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昭君出塞:两次嫁给匈奴单于,生有一儿两女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昭君出塞:两次嫁给匈奴单于,生有一儿两女
收藏 0 0

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第三次亲自前往长安朝觐。汉元帝依旧优待,”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

这一次,呼韩邪单于郑重提出,愿做汉家女婿,世代亲近汉朝。

于是,就有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昭君出塞”。

抵达匈奴的王昭君,受封“宁胡阏氏”,意为“能使匈奴安宁的单于夫人”。这段和亲,为汉朝与匈奴带来了数十年的和平与安定,《汉书·匈奴传(下)》赞曰:“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也曾赋诗感慨:“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生有一个儿子——伊屠智牙师,受封为匈奴右日逐王。

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其子雕陶莫皋即位,史称”复株累若鞮单于”。

依照匈奴的收继婚习俗,王昭君作为后母,应该嫁给这位继子。然而,深受汉家礼义熏陶的王昭君,怎肯如此!

收继婚,也就是《史记•匈奴列传》所说的”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父亲死了,儿子可以继承他的妻妾,当然,不包括亲妈;哥哥死了,弟弟可以继承他的妻妾;同样,如果是弟弟死了,哥哥也可以继承他的妻妾。

这种习俗,有着原始氏族的粗野印迹,本质上就是把女性当作一种财产,在父子兄弟之间继承。在原始氏族的族外婚时期,人们认为嫁到本氏族的女性不仅属于夫家,而且属于夫家所在的氏族。如果丈夫去世,其妻嫁往别处,就会随之失去财力和劳动力,收继婚则可将其约束于本氏族内。这种想法,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在中原地区,这种行为叫做”乱伦”,简直就是”禽兽不如”。例如,《明律集解•附例•户婚》之中就明确规定:”兄亡收嫂,弟亡收妇者,各绞。”胆敢如此,是要被判处极刑的。

然而,北方游牧民族普遍实行收继婚,除了文化落后之外,主要还是由于生存环境恶劣,再加上征战与掠夺频繁,一个失去了丈夫庇护的女人,尤其是带着幼小子女的守寡女人,是很难活下去的。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王昭君上书长安,请求归汉。然而,汉成帝敕令,命她遵从匈奴习俗。无奈之下,她只得作了新任单于的阏氏。

这一年,王昭君22岁,正是容姿焕彩的年华,必当赢得复株累若鞮单于的宠爱。

汉史记载,王昭君与复株累若鞮单于生有两个女儿。长女,名”云”,后嫁给右骨都侯须卜当,故称须卜居次(居次为匈奴语公主之意);小女嫁给当于氏,故称当于居次。

鸿嘉元年(前20年),复株累若鞮单于去世。其同母兄弟且糜胥继任,史称“搜谐若鞮单于”。

如果按照匈奴的收继婚习俗,王昭君应该再嫁于搜谐若鞮单于。然而,究竟如何,史书之中并没有留下记载。

第二年,王昭君去世,年仅34岁。

天凤五年(18年),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继位。按照呼韩邪单于临终之时的约定,在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死后,应由王昭君之子伊屠智牙师继承单于之位。

然而,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却想将单于之位留给自己的儿子,因此寻找机会,杀害了同父异母的兄弟伊屠智牙师。

见此情形,王莽派遣王昭君的侄子——和亲侯王歙,到达制虏塞下,约请王昭君的长女云、女婿须卜当前来相会,趁机武力胁迫,竟把众人带到长安。

王莽满面含笑,将须卜当封为须卜单于,想利用他与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拼个死活,实行”以胡制胡”的计谋。不久,须卜当病死长安。

地皇四年(23年),汉朝宗室刘玄作为义军领袖,攻克长安,王莽被杀。乱军之中,王昭君的长女云也遇难了。

可叹,呼韩邪单于开启的和睦盛世已经渐行渐远,而他与王昭君的后代也如同晚秋枫叶,飘散零落……

昭君出塞:两次嫁给匈奴单于,生有一儿两女

归化城青冢(呼和浩特市昭君墓)摄于1930年

作者简介:黄翔,网名“阴山小虫”,包头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 秘书长、包头市九原博物馆 理事、包头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 副会长。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尝百般滋味,感悟文化,修行自己。

上一篇

她是历史上最长寿的贵妃,活了93岁历经5朝,因有一习惯保持40年

下一篇

令人瞠目结舌的野史,是真的吗?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