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从危机管理的角度,解析杨修之死,看曹操的危机应对措施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从危机管理的角度,解析杨修之死,看曹操的危机应对措施
收藏 0 0

杨修之死是一个历史疑团,一边是饱学之士,公认的人才,一边是“唯才是举”,三发求贤令,广招天下有才之士,杀人才和招人才两个行动相冲突,相背行为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让杀杨修之死成为一个千古谜团,后人关于这个事件纵说纷纭,莫衷一是。今天小人物从危机管理的角度,分析一下曹操杀杨修这个相背的行为。

从危机管理的角度,解析杨修之死,看曹操的危机应对措施

杨修之死

这里首先引入一下什么是危机管理?顾名思义,危机管理是为了对应突发的危机事件,抗拒突发的灾难事变,尽量使损害降至最低点而事先建立的防范、处理体系和对应的措施。当人遇到危机时,会变得比较敏感,情绪波动起伏比较大,容易出现过激举动,言归正传,杨修做了什么让曹操感到危机四伏,必须除之而后快?。

有人说是杨修的才能,超出了曹操的想想,这个说法似乎是站不住脚的,曹操和杨修的故事,一个“鸡肋”事件、一个“一盒酥”,一个“门上活”成阔,还有“曹娥碑”等事件,杨修的表现超出了曹操的预期,引起了曹操的忌惮,从而有人认为曹操是妒忌杨修的才能,杀了他!

从危机管理的角度,解析杨修之死,看曹操的危机应对措施

曹娥碑

小人物认为并非如此,如果曹操真的“忌惮有才能的人”,那么如何解释曹操对很有才华但又桀骜不驯的祢衡一再宽容这件事呢?在祢衡击鼓骂曹。

从危机管理的角度,解析杨修之死,看曹操的危机应对措施

击鼓骂曹

把曹操祖宗十八都问候了一遍,激起了曹操大怒,说:“祢衡,你个王八蛋,你还敢骂我,我杀你跟杀小鸡一样容易,只不过是顾及到你有些名气,不忍心杀你,如果今天杀了你,大家会说我没有容忍之度。

原文是:祢衡竖子,乃敢欺尔!孤杀之无异放雀鼠,顾此人素有虚名,远近所闻,今日杀之,人将谓孤不能容

于是将祢衡送给南阳刘表,借刀杀人,既排斥了反对派,又体现自己有“容人之量”。

从击鼓骂曹的祢衡和杨修的小聪明来比,杨修的事情都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他都能做到不杀祢衡,为什么杀一个小小的杨修呢?似乎解释不通!

但是从危机管理的角度分析,祢衡,只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谋士,他所有的行为只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争取入仕的资格,对曹操而言没有任何的威胁,曹操处理他的手段是:就是不给你升官,最后对抗太激烈了,曹操受不了了送到对手那里,借刀杀人灭了他。

从危机管理的角度,解析杨修之死,看曹操的危机应对措施

曹操剧照——杀了他

但杨修似乎不仅仅是如此!杨修是太尉杨彪之子,“谦恭才博”,“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任仓曹主薄,总知内外之事,办事为曹操所满意,正由于此,众人争与交好”。杨修既以才见宠,却为何被杀呢?

从危机管理的角度,解析杨修之死,看曹操的危机应对措施

帅气的杨修

《后汉书·杨震传附杨修传》谓杨修聪睿敏捷,受到操忌讳,最终而被杀。此说对后世颇有影响,但究竟正确与否?

小人物认为应该从当时的曹氏集团内部矛盾来入手分析,找准危机源头,探研曹操用人心理的变化,才能判别是非曲直。

众所周知,曹操志在作“乱世英雄”,力图一统天下,并希望后继者权移扭鼎,使子孙后代世享荣华富贵。曹操十分清楚:在与强敌争斗时,既需要拥有大量才智之士,又必须保持曹氏集团内部的稳定性,以防颠覆。

从危机管理的角度,解析杨修之死,看曹操的危机应对措施

忧虑的曹操

曹操亲眼所见一些强大集团由于骨肉相残而导致灭亡,袁绍、袁术、刘景升集团便是典型。前车之鉴,曹操是不能不考虑的。随着他年事渐迈,有两个问题急待解决:

从危机管理的角度,解析杨修之死,看曹操的危机应对措施

选择继承人大有学问?

一是选择谁是继承人问题?

二是如何解决好曹氏集团长治久安问题。

曹操选择后继者十分慎重。他在建安十八年称魏公,二十一年进号魏王,此时长子曹昂早殁,按理说次子曹丕应定为嗣子。然而曹操却钟意四子曹植。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肖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因此他在诸兄弟中“特见宠爱”,曹操亦曾称他为“儿中最可定大事”

从危机管理的角度,解析杨修之死,看曹操的危机应对措施

七步成诗——曹植

为了争“太子之位”,曹植结纳丁仪、丁赓、杨修等人为羽翼,他致杨修书中公然声称:“吾虽薄德,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颂为君子?”夺嫡之意溢于言表。两丁及杨修也倾心相结,为其出谋划策,“皆欲以植为嗣”。在这场兄弟夺嫡中,曹植锋芒毕露,先声夺人,曹丕很害怕,也结纳吴质等人为羽翼,伺机反扑。

