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当陈炀帝遇到隋炀帝:联袂出演童话故事,一样的过程,一样的结局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当陈炀帝遇到隋炀帝:联袂出演童话故事,一样的过程,一样的结局
收藏 0 0

​公元582年,陈宣帝陈顼病逝,皇太子陈叔宝继位。

在陈顼临终前,陈叔宝的二弟陈叔陵和堂弟陈伯固阴谋夺取皇位,陈叔陵先是刺杀陈叔宝失败,后又希望有人能跟随他们一起造反,却发现无人响应。

叔陵持太子衣,太子自奋得免。——《资治通鉴》·陈纪九

陈叔陵一方无人响应,陈叔宝却获得了坚定的支持:四弟陈叔坚和军方大佬萧摩诃站在陈叔宝一边,很快就击杀了陈叔陵和陈伯固。

又召诸王将帅,莫有至者,唯新安王伯固单马赴之,助叔陵指挥。叔陵兵可千人,欲据城自守。——《资治通鉴》·陈纪九

摩诃马容陈智深迎刺叔陵,僵仆,陈仲华就斩其首,伯固为乱兵所杀,自寅至巳乃定。——《资治通鉴》·陈纪九

在此次平叛行动中,陈叔宝的四弟陈叔坚居功甚伟,一时间风光无二。等陈叔宝坐稳皇位之后,立刻着手对付这个风头正盛的四弟。但陈叔宝还算仁慈,并没有杀陈叔坚,只是削夺了他的权力。

上乃即叔坚骠骑将军本号,用三司之仪,出为江州刺史。——《资治通鉴》·陈纪九

看到陈叔坚的下场,萧摩诃赶紧夹着尾巴乖乖做人。尽管萧摩诃在军方拥有极大的影响力,但他一直安分守己,从不试图介入权力中枢。萧摩诃拥有如此声望却乖巧异常,所以陈叔宝一直很敬重他。

萧摩诃为车骑将军、南徐州刺史,封绥远公,始兴王叔陵家金帛累巨万,悉以赐之。——《资治通鉴》·陈纪九

当陈炀帝遇到隋炀帝:联袂出演童话故事,一样的过程,一样的结局

经常看两晋南北朝历史的朋友,读到南陈历史时,大概会出现不适应的感觉:都说两晋南北朝是一帮政治生物的角斗场,为何南陈君臣如此“佛系”呢?

原因很简单,南陈可以说是整个两晋南北朝历史上,政治制度最为“先进”的国家。

在陈宣帝陈顼执政后期,我们甚至能够看到一丝官僚政治的影子:政府中的大多数官员,其家族背景所能够争取到的加分项越来越少。官员们的升迁,主要取决于皇帝的信任和重用,以及官员自己的努力。

如果有一位优秀的接班人,能够延续陈顼的这种执政风格,虽说依然无法使南陈摆脱灭亡的阴影,在未来却有机会将这种影响力波及至全中国。

对于皇帝而言,能够决定官员的升迁,自然是天大的好处,他不会拒绝。

对于皇族而言,官员的升迁由皇帝决定,那帮平时拽得跟二五八万似的豪门士族自然得有所收敛,皇族可以趁机攫取更多利益,自然也不会拒绝。

对于豪门士族而言,他们自然会坚决反对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发生。可如果南陈已经习惯了这种工作模式,皇帝完全可以搞出一个“特区”做试点,比如南陈故土。

如果官僚政治能够和贵族政治同场竞技,那么结果不用猜,必然是官僚政治碾压贵族政治。在这种背景下,皇帝完全有机会用上下合力的方式绞杀豪门士族,整个中国提前进入官僚政治阶段。

