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古族柔然的前世今生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古族柔然的前世今生
收藏 0 0
古族柔然的前世今生

柔然这个古族,在普通的历史书上,没有过多记载。甚至,连一般民族诞生的神话传说都没有。柔然不像鲜卑,曾经孕育出了隋唐的制度的和盛世,也不像后来的突厥、契丹让众多人记住。它貌似一个简单又纯粹的游牧民族。

和许多古代游牧集团一样,这个民族曾经有许多名字:他们自称“柔然”或“茹茹”,北朝人称他们为“蠕蠕”,南朝人称他们为“蝚蠕”或“芮芮”,隋唐的中原人称他们为“阿拔”,突厥人则称他们为“阿帕尔”(Apar)。

在境外,他们的名字更是五花八门。阿拉伯人称他们为“沙里”(Sharii),欧洲人则称他们为“哲欧根”(Geougen)、“阿瓦尔”(Avar) 、“欧伯尔”(Obor)或“瓦尔匈奴”(Varchonitae)。

古族柔然的前世今生

公元4世纪,鲜卑拓跋氏在一次战争中,掠得了一名俘虏,他身材高大,体质强壮,臂力过人,而且骁勇善战。于是,拓跋氏给他赐名“木骨闾”。一个被打散的部落的孤儿,在草原上流浪的孩子,他的民族实在无法确认。虽然暂时不能确定木骨闾的民族,但从他和他的后代的活动范围看,应是今巴彦淖尔一带,在阴山南北的草原上。

木骨闾成年之后,因为身材健壮,工作卖力,被释放为自由人,随即参军入伍,进入了拓跋鲜卑的主流社会。当时拓跋力微已死,部众纷乱。

公元304年,南匈奴单于刘渊起兵反晋,“五胡乱华”开始。这时,拓跋力微的孙子拓跋猗卢统一了拓跋鲜卑各部,势力扩展到长城脚下。西晋为对抗南匈奴,用高官厚禄拉拢拓跋猗卢。猗卢于是以晋朝盟友的身份攻入桑干河流域,与刘渊抢夺地盘,木骨闾也随他南征。

一次,木骨闾在军事行动中迟到了,非常担心会遭到拓跋猗卢的严惩,于是隐姓埋名,改叫“郁久闾”,和百余名逃兵一起溜走,跑到阴山北麓的匈奴部落“纯突邻”避难。不久,拓跋鲜卑人自己也打了起来,拓跋猗卢也在内讧中死去。这场内乱持续了半年多,最后以拓跋猗卢的侄子郁律取胜告终。他们自顾还不暇,更奈何不得郁久闾等逃兵了。

“郁久闾”这个名字的的发音与“郁律”非常接近,可以说两者都是拓跋鲜卑男子的典型名字。郁久闾去世以后,他的儿子车鹿会认为自身的安全已经有了保障,就离开纯突邻部,自立门户,号称“阿拔尔”,汉语称之为“柔然”。

古族柔然的前世今生

起初,无论是拓跋鲜卑,还是东晋政权,都不承认柔然这个新兴民族的独立存在,将他们与秃发鲜卑、吐谷浑、乙弗勿敌等部并列,混称为“河西鲜卑”,也就是住在黄河以西的鲜卑人。

独立之初,柔然男子大多效仿祖先郁久闾,不绊发,而是留着披肩长发,所以被拓跋鲜卑人称为“髦头”,还不能叫做“辫子军”。随着时间的推移,柔然人渐渐受周边游牧民族影响,不仅系起了醒目的大辫子,还用彩色丝带加以装饰,但那是上百年以后的事情了。

柔然独立不久,又分裂为东西二部,分别由车鹿会的曾孙匹候跋与缊纥提两兄弟统治,都臣属于拓跋鲜卑,每年向后者贡献兽皮和牲畜。随着前秦皇帝苻坚在376年征服拓跋鲜卑,柔然人便沦为了前秦的属民。苻坚采用“分而治之”的策略,以黄河为界,将拓跋鲜卑分为东西两部,西部归西单于刘卫辰管辖,东部归广武将军刘库仁管辖。刘卫辰与刘库仁都是匈奴男子和鲜卑女子所生的混血儿,也就是所谓“铁弗匈奴”或“铁伐氏”。柔然人既然被称为“河西鲜卑”,自然要归由刘卫辰管辖。几年后,刘卫辰驱逐了刘库仁,独霸戈壁南北,东西两部柔然都得受刘卫辰的节制,不满情绪由此产生。

