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流芳青史的尹太夫人(名宦尹会一之母)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流芳青史的尹太夫人(名宦尹会一之母)
收藏 0 0

在清代,河北博野东章村有一位流芳青史的名人,她就是名宦尹会一之母李氏(1667--1744)。尹母勤劬一生,不但成就了儿子的功业,更获得生前死后的莫大荣誉。贤母懿行,闻于遐迩;贤母名声,震动朝野。尹母度过了七十多年的丰富人生,成果累累,流芳青史,对于一位身处男性中心社会的古代平民女性而言,庶几已取得了最高的荣誉。

  尹母一生,先后或同时演绎了孝女、节妇、贤母等几种角色。抑有进者,尹母的活动范围,实远远超越闺闱以外,时人指其懿行“有贤士大夫之所不能及者”。尹母身故后,方苞为其撰写墓志铭,遂有“女子而有士行”、“岂惟女仪,志士之师”等句。尹母一生的多重角色,似乎也隐约包括“士”在内。尹母是“令子之母”,母以子贵,本属平常。不过,尹母是切切实实地活在儿子生命中的人。她无数的言行直接有助于儿子功业之建立。

  尹母严于课子。由于尹会一出生后两年,父公弼即辞世,所以他的教育完全由母亲承担规划。尹会一就曾多次强调自己“幼承母训”、“幼承家太夫人之教”、“幼受母训,只切记一诚字”。尹会一忆述自己五岁的时候,母亲“每日口授《论语》,严为约束,不得与群儿嬉戏”。纵然祖母王氏主张督教可稍宽,尹母却以丈夫临终吩咐“教子婴孩,晚恐无及”为理由而不愿稍怠。尹会一九岁,尹母又安排当时已相迎同住的父亲“指示经书句读”。由于外祖父“怜爱外孙,不无宽假”,所以尹母“为严立课程”。尹会一十一岁,尹母即“命子出外就傅”。当时博野县东章村及邻乡延清苑县贡生王藜曙为师,尹母“闻其善教”,遂“命会一往学”。尹会一每夕归家,尹母“必叩以书理,解则喜,否则涕泣,督之不少贷”。迄尹会一十六岁,为督学梅月川所赏识,取入保定府学。尹母勉子“努力前途”,而且要铭记“名公知遇”。

  尹母能够留名青史,最重要的原因,不在于她对大小家事的操持,而在于她能辅儿从政,并多作义举。尹母念念不忘回馈故里。雍正八年,尹母从来访的亲戚得知家乡歉收,“子弟艰于读书”,遂捐资四百金设博陵义馆。此外,又以四百金建东章义仓,又立东章义学,帮助故乡子弟读书。尹会一守襄阳五年,母慈子孝,民望极高。尹会一除“劝农桑、赈穷黎、敦本务实”外,又留心节孝。这是因为他“每念太夫人苦节,深知孤寒难于上达”,所以比较着意这些事情。尹会一母子在扬州,从雍正十年起,至乾隆二年止,时间也有好几年。期间因尹会一工作关系,“由太守而运司而盐院”,举凡三迁而不出扬州一地。在这几年光景,尹母亦一如既往,多行善事,包括多置水桶以备救火,“署中虔祷如襄阳”、命修平天池桥石面,“周以木栏”,以防有人堕水、命“发二千金,永贮营中,为接济兵丁之用”、岁除日“出三百余金”作恤贫之用等等,不一而足。

  在扬州期间,尹母颇以该地风俗奢华为戒,教诲儿子在“繁华之地、财赋之薮”,应当“以澹泊处之”。尹会一任两淮都转盐运使,尹母又指导儿子收课改在大堂,革前司之习,即可“远嫌疑以防未然”,而“丝毫出入俱明登印册”,未尝不是证明自己清白、出纳无私的做法。尹母的明智,又表现在推却贵重礼物上。例如扬州俗“鲥鱼初出,渔人献富贵家,或赏至四五十金”。当时有人以鲥鱼相馈,尹母以“长吏之家,不可不儆”为理由,“婉辞不受”,并感叹“风俗竞尚,何堪逐靡”。面对扬州所谓“喜奢丽”的风俗,尹母还亲自写了一首《劝好歌》,以资教化。《劝好歌》旨在劝喻妇道人家崇俭朴、去奢华;戒笙歌赌博、存古道礼教。这明显是有所为而作,就扬州风俗人情对症下药,苦口婆心。如果说尹母训儿从政,表现出她的政治智慧,那么今次劝教闺门,又流露出自己身为妇辈尊长的一种风范了。

  乾隆二年,河南巡抚的官署在豫州,尹母在乾隆二年夏随子到豫州,至乾隆四年冬归博野故里。在这段时间内尹母曾回乡省墓,故所行善事遍于豫州、博野两地。除资助义仓、义学、修桥、发金兵营等例行方式外,这时期尹母还实行施药。据尹会一记载,河南有吕山人“得异术制药”,当时“天气久旱,瘟疫盛行”,尹母遂“焚香默祷于神”,然后施赠这些“合丸膏”,于是“得者皆立效”。尹母悲天悯人的博大襟怀由此可见一斑。

  尹母在豫,对儿子督诲不减。尹会一被科臣弹劾,尹母以“终守钦恤之意,勿负所学”规劝。尹会一办公后回家,尹母“尝询所部署事,有不合,对案辄辍食”,结果尹会一要“长跪请罪不敢起”,可见她是极其关心儿子施政得失的。

上一篇

楼兰古国真的是因缺水才灭亡的吗?

下一篇

孔子是一个柔弱书生?史料记载孔子居然是出生于武术世家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