但可惜的是:这种想法注定只是空想。或许是当时的中国还未成熟到进入官僚政治的阶段,也可能是陈顼的接班人陈叔宝太不争气的缘故。

当陈炀帝遇到隋炀帝:联袂出演童话故事,一样的过程,一样的结局

经常看我文章的读者应该都知道,我对于两晋南北朝那些被废被杀的小皇帝,通常都带有一份同情和理解,也一直在积极为他们伸冤辩白。

比如说前秦苻生,他干掉了许多强大的豪门士族,却从未杀戮皇族,结果被苻坚趁机偷袭得手。在这件事情上,苻生冤枉,苻坚狡猾。

比如说后燕慕容宝和后秦姚泓,他们都有一个强势的父皇,他们的父皇也都把他们当成主要政敌,不停地提拔皇族制衡这两位太子,导致这两位太子背负了亡国罪责。

比如说南燕慕容超和南齐萧昭业,他们都是极其聪明又早熟的人,如果再给他们几年时间,未必不会带来一个盛世。他们的失败,只是败给了自己的年龄。

唯一被我吐槽的小皇帝大概就是那位昵称“法师”的刘子业,他真是胡乱出牌,糟蹋了刘骏给他留下的辅政班子。

今天要说的这位陈叔宝,我觉得他比刘子业更差劲。甚至可以说:陈叔宝大概是两晋南北朝将近三百年历史上最差劲的皇帝。

从他收拾陈叔坚的形势来看,从萧摩诃的反应来看,陈叔宝的权力基础应该说是非常稳固的。可从他的执政过程来看,哪怕他什么都不做,也比他瞎折腾要强得多。

手握大权的皇帝,居然会积极主动地朝宫廷势力靠拢。这么怂的皇帝,在两晋南北朝历史上真是不多见。

有人说:陈叔宝在执政方面也是可圈可点的,但他总是说一套做一套,很多时候甚至只是说说而已。

后主因循,未遑改革,故施文庆、沈客卿之徒,专掌军国要务,奸黠左道,以裒刻为功,自取身荣,不存国计。是以朝经堕废,祸生邻国。——《陈书》·卷六·本纪第六·后主

后主因削弱之余,钟灭亡之运,刑政不树,加以荒淫。——《南史》·卷十·陈本纪下第十

陈叔宝喜欢什么?诗词歌赋。在他所宠信的后宫势力中,有一大批文人墨客,比如江总、张正见、陆琼、陆瑜和岑之敬等人。他们最喜欢的是吟诗作对,在陈叔宝时期,整个南陈都弥漫着一股靡靡之风,自上而下的保守和享乐随处可闻。

当陈炀帝遇到隋炀帝:联袂出演童话故事,一样的过程,一样的结局

客观地说:陈叔宝虽然无能,但并不霸道;陈叔宝虽然昏庸,但并不残暴。整个南陈都沉浸在靡靡之风中无法自拔,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一种麻醉自己的方式。

陈叔宝的确无能昏庸,可在他之前的三位皇帝(陈霸先、陈蒨和陈顼)都是极其优秀的,那又能怎么样呢?三位极其优秀的皇帝共执政二十五年,南陈还是只能偏安一隅。难道陈叔宝英明神武,就能取得比上述三位更好的成绩吗?这未免有些强人所难了。

陈叔宝的无能昏庸,更像是重压之下的自暴自弃。

南陈的命运如何,取决于北朝是否继续处于分裂的状态。如果北朝继续分裂,那南陈自然可以继续偏安;如果北朝实现统一,南陈的灭亡就在所难免。

最可怕的是:现在已经没法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辞来打鸡血了。自魏孝文帝元宏革俗汉化至今,已有将近一百年的时间,南北双方在经济和文化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基于上述原因,整个南陈都普遍缺乏忧患意识,他们所想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

我对陈叔宝的评价极低,主要是因为他的这种表现实在没法辩白,就算他是在重压之下崩溃,却也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

而陈叔宝没能继承他父亲的施政方式,继续巩固已经萌芽的官僚政治,却自暴自弃地整天吟诗作对,真是过于消极了。不过这种消极也不算完全无用,至少还可以大幅度降低战争频率,大幅度减少百姓伤亡。

当陈炀帝遇到隋炀帝:联袂出演童话故事,一样的过程,一样的结局

在很多人眼中,这是陈叔宝窝囊的表现;可在我看来,这是陈叔宝人生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

很多人说起隋帝国统一全国,那是一脸憧憬、一腔赞叹;而说起陈叔宝几乎不战而降的经历,却是动辄唾骂、大肆贬低。

必须承认:对于这种奇特的双标读史法,我至今都无法适应。

既然隋帝国统一全国是功绩,那么南陈顺应天命岂不应该赞扬?换言之,对方将领弃城投降,你却骂对方无能?合着你还希望对方抵抗吗?哪有这种逻辑?