383年,苻坚大败于淝水,鲜卑族大将慕容垂乘机独立。刘库仁奉苻坚之命,率军去攻打慕容垂,结果反而丧了性命。刘库仁之弟刘眷害怕慕容垂,北迁到牛川(内蒙古包头市北)躲避。柔然人见前秦帝国崩溃,于是宣布独立。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刘眷毫不犹豫地对其发起攻击,柔然人因此损失了数十万头牛羊。虽然打了败仗,不过也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当时的经济状况已经相当不错。

公元5世纪中叶是柔然汗国的鼎盛时期,他们软硬兼施,建立起一个比匈奴帝国更加庞大的国家。北匈奴的直系后裔——悦般。

不久,柔然铁骑越过乌拉尔河,深入东欧腹地,若非他们伟大的可汗吐贺真正好在此时去世,柔然人早就可以在维也纳森林野营了。出于对柔然人的畏惧,东欧民族纷纷涌向中欧,在匈奴帝国崩溃后制造出又一波民族迁徙浪潮,最终将盛极一时的西罗马帝国彻底倾覆。这次远征虽然半途而废,但为柔然人的后裔保存了西方的记忆,阿瓦尔人、保加利亚人、突厥人、马扎尔人和蒙古人没有必要向别人打探道路,也无须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就可以沿着先人的足迹,从鄂尔齐斯河直扑多瑙河。

古族柔然的前世今生

到了公元6世纪中叶,北魏与柔然这对亦敌亦友、亦亲亦仇的欢喜冤家,相继分裂成东西两朝。柔然汗国经过艰苦努力,一度重整山河,并利用北魏的分裂,主宰了东方的政局。但上次分裂的恶果继续发酵,原本臣属于柔然汗国的突厥人在西魏的支持下突然崛起,一举结束了柔然人在漠北的霸权。在突厥人的追杀下,柔然民族四分五裂,大多融入其他的亚洲民族中,他们兄弟般的盟友——厌达也落了个相同的结局。

558年,自称“阿瓦尔人”的异国使团抵达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请求与拜占庭人结盟,这给西方人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不久,突厥人也派来使团,抗议拜占庭人接纳阿瓦尔人,这时的西方才知道,阿瓦尔人就是柔然人,他们只是回到了祖先阿波罗曾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而已。

拜占庭与较为强大的突厥人结盟,以对付死敌波斯,阿瓦尔人则巧妙地拉拢波斯夹击拜占庭,又先后征服了保加利亚人和斯拉夫人等西方民族,在东欧平原上重建柔然汗国,从此开始了他们“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第二春。

柔然铁骑的出现,给衰落中的欧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他们要向东方军队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欧洲最早的军事理论巨著《战略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弯曲的马刀、丈八长矛、鱼鳞甲、新式钢盔,特别是金属马镫,这些阿瓦尔武器使欧洲的军火库焕然一新。同时,阿瓦尔人也乐于引进西方独有的科技,例如马蹄铁和马刺。正是在阿瓦尔汗国,现代马匹的全套装备才最终成型。

虽然被突厥人赶出家乡,但阿瓦尔人毕竟是幸运的。他们找到了一块肥沃的土地,还拥有了一位杰出的君主——伯颜可汗。伯颜不仅是出色的军事家,更是高明的外交家,为了给本民族争取最大的利益,他与拜占庭人进行了多次经典的谈判。他也意识到武力的局限性,所以尽量避免对征服地区进行经济上的破坏,并且用减税的方法促进农业生产,促成了中世纪欧洲农奴制经济的发展。

依靠军事才能,伯颜西征法国,生擒了法国国王西格伯特,导致墨洛温王朝的衰微和加洛林王朝的兴起;依靠外交才能,伯颜利用日耳曼民族间的矛盾,成功地吞并了曾经翦灭过欧洲匈奴人的格皮德王国,并迫使伦巴第人向南方迁徙。后者在意大利北部一直居住至今,当地因此得名为“伦巴第”。

