹太复国主义不能容忍吕大”。他甚至说,吕大的行动让犹太复国运动变成一条现代的恶龙。

那这条现代的恶龙又是怎么改变了今天的以色列,改变了今天的中东局势呢?这就到了这部分,我要跟你说的第二个话题,也是一直到今天都争论不休的话题——定居点。

什么是定居点?现在说的定居点,主要是以色列人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建立的非法定居点。这些定居点经常发生爆炸、袭击。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既然这些地方这么不安全,以色列人为什么还要去占领呢?联合国几乎所有的成员国都在谴责这种占领他国领土的行为,但以色列为什么就停不下来呢?要理解这个问题,就要先看看定居点是怎么来的?

《我的应许之地》(二)建国后的以色列为什么没有摆脱殖民性?

犹太人定居点

以色列的定居点运动之所以会出现,与两次中东战争有关。一次是1967年的“六日战争”,也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这场仗打了6天,以色列大获全胜,占领了不少阿拉伯人的领土。那时候以色列建国还不到20年,战争检验了这个新国家的综合实力。打了大胜仗,整个国家群情激奋,犹太人骄傲而自豪。

但仅仅过了6年,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也就是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被阿拉伯联军劈头盖脸,打了个措手不及。虽然最终以军挽回了局面,但国家在战争中几乎遭遇灭顶之灾。这种巨大的挫败感引发了以色列人对本国政府,也就是工党政府的强烈不满。一些激进的组织借机向政府施压,要求在被占领地区兴建犹太人定居点。

我们今天可能想不通,犹太人已经实现了建国梦想,为什么还要再去占领别人的土地?而且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殖民主义早就进了历史的故纸堆,世界上怎么还会有这么违背历史潮流的事情出现?

但是,在当时的以色列,这种主张不但堂而皇之地提出来了,而且这种开历史倒车的行为还得到了强大的民意支持。这就不得不说,定居点背后隐藏的一套现代犹太复国主义的潜规则。

早期犹太复国先驱们来到巴勒斯坦,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披荆斩棘,在峡谷和荒原建立一个又一个的定居点,他们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终的结果也证明,他们成功了。那么到了1973年赎罪日战争后,以色列人遭遇了巨大的挫败感,这个时候,年轻的一代犹太人要复兴犹太复国先辈的精神,要在国家危难之际积极行动起来,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很合理的决定。

但是,换个角度想想,这个决定其实犯了一个严重错误。简单说,他们错在暴露了早期犹太复国主义的两个隐秘的盘算。首先,早期犹太复国主义者想要建立一个犹太人占主体的国家;其次,他们小心翼翼地与殖民主义保持距离。为此,他们把自己占领加驱逐的行动,打扮成犹太人的民族解放运动,非常有节制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他们虽然制造了吕大的灾难,但尽可能地把这段历史藏起来。他们励精图治、建设强大的犹太国家,是希望用自己出色的执政成果来掩盖早期的殖民性,向世人证明,“你看,我们犹太人统治这里,比你们阿拉伯人管得好吧?”

但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定居点运动,把这一切都打翻了,而且带来了新的恶果。

  • 首先,定居点是一种占领。这种行动在表面上是在追随先辈们的脚步,但它不但不能帮助解决以色列与周围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会警醒世人去翻犹太殖民主义的旧账,使以色列“去殖民化”的努力化为乌有。
  • 其次,早期的犹太复国先辈们采取占领加驱逐的方式,换来一个犹太人占主体的国家。但今天还能再去驱逐定居点周围的阿拉伯人吗?如果不能驱逐,那么那些深入到定居点的犹太人是更加安全了,还是更加危险了?早期犹太先辈们为驱逐阿拉伯人付出了巨大的道义成本和战争代价,今天以色列的年轻一代还能承担起这个后果吗?没有人有信心。
  • 第三,犹太复国先驱为以色列明确了国家的边界,但定居点运动打破了这个确定的边界。犹太人要继续扩张到什么程度?对这个问题,周围的阿拉伯国家心里没底。这种对未来的巨大的不确定性,模糊了中东地缘政治的边界。面对一个不能确定的未来,所有人必须时时防范,必须时刻准备着战斗。

不过,不得不说,以色列的政治家中是有明白人的。这本书上说,当那些激进的年轻人发起新的占领运动的时候,以色列时任总理,就是著名的果尔达·梅厄夫人,她最初是坚定地拒绝了这个请求的。但梅厄夫人顶不住赎罪日战争之后以色列国内对政府的不满,她最终妥协了。当时有一个戏剧性的细节。激进组织要在占领区兴建新的定居点,消息报给了以色列国防部。国防部长西蒙·佩雷斯半推半就。他到半夜了指示政府军,别主动帮助定居者,但也不要驱逐他们。这等于是以色列政府对定居点运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这样,开弓没有回头箭,定居点运动就像一辆战车,裹挟了巨大的民意,把中东的地缘政治拖进了一个不确定的深渊。这也是为什么作者沙维特说,定居点已经是套在以色列脖子上的绞索,其非法性就像癌症一样,从一个器官扩散到另一个器官,直到危害整个身体。

上一篇

封神榜,五行之术闻太师为何战死绝龙岭下

下一篇

太可惜!宋神宗倾举国之力,几乎灭掉西夏,却在灵州城前功尽弃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