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听“鼎”:70年前有一神物,从南京总统府飞到北京丨赵新月时评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听“鼎”:70年前有一神物,从南京总统府飞到北京丨赵新月时评
收藏 0 0

听“鼎”:70年前有一神物, 从南京总统府飞到北京丨赵新月时评

听“鼎”:70年前有一神物,从南京总统府飞到北京丨赵新月时评

听“鼎”:70年前有一神物, 从南京总统府飞到北京丨赵新月时评

听“鼎”

文/赵新月

鼎,看上去很“笨重”,但它有腿,可以移,可以动,可以迁,可以走,甚至可以飞,像云彩一样,冉冉地飞。

因为,鼎上铸有云纹、雷纹,或龙纹、蝉纹。

《左传》、《墨子》、《瑞应图》,反复记载“鼎能飞”这桩奇事。

鼎,为何如此灵异?

古人说,铸鼎的材料,是金铜之精。

所以,鼎能够不提自沸,不炊自熟,不汲自满,不举自藏,不迁自行。

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想的是,看上去很“笨重”的鼎,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好好呆着,而总要飞来飞去呢?

听“鼎”:70年前有一神物,从南京总统府飞到北京丨赵新月时评

听“鼎”:70年前有一神物, 从南京总统府飞到北京丨赵新月时评

13年前,王三妮铸“告别天赋鼎”,我来“问鼎”;

13年后今天,王英洁铸“感恩鼎”,我来“听鼎”。

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屏住呼吸,站在“感恩鼎”旁细听。

百代过客的跫音,从鼎中隐约传来。

——我听见鼎飞翔的声音。大禹铸造的九鼎,从夏飞到商,又从商飞到周,一路呼呼生风;后来九鼎沉没于黄河,大鼎缄默,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我听见鼎中的沸腾。从皇帝最早铸鼎到今天,五千年间,鼎沸不息,有刀光剑影、龙吟虎啸,也有民康物阜、燕语莺声。

——我听见鼎中传递的兴亡。古人说“鼎知吉凶存亡”,这话,并非危言耸听。

我终于听明白了!

用来烹煮的鼎,本意恰恰不在烹煮。

它不盛鱼,不盛虾,不盛牛,不盛羊,不盛药,不盛酒,它真正要盛的只有一样东西——民心!

民心在哪里,鼎就会飞往哪里。

古籍记载所谓“得九鼎者得天下”,其实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古来铸鼎者、争鼎者,无论帝王,还是贵胄,无非是想宣告自己的“正统”;而王三妮和王英洁是普普通通的农民,是小微企业家,是“布衣”,父子两人从取消田赋、减税降费的切身感受出发铸鼎,只想饮水思源。

古代的鼎是统治阶级用来标榜自己符合民心的,今天王三妮和王英洁的鼎本身就是民心!

王英洁的鼎,盛的是无数中小企业家和老百姓对减税降费政策的感恩之情。

大禹铸九鼎,材质是九州之铜,象征集合民心。能集合民心的人,才能江山永固。否则,“鼎”自己会飞到别处。

70年前,“鼎”从南京总统府飞到了北京天安门。

70年“鼎”定,我们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走进新时代,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共产党人的初心在鸣响,铮铮然,铿铿然。

民心在回应,轰轰然,隆隆然。

“民心”和“初心”,在“感恩鼎”中共鸣!

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想对你说,有幸参观“感恩鼎”时,你要附耳聆听!

听!

(本文发表于《燕赵晚报》2019年9月16日)

听“鼎”:70年前有一神物,从南京总统府飞到北京丨赵新月时评

听“鼎”:70年前有一神物, 从南京总统府飞到北京丨赵新月时评

听“鼎”:70年前有一神物,从南京总统府飞到北京丨赵新月时评

听“鼎”:70年前有一神物, 从南京总统府飞到北京丨赵新月时评

上一篇

罗曼诺夫“皇朝”还是“王朝”?

下一篇

赵慕鹤:真正活成返老还童的男人,走过了传奇的一生,令人钦佩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