至此,整个中欧地区都落入了阿瓦尔汗国,也就是柔然帝国之手。随后,伯颜东御突厥,南征拜占庭,勒索了巨额贡金,使濒临绝境的阿瓦尔民族快速崛起为欧洲第一强权。

古族柔然的前世今生

草原帝国的一大缺点是过于依赖英雄。由于缺乏稳固的政治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和科技创新,帝国的盛衰几乎全部系于可汗一身。伯颜的儿子滥用父亲的遗产,联合波斯夹击拜占庭,把实力全部消耗在君士坦丁堡坚固的城墙之下,最终功亏一篑。

草原帝国传统的“暴力经济”需要不断的军事成就来维持,没有取得战利品的征战就是失败。缺乏掠夺成果使阿瓦尔汗国内部矛盾重重,地方诸侯各怀鬼胎,汗位争夺斗争更使得阿瓦尔汗国彻底分裂,大保加利亚汗国、可萨突厥汗国和各个斯拉夫国家则趁机相继形成。而当大保加利亚汗国瓦解之后,保加利亚人便在可萨突厥人的驱逐下四处迁徙,引发了新一轮的民族迁徙狂潮,同时也进一步削弱了阿瓦尔人的实力。

时光又流淌了八百多年之后,“Abahai”再次成为满洲酋长努尔哈赤最钟爱的名字。

1601年,努尔哈赤迎娶了纳喇氏女子阿巴亥为妾,后来将她提升为大妃,宠爱无比。阿巴亥给努尔哈赤生了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临终前,努尔哈赤遗命阿巴亥为自己殉葬,因此引起了轩然大波。“阿巴亥”即“Abahai”,相当于维吾尔语的“阿瓦尔古丽”。

为了对抗明朝,努尔哈赤在1614年与蒙古科尔沁部首领莽古思联姻。莽古思把女儿博尔济吉特氏嫁给努尔哈赤的第八子阿拔嘎(Abahai),由此开启了满蒙联盟。努尔哈赤死后,满蒙贵族推举阿拔嘎继承了后金汗位。不久,这位阿拔嘎改国号为“大清”,汉族官员称他为“皇太极”。“阿拔嘎”与“阿巴亥”发音一样,都等于“阿瓦尔”,也就是柔然。换言之,清太宗皇太极的满语本名既可以音译为“爱新觉罗;阿瓦尔”,还可以意译为“金柔然”!

别看“皇太极”这个名字像汉语,其实也与柔然有关。它本来叫“黄台吉”,是汉语和蒙语的混合词。“台吉”是蒙古贵族头衔,相当于满语中的“贝勒”。阿拔嘎是后金的四贝勒,又主管正黄旗和镶黄旗,所以被称为“黄色的台吉”。

“台吉”经常被译为“太子”,但它与汉语的“太子”并不相同,因为中原政权的太子只能有一个,而草原政权却可以并立多个台吉,台吉并不自动获得皇储的身份,更像是亲王。金完颜阿骨打的第四子金兀术(完颜宗弼)情况与皇太极类似,岳飞称他为“四太子”,也就相当于“四贝勒”。其实,金兀术并非真正的皇太子,而只是个“台吉”。“台吉”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柔然时期,当时柔然、突厥、厌达各草原民族都称高级别的贵族为“特勤”(Tegin),它显然与“台吉”是同一个词,尔后被蒙古人和女真人沿用。

类似于金兀术和皇太极这样的情况,还有许多许多。成吉思汗的祖先吐贺真、伯颜,就是一位柔然可汗与一位阿瓦尔可汗名字的结合。

正因为有柔然汗国的存在,草原民族历史的传承才不至于过于突兀。历史不曾忘记,万物皆有遗迹。历经千载,柔然民族的后裔依然生活在祖先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大草原上,谱写着新的传奇。

上一篇

阿塞拜疆独立后,为何没有回归伊朗呢?原因有三点

下一篇

四十四个至今影响世界的德国发明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