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从“求贤三令”,浅谈曹操搞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些想法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从“求贤三令”,浅谈曹操搞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些想法
收藏 0 0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任何理想观念都根植于社会环境,不可能脱离那个时代存在,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依旧如此,正如今天准备探讨的问题:曹操的队伍一样,不可能脱离东汉时期的总体模式——皇权政治被豪族把持。

黄巾大乱,将大汉天下推向死亡的边缘,给存有异心的群雄,一个崛起的机会,这个时候一下子涌现出18路诸侯,争雄天下!

任何创业团队无法绕开的问题就是人才,各个集团都在大肆地招揽人才,并且打出了自己的创业团队的口号:刘备以仁义招揽人才,将诸葛亮、庞统、赵云等收归麾下;孙权以忠义招揽人才,将周瑜、鲁肃、黄忠等人收入囊中;而曹操用什么招揽人才呢?

从“求贤三令”,浅谈曹操搞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些想法

谋天下的曹操

曹操自从兖州起事以来,东征西讨,四处征战,充分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正如他本人所言:“得一人才,胜过沃野千里。”,尤其是官渡之战后,平定了北方青幽并冀四洲之地后,从抢地盘的模式下开始转变成国家管理和守江山的模式上,人才匮乏,四处捉襟见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在北方政治中心冀州邺城,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其云: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 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第一次求贤令目的是在东汉人才制度上准备“捡漏”,改变当时东汉“高第良将怯如鸡”浮夸、虚华的风气,在人才选用上,运用务实的作风,将民间的有才学、有能力真正的隐士征集到自己手下,但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更没有曹操想象的那样应者云集。这第一次求贤令,目标是招到一个两个像姜子牙一样的隐士高手,按照曹操的设计,求贤令这张大网下去,捞一群人才没有问题,就是看能不能捞到大鱼!没想到捞回来一张空网。

从“求贤三令”,浅谈曹操搞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些想法

像庞统一样的隐士

宝宝想来想去,不应该啊!广告没打好还是这些人在观望?不行我需要把求才继续下去,让天下人知道我求才,于是建安十九年( 214 年) 十二月,曹操又颁发了与建安十五年相似的求贤令,即

“有司取士无废偏短令”,其云: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 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这次求才比第一次降了一个规格,格调也降了,在不谈隐士,也不谈大才,只要你有能力,你就来!干啥都行,端茶送水,洗衣叠被都行,但是结果是空手而归。于是有了第三次!

建安二十二年( 217 年) 秋八月,曹操再次颁布了“举贤无拘品行令”,其云: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

从“求贤三令”,浅谈曹操搞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些想法

韩信

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著声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敢不顾,临敌力战; 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 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 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后人将这“三令”依次称为《求贤令》、《举士令》( 或《论吏士行能令》) 、《求逸才令》。曹操求才令的主旨是唯才是举,即使品行不良或身份低微的人才也要举用。对于曹操的“三令”,论者不少,有说是“企图冲淡士族的势力”。也有说: “曹操的‘唯才是举’方针,在实践中是得到了贯彻执行的,并且取得了显著效果。”

这些说法反映了一定的事实和表象,不过与实际情况还是有差距的。事实上曹操“求才三令”的颁布与实施,并没有招揽到举足轻重的核心人才。据《三国志》载,曹操集团的核心人物与骨干队伍的集聚,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阶段: 建安元年( 196 年) 之前。这一阶段可称为初创阶段,其特点是曹操在兖州吸纳了一批创业队伍。这支队伍的核心主要有曹氏、夏侯氏等亲族以及地方乡党豪族如李典、许褚等,也有少数像荀彧那样有远见的大族。

从“求贤三令”,浅谈曹操搞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些想法

荀彧剧照

第二阶段:建安元年至建安九年( 196—204 年) 。这一阶段可称为壮大阶段,其特点是曹操在豫州许都所形成的骨干队伍,大多由颖川大族荀彧所举,并以颖川士大夫为主体,正应了”颍川多奇士“。

第三阶段: 建安九年至建安十五年( 204—210 年) ,这一阶段可称为扩张阶段,其特点是曹操平定冀州和荆州,收降、吸纳了袁绍和刘表所辖境内的一批将领和士人,战将张郃、主簿陈琳等人才。

从“求贤三令”,浅谈曹操搞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些想法

张郃

第四阶段: 建安十五年( 210 年) 以后。这一阶段可称为稳定阶段,其特点是赤壁之战后曹操集团新吸纳了一批人物,这些人物基本未成为集团的核心,有的只是在曹魏代汉以后方展露头角。

从以上四个阶段看,曹操集团的最后一批核心人物是在收降荆州后所得,时间是在建安十三年( 208 年) 左右。而曹操第一次颁布求才令是在建安十五年( 210 年) 春。

因此,曹操集团核心队伍的形成与求才令并没有多少关系。曹操善于用人,重视选举人才,是毋庸置疑的。

从“求才三令”所贯穿的基本精神看,重点是“求”治国用兵的谋略之士,是堪负国家大任的政治、军事人才,而且特别强调要招揽那些门第、品行不高而被埋没的有才之士。但是,实际上所招揽的人才在当时多为一般的中下层官僚,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曹操在四个阶段,尤其是前三个阶段所吸收的人物中可以发现,其集团的核心人物主要是有名望、有门第的豪族,而出身寒微或品行有问题的则以担任一般军职为主。

当然,如果曹操的“求才令”在起兵之初颁布的话,其意义就不同了。事实上曹操集团的核心人物在“求才令”颁布前已经形成,并非求才令所带来的结果。可以说,“求才三令”在招揽人才方面的作用是很有限的。曹操集团的核心仍以豪族为主,并非寒族。

此外,关于曹操的出身也并非有人所认为的是普通寒门。尽管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但是曹嵩凭借曹腾的势力和影响,曾官至太尉,位列三公。曹操本人也是通过举孝廉而担任高官的。事实上曹氏家族已融入社会上层,并与袁绍等世家大族相交结。曹操为官时,不畏豪强,治理严明,也获得较好声誉。可以说,这也是得到荀彧等大族支持的重要原因。

因此,曹操出身虽不及袁绍这样的儒学大世族显赫,但无疑已属豪门势族,并非刘备、孙氏父子所比。之所以有不少豪门大族与之对抗,主要还是曹操把持朝政所引发的,与其出身无关。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专权多年,自然会树敌众多。同样,袁术出身四世三公,一旦企图称帝,亦即刻成为众矢之的。因此曹操与一些豪族的冲突,与寒族、豪族之间的对立无关。

上一篇

从危机管理的角度,解析杨修之死,看曹操的危机应对措施

下一篇

朝廷将领兵败后都投降了梁山,不降会怎么样,有宁死不降的人吗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