如果陈叔宝真如大家所想的那样,把这场卫国战争打得惨烈异常,隋帝国虽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他们只是得到了一个尸横遍野的江南,难道这才是纯爷们的做法?

如果陈叔宝大发神威,带领江南民众打退了隋帝国的攻击,那岂不意味着天下还要继续分裂?如果我们为这种结局拍手称快,那隋帝国统一全国,又怎能算得上功绩呢?

每当我看到这种胜负已定,弱者不战而降的局面出现时,心里都会有说不出的欣慰。因为这意味着老百姓可以免受劫难,意味着当地经济可以少受摧残。当然,这里主要是说在相同文化背景下的选择,别拿抗战来反驳我。

只要能做到这一点,这天下到底是姓陈还是姓杨,真有那么重要吗?史书虽然从帝王将相的角度来写,但我们绝不能从帝王将相的角度来读。

当陈炀帝遇到隋炀帝:联袂出演童话故事,一样的过程,一样的结局

本来呢,南陈这样一个弱小的国家,被灭掉并不令人奇怪。可史书为了证明隋帝国灭南陈有理,非要硬生生地编出一些荒诞的事例来证明,却也是可笑至极。

据说,在隋军攻入建康(南陈都城)的时候,陈叔宝怕死,于是藏到了井里面。隋军士兵们发现了这口井,决定把陈叔宝拉上来,结果却发现陈叔宝似乎非常肥胖,怎么拉都拉不动。最后大家齐心协力,吭哧吭哧地总算把陈叔宝给拉上来了,却发现陈叔宝并不肥胖。之所以会拉不动,是因为陈叔宝把自己和心爱的女人(张丽华和孔贵人)绑在了一起。

后阁舍人夏侯公韵以身蔽井,陈主与争,久之,乃得入。既而军人窥井,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嫔同束而上。——《资治通鉴》·隋纪一

我敢肯定地说:这种故事拿出去骗小孩都不好使,可总有些痴迷于书本的人对此深信不疑。

陈叔宝的确无能昏庸,但他不是傻子;张丽华和孔贵人非常漂亮,但他们也不是胸大无脑的蠢货。整个国家都亡了,他们居然想藏在井里,这是哪位天才想出来的绝世妙招?

具体点说:三个大活人藏在井里,能带多少食物?整个皇宫翻遍了都找不到陈叔宝,必然会有重兵把守。他们就算能在井里藏几天,之后该怎么办呢?

退一万步说,就算他们逃出皇宫,一个大男人带着两个大美女,肯定是走到哪被围观到哪。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有直升飞机进行空中支援,否则他们绝对逃不掉。

如果到此为止,那么这个故事也就是增加一点酒桌上的笑谈而已。可更离谱的是,这个故事不但黑了陈叔宝,还把晋王杨广(后来的隋炀帝)一起黑了。

当陈炀帝遇到隋炀帝:联袂出演童话故事,一样的过程,一样的结局

据说,杨广一看到张丽华,就被迷得失魂落魄,当场就点名要扣下张丽华。长史高熲认为张丽华是红颜祸水,所以立刻下令处决张丽华。

高颎先入建康,颎子德弘为晋王广记室,广使德弘驰诣颎所,令留张丽华,颎曰:“昔太公蒙面以斩妲己,今岂可留丽华!”乃斩之于青溪。——《资治通鉴》·隋纪一

这下可把杨广给气坏了,他当众痛骂高熲,并直接威胁他:“总有一天我要给你好看!”后来杨广登基称帝,果然找个借口就把高熲给杀了。

德弘还报,广变色曰:“昔人云,‘无德不报’,我必有以报高公矣!”由是恨颎。——《资治通鉴》·隋纪一

这个故事的后半段,比前半段更假更离奇。编这个故事的人不但没有常识,而且连历史人物的基本关系都搞不清楚。

灭南陈是公元589年,那一年杨广只有二十岁,张丽华的年龄未知,但张丽华的儿子是南陈皇太子陈深,当时已经十四岁了。

按照女子十五岁及笄来算,张丽华至少也有二十九岁。一个二十岁的少年,喜欢一个二十九岁,带着十四岁儿子的少妇,这在哪个时代都是骇人听闻的。而且张丽华的年龄只是最少二十九岁,甚至有可能更大。