从危机管理的角度,解析杨修之死,看曹操的危机应对措施

吴质

曹丕曾用大麓藏吴质入内府商议对策,被杨修侦知,向曹操告发。而吴质得知后设计在大麓中装绢而载入曹丕府,曹操派人搜之,见绢不见吴质,遂认为杨修交结曹植而诬陷曹丕,于是顿起疑虑。曹操力图安内,以防曹氏集团分裂,而杨修党于曹植,出谋划策,这正触犯了曹操的忌讳,故杨修被疏忌是必然的。杨修被忌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曹植又恃宠“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无节”

从危机管理的角度,解析杨修之死,看曹操的危机应对措施

放荡不羁的曹植

因而曹操数次想立他为太子,终因其不争气而作罢,曹丕却“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

终于在建安二十二年立为太子。曹植争嗣失败,但仍“连缀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绝”,图谋东山再起。

《三国志·陈思王传》引《世语》说杨修“每当就植,虑事有网,付度太祖意,豫作答教十余条,救门下,教出以次答。教裁出,答已入,太祖怪其捷,推问始泄。

太祖遣太子及植各出邺城一门,密救门不得出,以观其所为。太子至门,不得出而还。修先戒植: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植从之。”

正由于此,曹植“宠日衰”,完全失去曹操欢心。至建安二十四年秋,曹操死前百余日,他“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放是以罪诛修”,其罪名是“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

从危机管理的角度,解析杨修之死,看曹操的危机应对措施

杀杨修

曹操“虑终始之变”一语道破天机:即担心自己死后会出现一种危机,即曹植能依恃杨修等人东山再起,如此兄弟争斗,有可能使自己经营数十年的天下毁于一旦。

可见,曹操杀杨修的目的是杜绝曹氏集团倾覆的隐患,并不是什么“忌才”。实际上,即使曹操不杀杨修,曹丕继位后也必定会杀他,两丁的下场便是明证。从事情的连续性考察,两丁被杀只是曹操杀杨修的继续而已,因此《颜子家训》:“杨修、丁奥,扇(煽)动联毙”点明了问题实质。

从危机管理的角度,解析杨修之死,看曹操的危机应对措施

颜氏家训

《三国志·武帝纪》引《魏书》称曹操“知人善察”,这善察,既是指察知人才的主要才能所在,也含有察知时势,因时待人。如:程昱劝杀投奔曹操的刘备时,曹操说:“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他不杀魏种,也是“唯其才也”,甚至陈琳为袁绍作檄文谩骂曹操及其父祖,袁绍败而陈琳归曹操,曹操亦“爱其才而不咎”。

从危机管理的角度,解析杨修之死,看曹操的危机应对措施

陈琳骂曹操

这都是因为当时时势不允许曹操杀戮才智之士而失去人心,不利他壮大势力,更重要的是,曹操在收服刘备、魏种等人时,并未存在“危机与挑战”。然而一旦曹操遇到危机与挑战,那么他对待才智之士的态度便截然不同。

荀彧极有才智,引荐大批颖川人士为曹操服务,立有大功,曹操一开始对他言听计随,到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劝曹操进国公,备九锡以彰殊勋时(实际有劝禅汉室之意),拥汉派头目荀彧从维护汉王室利益出发,认为“不宜如此”,曹操感到禅代汉室这一重要目标受到了“危机与挑战”,于是对荀彧怀恨在心,给他送了一个”空食盒“,导致荀彧“以忧薨”。

从危机管理的角度,解析杨修之死,看曹操的危机应对措施

没有饭吃的荀彧

崔琰为曹操典选举,荐举大批人才,甚有名望,然曹操忌其得人心,有可能成为曹氏禅汉的障碍,心存戒备。建安二十一年,曹操为魏王,杨训作表赞之,崔琰评为:“事佳耳!时乎时乎,当会有变时”,曹操借此指责崔“意指不逊”,置其死地。

从危机管理的角度,解析杨修之死,看曹操的危机应对措施

崔琰

从荀彧、崔琰两例,可见曹操在预定目的受到“危机与挑战”时,便会采用残忍手段,杀鸡儆猴以杜绝隐患,这与曹操临死前杀杨修同出一辙,充分反映其封建统治阶级的极端唯我主义的局限性,也符合其“有权术”的个体心理特点。

我们认为曹操对待“危机”时采用的处置方式是残酷的,不足取的,然而封建统治阶级为自身利益而杀人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我们也没必要去苛求曹操。

综上所述,曹操欲作“乱世英雄”的心理定向,既基于其“少机警,有权数”的个体心理特点之上,更受到当时客观现实影响及社会舆论激励才逐渐形成的。

从危机管理的角度,解析杨修之死,看曹操的危机应对措施

乱世英雄——曹操

求贤令是其实施“乱世英雄”既定目的的必然产物,也是他个体心理对客观现实能动反映的产物,它显示曹操兼容并包、礼贤下士、知人善用的用人心理特点,然而也曲折隐讳地表露曹操权移汉鼎的心理。

围绕着禅代汉室和巩固曹氏集团这两个根本问题,一旦“危机”出现,曹操常常用残酷的手段作为处理方式,以度过危机,确保曹氏集团的切身利益。在对待才智之士上,曹操具有审时度势,知人善察的特点,体现其驾驭人才的杰出才能,说明其用人心理具有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研和总结,对他的残酷手段,则应实事求是地去批判。

上一篇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到底是愚忠,还是对信仰的坚守?

下一篇

从“求贤三令”,浅谈曹操搞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些想法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