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读历史,明心智,论隋唐中央政制与厘革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读历史,明心智,论隋唐中央政制与厘革
收藏 0 0

读历史,明心智,论隋唐中央政制与厘革

隋承魏晋南北朝之混乱局面,尤其在中央政治制度方面,贡献殊大,可以说是处于厘整时期,其具体变化可以分为下列几点说明。

三省制之厘整与演变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开始发展,但职司之分合,省与省及省与诸寺间之纠葛颇多。例如南朝政多出于中书,北朝则政多出于门下,其间亦颇有畸轻畸重之不同。至隋一天下,厘革为中书(内史)出令,门下(纳言)审议,尚书执行。其时之政事堂则属门下而成为政治重心,似仍沿北朝政出门下之风气而来。但大体上,三省已成为中枢鼎立政局之机构。但此局面至(唐高宗)永淳以后,逐渐变化。

读历史,明心智,论隋唐中央政制与厘革

唐高宗

一、中书依君主左右而掌诏令、文书之出纳,其地位亲信,故随君权之增大,中书省事任遂重。门下的审议职权,本有中古贵族控制君权之作用,到此时君权既逐渐增大,而贵族之势力又逐渐式微,事实上其职权变为空虚。政治重心既移于中书,故在永淳二年,中书令斐炎遂以政事堂移于中书省。于是门下省之实职遂为中书所侵并,而门下省之存在,仅具形式而已。

读历史,明心智,论隋唐中央政制与厘革

中书省官印

二、尚书都省自唐废尚书令以后,左右仆射成为真宰相,唐高祖武德至武后长安四年以前,得议政事。但自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参知政事、同平章事等各种敕加之名号所组织之新君主幕僚制度发达后,由于习惯累积之结果,左右仆射照例亦须带同中书门下之名,其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参知政事等名者,遂不得入政事堂议政而失其宰相地位。如豆卢钦望自开府仪同三司拜左仆射,因不言同中书门下三品,而不敢参议政事,即为一例。其后虽诏加军国重事,但一般普通军国政务,则仍不得参与谋议。至睿宗景云中,韦安石除左仆射东都留守,不带同三品。以后仅除仆射者,非真宰相,遂为故事。至此尚书都省完全成为奉承之公文收发总机关而已。而三省鼎峙之中枢机构,其实质之转移,乃三省制度之一变,亦即政事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而集于中书一省。其转变之时代,乃初唐开始转入中唐之时期。

读历史,明心智,论隋唐中央政制与厘革

唐朝百官

中央政务机构之厘定

尚书六部组织在南北朝时,尚书诸曹与诸寺间之职权,时多分合缭绕;门下省的职权与诸卿诸寺之间亦有同样现象。至隋代加以根本之厘整。如分行政务之尚书诸部,前代官名曹数之变易增减,颇无定准,至隋文置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尚书,旋又改度支为民部,都官为刑部,每部分领四司。唐因之,分行次第渐确定为吏、户、礼、兵、刑、工,所管四司,均以本行名僻为头司,余为子司。其官司之制置,经隋炀之整理,各部均置尚书一人,而以侍郎副尚书,各司置郎中员外郎与主事等员以分其职。唐因之而略有增省,故诸司与诸监之整理,亦自隋而立其规模。我国教育行政之独立发展,可说自此始。门下省本为侍御职掌发展而来,至隋尚领殿中局监掌诸供奉。炀帝即位,始分门下、太仆二司,取殿内监名以为殿内省,而门下省始纯粹为审议之机关。其余诸寺诸监,在前代每与尚书诸曹以及门下省职缭绕不清者,亦于隋文时开始整理,大加厘革于隋炀,因袭损益于初唐。其官司之制置,自少卿以下诸员职,亦自此比较成为确定组织。故就中央分行政务之机构而论,尚书六部组织确定于隋,此下沿袭至明清,本质上没有变化。而诸寺诸监后代相沿虽有改并废置,但与尚书诸曹不复有缭绕不清之现象,实始自隋代。