当然了,也许有人会说杨广口味比较重,对此我不纠缠,咱们接着往下分析。

杨广是次子,但他一直希望取代他哥哥杨勇成为太子,所以杨广一直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在未当太子之前,杨广在男女之事上一直非常有分寸。身边的姬妾都只是为了凑够数量而已,杨广本人则一直和萧妃(正室)居住。

晋王广,弥自矫饰,唯与萧妃居处,后庭有子皆不育,后由是数称广贤。大臣用事者,广皆倾心与交。——《资治通鉴》·隋纪三

作为一个正常的男人,他喜欢美女并不应该受到指责。作为皇族,更能够合理合法地拥有众多姬妾,但杨广为了太子之位,连这些欲望都压制了。

现在,突然听说杨广为了一个张丽华,居然甘愿把自己之前的所有良好形象全部毁掉。设身处地的想,换做是你,你愿意吗?如果你都不愿意,杨广那种视权力如生命的人又怎么会愿意呢?

杨广是什么人?那是一个前途光明的皇子;张丽华是什么人?那是一个末代皇帝的宠妃,名声更是臭不可闻。只要是正常人,都知道该如何取舍。

当然了,也许有人会说杨广就是喜欢张丽华,愿意为她放弃一切。对此我不辩驳,咱们继续往下分析。

当陈炀帝遇到隋炀帝:联袂出演童话故事,一样的过程,一样的结局

被杨广当众痛骂的高颎是什么人?

高颎也叫独孤颎,其父辈就是独孤氏的家臣,被赐姓为独孤,独孤皇后一直把高颎看做自己的亲人。隋文帝杨坚在提起高颎的时候,从来都是以“独孤”来称呼他的。

杨坚还是北周丞相的时候,高颎就跟着杨坚混了。杨坚继位后遇到的第一场大危机就是关东叛乱,高颎请命前往,并在四个月之后就平定了叛乱。

提起隋帝国的贺若弼和韩擒虎,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正是高颎推荐这二人担任吴州和庐州的总管,为灭南陈做准备。

简单地说:高颎既是独孤皇后的娘家人,又是隋文帝杨坚的头号重臣。这种身份的人,岂是杨广敢随便得罪的?他脑子进水了?

别以为杨广是皇子,是亲王,就有多么了不起。如果高颎看杨广不顺眼,主动站在他哥杨勇一边,那杨广就别指望成功夺嫡。

如果杨广真敢威胁高颎,等回到长安之后,高颎只需要把这件事情告诉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那杨广必然万劫不复。

杨广对于朝臣的态度一直很明确:只要你有权,我就积极与你结交,史书的说法是“倾心与交”。要是他能因为一个女人得罪高颎这种级别的官员,以后谁还敢跟他“交”?

对于一个政治人物而言,他或许会感情用事,或许偶尔会犯低级错误,或许也会一时头脑发昏。但你要说他在同一件事情上,同时犯这三个错误,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最有趣的是:隋帝国给陈叔宝的谥号是“炀”,而唐帝国给杨广的谥号同样是“炀”。两位“炀帝”在同一个故事中出镜,一样的“弱智”,一样的“短视”,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

往期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侯安都死于非命,南陈内讧显温情

陈顼篡位不掩光华,南陈亡于太建北伐

当陈炀帝遇到隋炀帝:联袂出演童话故事,一样的过程,一样的结局

上一篇

「历史」张勋复辟闹剧全国声讨,事后为何依然受人尊敬

下一篇

用月饼造反、写烧饼歌,这真的和刘伯温无关,都怪朱家神棍太能吹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