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随葬的器物明器的由来,不止是在盗墓小说里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随葬的器物明器的由来,不止是在盗墓小说里
收藏 0 0
随葬的器物明器的由来,不止是在盗墓小说里

古文献中常常出现“明器”这个词,现代词典中多将“明器”释作“冥器”,即随葬的器物,将两者等同。如《汉语大词典》“明器”条:“即冥器。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一般用竹、木或陶土制成。从宋代起,纸明器逐渐流行,陶、木等制的渐少。”

“明器”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礼记·檀弓上》:“仲宪言于曾子曰:‘夏后氏用明器,示民无知也;殷人用祭器,示民有知也;周人兼用之,示民疑也。’曾子曰:‘其不然乎!其不然乎!

夫明器,鬼器也;祭器,人器也。夫古之人,胡为而死其亲乎?’”这一段中提到了两个概念,“明器”和“祭器”,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它们使用对象不同——明器是给鬼用的,祭器是给人用的。

随葬的器物明器的由来,不止是在盗墓小说里

“明器”与“祭器”的不正当使用,会被视作失礼的行为。《礼记·檀弓上》:“宋襄公葬其夫人,酰醢百瓮。曾子曰:‘既曰明器矣,而又实之。’”郑玄《注》云:“言名之为明器,而与祭器皆实之,是乱鬼器与人器。”

孔颖达《疏》云:“案《既夕礼》‘陈明器’后云‘无祭器’。郑云:‘士礼略也,大夫以上兼用鬼器与人器。’若此,大夫、诸侯并得人鬼兼用,则空鬼而实人。”据孔颖达说,“明器”与“祭器”都要按礼制使用,也是为了避免“空鬼实人”这一不合礼情况的出现。

曾子反对仲宪的观点,认为死者是处在“有知”与“无知”之间的另一种状态。这一种状态在《檀弓上》中也有记载:“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

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为也。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斲,琴瑟张而不平,竽笙备而不和,有钟盘而无簨虡,其曰明器,神明之也。

随葬的器物明器的由来,不止是在盗墓小说里

”孔子认为,生死有别,对于死者,既不能将其当做活人,也不能将其当做死人。把死者当做生者看待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因此随葬的器物可以是竹、木、陶土、青铜等等,但都不能做得十分完整,要把死者当作神明来看待。这里的“明”是把死者当作“神明”的意思。

《仪礼•既夕礼》:“若就器,则坐奠于陈。”郑玄《注》云:“就犹善也。赠无常,唯玩好所有。陈,明器之陈。”赠,是赠送随葬物给死者。

《既夕礼》意思是如果赠送成器,就到陈放明器的地方坐下,把所赠之器放在那里。显然,“就器”与“明器”是可以放在一起的。这里又提到了“就器”这一概念,那么“就器”与“明器”是什么关系呢?贾公彦疏《周礼·宰夫》说:“则此赠与人,亦是宾客就器。而云‘明器’者,相对言之。则《檀弓》云‘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斲,琴瑟张而不平’之等,是主人之明器。宾客所致者,谓之‘就器’。就,成也。

谓善作之,名为‘就器’。总而言之,皆是神明死者之器,故此‘就器’,亦名‘明器’也。”据郑《注》及贾《疏》可知,“就器”是前往吊唁死者的人赠送给死者亲属,以帮助死者亲属举办葬礼的器物,是明器的一种。“明器”与“就器”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由死者亲属自己准备的,后者是他人赠送的。但这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为葬礼的正常进行而服务的,因此,总称其为“明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明器”有狭义和广义之别,广义的“明器”包含狭义的“明器”与“就器”。其关系如图所示:

随葬的器物明器的由来,不止是在盗墓小说里

孔子以为“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像死人一样对待死者是不仁道的。《檀弓下》又云:“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不殆于用人乎哉!”涂车指用泥做的车子,刍灵指用草扎的人、马,俑指偶人。在这里,孔子提到用刍灵者为善,用偶人者不仁,便是因为俑近于生人,以俑为明器近于以生人殉葬,这是不符合“仁”的。

“冥器”一词出现的比较晚,最早的记录应当出现在唐代。唐吴兢《贞观政要•俭约》:“闾阎之内或侈靡而伤风,以厚葬为奉终,以高坟为行孝,遂使衣衾棺椁,极雕刻之华,灵輀冥器,穷金玉之饰。”在这里,“冥器”与“明器”的意义是相同的。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云:“古之明器,神明之也。今之以纸为之,谓之冥器,钱曰冥财。

冥之为言,本于《汉武纪》‘用冥羊马’,不若用‘明’字为近古云。”这里的“冥器”,则出现了另一层意义,与“明器”相别,即用纸做的随葬物。按赵彦卫的说法,古人与时人所说的“明器”是不同的,只有用纸做的随葬品才可以称作“冥器”。

历代“明器”各具特色,如汉代的模型“明器”,唐代的三彩“明器”等。在宋代,用竹、木、陶土、青铜等制成的传统“明器”已走向衰落,纸质“明器”开始盛行,比如纸钱、纸人、纸马、纸房屋等等。赵氏云“钱曰冥财”,正是纸钱在宋代丧葬活动中被大量使用的体现。赵氏之说或许不能成立,在其所属时代,“明器”“冥器”二词已开始混用,宋代纸制“明器”盛行,“以纸为之,谓之冥器”,可能只是时代风俗与称谓演变过程中而造成的混用,并不可以作为纸制“明器”称“冥器”的缘由。然而,这也无形中体现了自唐至宋丧葬风俗的变化。

随葬的器物明器的由来,不止是在盗墓小说里

综上所述,“明器”又称“冥器”,是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与给人用的“祭器”有别。“明器”一般由竹、木、陶土等制成。“明器”之“明”取神明死者之意,由于死者既非生人也非死人,为了将其与生人、死人进行区别,“明器”是不能制作的十分完整和精致的。“明器”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明器”包含狭义的“明器”与“就器”,他人赠送的随葬品称作“就器”,死者亲属准备的随葬品则是狭义的“明器”。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學禮堂 , 作者 吕友仁。如有任何版权问题评论或私信,侵权即删!

封面图出自故宫博物院藏黄地桂兔纹妆花纱

微刊主编:子璋

文字编辑:子昕 叶静燕

版式设计:金子杨

上一篇

从“今文经学”到“古文经学”入手,探析王莽改制破灭的根源

下一篇

为什么研究者研究孔子,还要区分真的孔子与假的孔子?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