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司马光砸缸是真的吗?我们被课本骗了几十年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司马光砸缸是真的吗?我们被课本骗了几十年
收藏 0 0

在中国,司马光砸缸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这是一则任何小学以上学历的人都知道的故事。在小学课本中,年幼的司马光在这件事中表现的是那么睿智,以至于让他在同样年幼的我们心中留下了非常高大上的形象,这个光辉形象一直持续到我们学王安石变法。司马光的执拗和“反动”,最终让王安石变法功败垂成。那个机灵聪慧的小孩在我们心目中终于变成了一个顽固不化的糟老头子,并且这个糟老头子坏“坏得很”。

司马光砸缸是真的吗?我们被课本骗了几十年

课本上的司马光砸缸的插图,孩子们的发型是不是很标新立异?

司马光和王安石的斗争在学术界颇有争议,就连最专业的历史学家恐怕都不敢拍着胸脯说到底是谁对谁错,我就更不敢班门弄斧了,所以本文不讨论王安石变法,只讨论司马缸砸光。

哦,不好意思,是司马光砸缸。

有人考证说,司马光生活的宋朝还没有缸。

早期的陶瓷烧制工艺不发达,宋代还没有掌握烧制阔口大缸的技术。那个时候如果烧制宽口的缸,泥胎在高温下会产生一种应力,这种力会造成缸口的破碎。这个工艺上的缺陷直到明朝前期才得以弥补,明朝人烧制出了很多漂亮的大缸,比如万历皇帝的定陵出土了两口精美的青花瓷缸。

司马光砸缸是真的吗?我们被课本骗了几十年

这样看来,司马光砸缸的说法就纯属无稽之谈了。

但是如果以此来断定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就是生编乱造很显然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因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正史中是有记载的,不过当时的记载跟我们现在讲的故事有出入,史书中记载司马光砸的东西是“瓮”,不是“缸”。

宋史关于司马光砸缸是这样记载的: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瓮”和“缸”并不是同一样东西,瓮和缸的区别就像是挺着大草包肚子的死肥宅和肩宽腰细的健美运动员,前者中间粗两头细,后者呈倒三角形。专业的说法是,瓮是收口的,缸是宽口的。

司马光砸缸是真的吗?我们被课本骗了几十年

宋朝之前烧制缸的工艺还没有发明,但是烧瓮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很久以前,中国人就拿瓮盛东西甚至是烤肉了,比如,武则天时期著名的酷吏来俊臣就用产生了一个构思,她打算用瓮把他的老前辈另一个酷吏周兴给烤了,只不过由于周兴认怂了,这个构思并没有成为事实,不过,却产生了一个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成语——请君入瓮。

司马光砸缸是真的吗?我们被课本骗了几十年

定陵青花瓷缸,据说缸里盛的是油脂,点长明灯用的

但是,仍然有人对司马光砸瓮事件提出质疑。

首先,有人认为,一个小孩不小心掉进开口很小的瓮里,几乎是小概率事件。我们应该有这个常识,上粗下细的物体是不稳的。如果那个小孩不能从瓮口“精确制导” 进去,一旦碰到瓮口或者翁边,瓮很可能会倒下,这种情况下,根本不用砸缸,也淹不到小孩。更何况,瓮的开口能不能容得下一个小孩都是问题。

其次,假设第一种情况成立,也就是瓮口能容得下一个小孩,并且那个小孩也“精确制导”进去了,这个时候需要司马光表现真正的技术了。司马光需要搬起一块大石头,这个石头重量应该不会很轻,如果太轻了,根本砸不破瓮。

但是,有些杠精同志可能会说,那瓮可能很薄的哦。

司马光砸缸的时候是七岁,跟他一块玩耍的小孩估计也是这个年龄段的,六七岁的小孩估计有四五十斤吧。一个四五十斤的小孩“窟嚓”一声掉进了瓮里,瓮没有破,这种抗击打能力估计一两块砖头是搞不定的。

所以,七岁的司马光到底能不能举起一块足以砸破那个瓮的石头是很值得怀疑的。

考证到这里,我们可能会得出一个悲观的结论:不仅小学课本上的司马光砸缸是假的,就连元朝人编的宋史中的司马光砸瓮都经不起推敲。

其实,这不重要。

司马光砸瓮这件事只是历史中的一个小细节,幸运的是,被司马光解救的那个小孩并不是什么大人物,对历史的发展也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司马光砸没砸那口“缸”都无关紧要,因为那“缸”里的人既不是岳飞也不是秦桧。

真的也好,假的也罢,其实已经不太重要了。就像一首非常拗口的歌中唱到的那样:故事里的事也许是真事,故事里的事许是从来没有的事。其实故事本来就是故事,故事就是故事故事就是故事……

如果孩子们能从这则故事中学习到一种见义勇为精神和灵活应变的机智,那它是真是假又有什么关系呢?

司马光砸缸是真的吗?我们被课本骗了几十年

此图是我连载的小说的封面

我的头条号正在连载一部叙述感情的小说《天使中的魔鬼》,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直接进入我的头条页面,在连载模块就可以看到。小说的开头是:我没有料到,人生如戏这个词竟然在我身上应验了,并且同样的戏码演了一遍之后,男女主角互换了一下角色,重新又演了一遍,让我不得不感叹造化弄人……

上一篇

从秦至清,为什么叫“朝”不叫“国”?网友:涨知识了

下一篇

清朝的乔家 北方最显眼的世家,百年后,乔家后人现状如何?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