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悲催西晋,开国就亡国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悲催西晋,开国就亡国
收藏 0 0
悲催西晋,开国就亡国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西晋王朝建立不久,朝中便兴起了朋党之争。一方是以贾充为首,另一方则以任恺为首。两方势利相互看不顺眼,都想将对方排挤出朝廷之中。于是明里暗里,两方人马都施展出各种解数,向对方发起了进攻。有意思的是就具体手段而言,两方人马采取的方式竟然如出一辙:都是通过表面尊崇、实则包藏祸心地方式,来达到打压对手的目的。

首先要介绍一下两党领袖。贾充当时任侍中、车骑将军,是司马氏的死党。当年司马氏还没有篡位的时候,曹魏的皇帝自己造魏国的反,打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口号,发动身边的太监奴仆等乌合之众去进攻司马昭。正是贾充冒着巨大风险,指使手下的军官干掉了魏国皇帝。这个动手的军官后来被屠灭了三族,而始作俑者贾充却得以升官发财。贾充为司马家创建晋朝立下了天大的功劳,因此深受晋武帝司马炎的器重。另一方的领袖任恺任侍中一职,也一直与司马炎关系良好。

侍中相当于皇帝的顾问,是时常能够接触到皇帝的近臣。经常能够和皇帝沟通,时常在他跟前晃悠,是能够加深其信任的。贾充和任恺的斗法,便是将对方逐离皇帝身边,然后伺机发起致命的攻击。

为了独得皇帝的青睐,贾充和任恺没少明争暗斗,两人越来越看对方不顺眼,都想除去对方。最先出手的是贾充。他向皇帝建议说,“皇太子年纪还小,需要找一个好的老师。我看任恺学问又好,品德又非常高尚,希望陛下考虑让他给太子当老师。”司马炎非常喜欢自己的傻儿子司马衷,稍一考虑便同意了。不过出乎贾充意料之外的是皇帝只是让任恺干了兼职,原来侍中的职位并没有免去。贾充的如意算盘就落了空。

悲催西晋,开国就亡国

来而不住非礼也。这一回合轮到任恺出手了。公元272年,西北的鲜卑族首领树机能举起了反旗。任恺趁这个时机,力劝皇帝要派一个得力的、有威望的大臣去镇守西北门户。这个合适的人自然是贾充了。眼根子软的司马炎又同意了。

这可是一个大杀招,很难化解。不过后来贾充的死党们还是给出了个绝佳的解决方案–将贾充的女儿嫁给太子司马衷。晋武帝一开始虽然有些不情愿,但在各方的游说之下,最终还是让儿子取了贾充的女儿贾南风。只不过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个长相非常一般的女孩子,竟然成了西晋灭亡的罪魁祸首。既然成为了皇帝的亲家,皇太子的大婚不能不参加,贾充自然留在了京城之中。

贾充和任恺两人斗法,声势浩大、阵营分明,不久便传到了皇帝司马炎的耳中。司马炎一看这两人都是自己的心腹,不能不管。他把两人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要团结不要分裂,团结就是力量。两人当着皇帝的面,表现出了高风亮节,都表示不计前嫌,要团结一致形成合力。实际上,两人都想皇帝已经知道了这事情,并不加以批评惩罚,就更加肆无忌惮了。因此,这两人的斗争没有任何收敛,反而愈演愈烈。

悲催西晋,开国就亡国

最终的胜利属于贾充。贾充向皇帝进言,认为任恺为人正直又富有才干,因此推荐其担任朝中极为重要的吏部尚书。容易被忽悠的司马炎又同意了。这一下任恺到了朝中做官,虽然位高权重,虽然离司马炎依然近在咫尺,但由于不能时常见面,心理上的距离却也逐渐远似天涯。升了官的任恺反而不如像以前一样得到皇帝的信任。

贾充抓住了这个有利时机,给予任恺致命的一击。他找人告发任恺使用皇帝的器物,有僭越的嫌疑。“僭越”在古代可是非常重的罪名,儒家的礼仪制度最讲究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特别是僭越到皇帝头上,在当时可是死罪。司马炎派人一查,果然有这么回事。念及从前的一份香火之情,司马炎才只是将任恺免官,好歹给任恺留下了一条性命。

任恺就这样悲催地离开了权力中枢。后来晋武帝司马炎才查明,任恺是被冤枉的。原来任恺的妻子是魏明帝的女儿,那些器物都是前朝时,皇帝赐给任恺的妻子的。可是嫌隙已经产生,真相已经不重要,任恺再也回不去了。后来任恺便在不得志中郁郁而死。

悲催西晋,开国就亡国

从贾充与任恺的斗争过程中,可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距离不一定产生美,而时间倒真的可以冲淡一切。很多人彼此很久不联系,再深厚的感情也就变淡了。贾充和任恺明面上的相互推崇,不过都是要令对方远离权利中枢罢了。最终做到了的一方,果然就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通过这个事例,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对人性的透彻了解。

在史书上留下记载的每一个人,都有两把刷子,都有可令后人借鉴的长处。这就是后人为什么要读史的原因。

上一篇

西晋历史上的一次“鸿门宴”

下一篇

司马昭最喜欢二儿子,为什么还是将晋王之位传给了长子司马炎?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