读历史,明心智,论隋唐中央政制与厘革

隋文帝

新君主幕僚制度之产生

宰相制度发生变化,此种情形滥觞于隋而盛于唐,中唐以至五代更为普遍。隋时内史、纳言为真宰相,但同时亦以他官参与,如柳述为兵部尚书参掌军机事,杨素为左仆射与高颎专掌朝政,裴矩、裴蕴均以黄门侍郎知政事。至唐代,此情形更为普遍,君主可以用参掌机务、参知机务、参掌机密、参议朝政、知政事、参知政事、兼知政事、知门下省事、同掌机密、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朝章国典、参议得失、同知军国事、平章军事等各种名义敕加臣僚,使其得以参与最高级的谋议,而形成君主最高级的幕僚制度。此制之初起及其发展初期,并无固定形态,各种名称均临时随敕而来,员数亦无定制;但稍久惯积之后,便逐渐向制度化之途径演进。于是逐渐有一部分名称比较常用与渐趋固定,如平章事、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知政事、参知政事等,渐次较其他官名习用为多;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后更取得品位,进而至于升品。且员额方面,也随而有固定员数。自中唐以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逐渐成为四员之常额。又自宫殿馆院诸内职发达之后,首相带太清宫使;次之相带弘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之制度,亦渐次成立。而前此在法定方面,具有真宰相地位之三省长官,实权方面渐见卑落,甚而仅居幕僚奉承地位者。可见三省制在唐代并不是在政治上发挥长久影响力之一种制度。

读历史,明心智,论隋唐中央政制与厘革

唐朝宰相魏征

中唐后诸院馆之发展

中唐以后,诸院诸馆之发展,亦影响到上述之中央政治制度。考诸院诸馆之制置,最初或本为宦官于禁中典掌枢密(枢密院),或为宣达特殊懿旨与主掌禁中财物(宣徽院),或为君主游憩与文学待诏供奉之所(翰林院),或为君主之书斋与侍读之地(弘文馆),但由于依附君主权力与亲近关系,而逐渐取得政治上之重要地位。

读历史,明心智,论隋唐中央政制与厘革

唐朝

自中唐以下,诸院诸馆之职权与组织逐渐扩大,在中枢政制中占显著地位。如枢密院起于内官居中典掌军机文书,元和中,内官典枢密刘光琦与内官梁守谦等,即已招权揽事,宰相颇加容忍,其后又逐渐加以朝服仪式。此情形发展至五代时期,则组织愈大而任事愈重,且多以读书人为之。五代晋天福中,虽曾一度废枢密院以其事委中书,但至开运元年依旧复置。其组织方面有使、副使、判官、学士与其他员吏,与中书对掌大政;而其亲密与重要则过于中书。如翰林院初本为阴阳、相士、射覆、棋格五等各色技艺之待诏所,也可以说是皇帝之娱乐场,而文学之士不过其中一种而已。

读历史,明心智,论隋唐中央政制与厘革

五代浮雕

总结

但发展之结果,渐成为文学人士之贮备所,白麻草制皆出其中,君主政令亦质其谋议,而中书舍人专掌诏诰之职掌遂为其所移。五代晋天福五年虽罢翰林学士院,以其公事归还中书,但至开运元年复置,且更进而逐步发展,翰林学士之朝服班序、禀给、入直、起居等各种制度仪式亦相继成立。自后翰林院之制置,历代相沿相革,在中枢政治中占极重要地位。又如宣徽院,其始不过内官居禁中掌财物或经理宣达君主之特殊恩赐与懿命者。中唐以下,如宣徽南院使王居方等已颇能影响禁中,甚而参与皇储废立之事。至五代时,宣徽院使之品位仅次于枢密使,仪制上渐具栏笏,组织上则供奉宫殿值人数已多。下至宋元,此制又成为中枢之重要机构。其余诸殿诸馆学士之设立,亦多兴起或特别见重于唐五代时期。此种新制度之产生,一方面分解并代替了旧有之中枢制度,另方面却又具备着宋元诸代政制之胚胎。故就隋唐中央政制而论,隋代与唐初是对前代政制相继厘整时期,中唐以降至五代则又为新制产生与急速演变发展之期。

上一篇

南宋轶事:男儿无血性,女子受奇辱

下一篇

比起王莽,秦始皇才更像一名穿越者。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